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家张岱:我曾为了理想自杀未遂

清姀 李砍柴 2021-03-22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公元1644年,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卷了大明王朝的京都。天地一片昏暗,不祥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京都。


史学家张岱,挣扎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他抱着未完成的《石匮书》,案桌上放着写好的“自挽诗”,他准备用自杀,表明自己的忠诚,离开这个乱世。


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死,祁彪佳在自家的放生池里投湖自尽,黄道周就戮于南京……


身边有太多的人,带着对大明王朝的忠诚殉国了


这一年,李自成带领着农民起义军,攻占了京都,逼得崇桢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王朝亡了。



四十天后,多尔衮率领清军势如破竹,一路攻打过来。李自成在宣布就位的第二天,仓皇逃离了京都,天下变成了清王朝的天下。


“一死报君王”,这是遗民对君王最后的忠诚。


张岱也想像个志士一样,以死明志。


可十七年的心血,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没完成这段历史的记录,他不甘心呐!


“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他的内心在“忠孝两亏”中煎熬。


支撑着他活下去的,是痴迷于心头未完成的梦,是担负着一个超越了忠孝的责任,那就是,完成他自崇桢元年就开始写的纪传体明史《石匮书》



为了这份最后的痴迷,他甘愿放弃,豪门世家在乱世对他的庇佑。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1597年出生在江南绍兴山阴县,是仕宦世家张家的嫡长子。


张家四代为官,自高祖始入仕途,曾祖更是明隆庆年间的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读。


在这样的书香世家里,张岱自然少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也不负所望,六岁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张岱八岁时,祖父带他去拜访著名隐士陈继儒。


陈继儒有意测试张家“小神童”的本事,就指着堂前《李白骑鲸图》出上联:“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张岱脱口而出:“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这里提到的鹿,正是张岱祖父送给陈继儒的礼物。



陈继儒一听,不得了,居然被一黄品小儿调侃了。但又不得不佩服这对子对仗工整,连连称赞:灵隽过人