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在被"光"侵害,为了孩子,请让这个人上热搜吧!

心海 李砍柴 2021-03-21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你知道暗夜保护吗?


暗夜保护对应的,是光污染。


我们大多数人,了解最多的是空气污染、水污染。


但很少有人听说过,光污染。


其实,光污染已经非常严峻了,只是因为它污染的方式悄无声息,才不被知晓和关注。


为什么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著名眼科专家储仁远教授说,我国高中生高达60%的近视率,并不都是用眼习惯不好所致,光污染才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失眠、神经衰弱?


也并不都是自身原因。夜晚如同白天一样的“不夜城”,发挥了很大“威力”。



日夜交替,是很多动植物进行睡眠、繁殖和猎食的必要条件。那些生长在街灯旁边的植物,晚上也会“失眠”。


那些在夜间出行觅食的动物,一不小心就会撞上明亮的建筑物,非死即伤。


黑夜迫切需要保护。


而我国第一个意识到光污染,提出保护黑夜的人,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也不是专业机构人员,而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多年来,他从一个普通的国企职工,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国家“暗夜保护”事业的开创和发展,甚至最后把生命都搭了进去。


他叫王晓华。



2010年初春,雪后泰山,巍峨苍茫。


凌晨三点,零下二十度,一个黑影出现在泰山后面七星台上。


黑影裹了裹棉大衣,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双手哆嗦着,缓缓架起相机,对着满天繁星。


此刻,银河从天蝎和人马两大星座中间穿过,斜跨在齐长城上的夜空,清晰明亮,犹在眼前。



黑影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并把这张照片命名为《长城上的星空》。


后来,这张照片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2011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也拉开了中国“暗夜保护”的大幕。


孤胆黑影就是王晓华。


早些年,王晓华在部队服役。退伍后被安置到一家国企,过着安稳无忧的日子。


一天下班后,他走在霓虹闪烁的城市街道,无意中仰望天空,却发现星星屈指可数,他停下脚步,忆起儿时的黑夜:


那是“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是真正的黑夜。


可如今,那样的黑夜去哪儿了呢?他心里生出一个疑问:谁偷走了夜的黑?



这个疑问的意义,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为王晓华乃至中国,砸出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军人出身的王晓华,发誓道,“我一定要找回黑夜”


白天,王晓华仍西装革履去上班,夜色降临,就换上一身便衣,钻进城市深处,寻找夜的黑。


“黑白分明”原是大自然的标配,但他寻到的,却是城市越来越多的亮化工程,黑夜不“黑”,黑白混合。


王晓华决定和“黑夜”死磕到底。



他转战到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意外读到这样一则诡异真实的故事:


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杉矶发生6.7级地震,城市的电力系统瘫痪,夜,漆黑一片。逃出建筑物的人们,惊恐发现,空中有着巨大的“银色光晕”。


有人惊呼:“天哪!那是什么?”


有人惊呼:“那是地震的不祥之兆!”


其实,那是璀璨的星空,是银河!


王晓华感到十分震惊,心想:“这是有多久没见过星空,才会对这一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如此陌生?”



他问身边的朋友们,“你上一次看到满天繁星是什么时候?”


有人说10年前,有人说20年前,有人说已经记不清是多久之前了。很多小朋友,则表示从未见过那样璀璨的星空,眼睛里满是期盼,熠熠发光。


王晓华这才明白,“黑夜不黑”背后的罪魁祸首,不是空气污染,而是“光污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光一点点撕破夜晚的黑色大幕,将黑夜逼得“无处藏身”,星空也遭了殃。


而星空遭殃的后果,是很大的一个连锁反应。



生活有时候就是如此,不是不见,而是熟视无睹;不是未曾出现,而是到了后悔,才会格外待见。


雾霾如此,“光污染”亦如此。


我们大部分人,都对“光污染”知之甚少。


就像开篇说到的,青少年的视力问题、人们经常发作的神经衰弱问题,都指明了“光污染”不为人知的危害性。


黑夜迫切需要保护。但谁来保护黑夜,成了一个问题。


从这时起,王晓华决心做一个保护黑夜的人。



2010年初,王晓华看到一个国际摄影大赛征集作品的启示,主题是“夜空下的世界”。


他心里一动,决定参赛。


于是,他不顾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冷,爬上了泰山后面的七星台,蹲守两个多小时,拍下了那张获奖的《长城上的星空》。


这次获奖,让王晓华开始得到业界关注。



天文学家、无国界组织主席迈克·西蒙,找到王晓华:“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关注光污染,建立了许多暗夜保护地,亚洲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你作为中国首个星空摄影获奖者,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王晓华喜出望外:“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这时,王晓华才第一次知道,他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


“暗夜保护”也是一项事业,还有一个专门保护黑夜的“国际暗夜协会”。这个组织,早在1988年就已经成立。此后30年间,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先后认证了66个暗夜保护地。


但是,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仍是一片空白。


王晓华悲从中来,又带着几分欢喜,心想:这正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一下燃起了斗志,他要为中国,乃至亚洲填补这个空白。


他干劲十足,搜集更多资料,了解国家暗夜的情况。第二年,他果断发起“中国星空项目”志愿者组织,开始为建立中国的暗夜保护地四处奔走。


但,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这条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很艰难,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国家领域的项目,但是他却没有国家的授权作为推动力,靠一己之力去推动国家的事业落成,不是疯了是什么?


更何况,所谓的光污染和暗夜保护,并没有像雾霾那样真正的切实可见,没有那么明显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但是王晓华坚信,自己一定会做出一些成绩来,他决定先借助媒介的力量。



2011年,王晓华找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建议策划“暗夜保护”专题


编辑觉得这个选题很新鲜,又担心过于超前,读者兴趣不大。



王晓华的执拗又来了,他把编辑约到了自己的“农家天文后院”,那是建在济南南部一座小山上的简陋小院。


那晚,夜幕漆黑,星空清晰美丽。


王晓华一边往火堆里填柴火,一边讲述着暗夜保护的重要意义,最后,他抬头凝望着夜空说:“我想让子孙后代,和咱们一样,抬头就能看见璀璨的星空。”


编辑终于被王晓华的真诚和执拗打动了。


之后经过大半年准备,中国第一份暗夜星空专刊:“光污染愈演愈烈,暗夜保护姗姗来迟”正式推出。



王晓华这样做,原本是想做宣传,唤醒更多人的暗夜保护意识。没想到,却意外成为走进国际天文大会的敲门砖。


2012年8月,在第28届国际天文大会上,王晓华以这份专刊为载体,以《暗夜保护,中国在行动》为主题,做了15分钟发言。


现场掌声雷动,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鲍勃·帕克斯找到他,激动地说:


“希望你可以实现,亚洲暗夜保护‘零的突破’!”


会议之后,王晓华成为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的第一负责人。


他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但心中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可随着工作的加深,他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阻力,超过他的想象。



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顺利地参加那些比较重要的国际会议。


为加快推进中国的暗夜保护事业,填补中国乃至亚洲的空白,王晓华开始参加各种关于暗夜保护的国际会议。


但问题也来了:他的英语不行,很难跟国外专家交流。


于是,为了这项事业正常推进,他干脆报名了英语培训班,成了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从零开始学习英语。


因为年龄的缘故,他学得最吃力,但因为目标所在,他成为最用功的一个,进步速度之快,老师都连声称赞。


渐渐地,不仅交流不是问题,还能自己翻译国外暗夜保护的资料了。


对国际暗夜保护了解越多,他越感到迫切,开始考虑第二个重要的问题:


到底选择哪里作为中国的首个暗夜保护基地?


他怀揣着一份急切,拿着一张中国地图,从北京到济南,再到青岛,又到杭州、厦门……


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但还是没找到理想的黑夜。


终于,当王晓华走到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以南的一片无人区时,眼前一亮——海拔高、人口少、大气稀薄稳定,具有顶级观测条件。



“就是它了!”


那一刻,王晓华心里溢满了喜悦。


在这之后,他四次走进阿里,推动当地暗夜保护的发展。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王晓华说:“不理解是最大的阻力。”


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水、土地和空气等污染都还没解决好,哪里顾得上星空?”


还有人说:“星空要怎么保护,难道去天上吗?”


质疑,不解,甚至嘲讽声,接踵而来。更让他头疼的,是资金问题。

 

当地政府一听要做暗夜保护区,先是一头雾水,在听过详细介绍后,又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便婉言相拒。


最让王晓华痛心的,是有人质疑他说:“你这么热心做这个,一定赚了不少吧!”


事实是,他一直在自掏腰包,每年花费在10万元以上。


因积蓄有限,2年后就捉襟见肘了。这时候,偏偏又需要一笔更大的开销。


2015年,为参加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他计划制作宣传片《天上阿里,最美星空》,高达15万元的费用让他束手无策。


那些日子,他常常彻夜难眠,一闭眼,那孩子渴盼的眼神就像闪烁的星星一样,出现在他眼前。他不希望孩子的眼神,也像天上的星光淡了。


他四处求人,委托朋友,所幸,最后得到一位老朋友的全额赞助。


王晓华也没有专业团队。每个阶段都有朋友或志愿者帮忙,但专职工作人员,始终只有他一个人。


即便如此,王晓华还是坚定地说:“中国的暗夜保护一定会做起来,这一点我从没有怀疑过。”


也正是因此,他更是铆足了劲儿要拍好这部宣传片。



他常常一个人,一整夜,在海拔5100米的天文观测区进行拍摄。


苍穹之下,寂静和空旷陪伴着他,王晓华望着头顶灿烂的星空,似乎在光年之外,又似乎触手可及。


他感觉,每一颗星星都看到了自己,也看懂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执着。


2015年7月,夏威夷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就要开始,阿里的机会来了。


王晓华的机会也终于来了。



这次大会上,王晓华播放了《天上阿里,最美星空》。


大屏幕上,阿里雪山上的璀璨星空,呈现出极佳的视觉效果,片子的末尾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题词:“希望阿里星空走向全国、走进每个人的心扉,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笔浓重色彩。”


通过这次夏威夷之行,阿里星空震撼了世界天文学界。


2016年6月,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正式签约启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动,饱受质疑的王晓华凭一腔热血,终于促成了中国暗夜保护“零的突破”!他完成了一名军人对国家的承诺!


王晓华的努力,得到了国际暗夜协会的高度认可,他也因此成为了亚洲首个获得“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


王晓华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应得的掌声,也终于让这个项目,受到了国家乃至国际的关注和支持。


但成就之余,他搭进去的,却是自己健康的身体。


多年为暗夜保护公益事业奔波,王晓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2015年7月,王晓华结束第4次西藏之行,回到内地。


由于舟车劳顿和高原反应,再加上感冒和腹泻,去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肺部有感染,医生建议留院观察。


那时第29届天文大会迫在眉睫,他还要带《天上阿里,最美星空》去参赛,他说:“这个会太重要了,我必须参加!”


等从夏威夷回来,已是11月,再到医院做检查,情况更糟,医生不得不切除了他的右侧肺叶。


术后恢复期中,中国首批“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即将迎来启动仪式,王晓华又待不住了。


“关于阿里和那曲的所有的文件、合同,都是我起草的,我最了解情况。”


最后,身体实在不行,他还是在工作组出发前,拖着病体,从济南赶到北京,给同事们做了详细的交代......



2016年10月,王晓华常常感到胸痛、气闷,还时常咳出血来,不得不再次入院做检查。


这一次,铁板钉钉——肺癌。


医生要求他安心养病。可是,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暗夜保护事业。


2016年冬天,王晓华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但他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仅完成了多篇暗夜星空保护的文章,还数次强打着精神,接受记者采访。


再后来,他神志都有些不清了,还多次打电话给朋友,说“马上开会”、“我在外面等你”之类的话。甚至还考虑身体好转后,第五次入藏。


遗憾的是,病魔无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王晓华,这名退伍军人,这位为了“暗夜保护”拼尽全力的人,最后还是带着未完的心愿,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6年11月,《中国慈善家》杂志发文称,王晓华是“执着的‘暗夜’寻梦者”。



2017年11月,国际暗夜协会,授予已经去世的王晓华“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国际暗夜协会颁授个人的最高荣誉。


面对迟来的荣誉,王晓华的妻子不无感慨:“他做的这个事儿太难了,他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推动一个国家项目的前行。”


王晓华的“学生”也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他一路走来的孤独和艰难。”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11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布《暗夜星空保护地和项目标准》团体标准。


这意味着中国的暗夜保护事业,正在从“一个人的竭尽全力”,走向“一群人的齐心协力”。


虽然长路漫漫,步履维艰,虽然晚了一些,但终于形成了“气候”。


而王晓华,这个中国暗夜保护的“领路人”,这个思想无比超前、毅力十分强大,重病之中,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心系中国暗夜保护的人,他配的上“英雄”二字。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另一个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


寻找光明,是人类千年来的使命和向往,但在“光”已泛滥成灾的现代社会,恰恰需要调转方向:


控制光污染,寻找夜的黑,留住最美星空。


而现在,我们的暗夜保护,还仅仅停留在建设基地上,距离真正的暗夜保护,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


因此,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王晓华,比起热闹的明星,他这样的“英雄”,才应该是最热门的“热搜”。


我想,我们都欠王晓华一句“谢谢”


我们做不到王晓华那般先知先觉,也没有他的坚定执着,但至少能做一个“暗夜保护”的宣传者、助力者。


也许你的随口一说,就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暗夜保护”,并一起走上对光污染“说不”的道路。


王晓华,请放心,后面有我。


你好,中国暗夜保护!

排版:淇然

文章作者简介:砍柴书院特训营学员;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愿在这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即刻阅读👇


她结婚41年无性无爱,女人最不值的,就是为男人浪费一生


60岁倪萍暴瘦,模样大变:好好活着,是老天最大的恩赐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砍柴书院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砍柴书院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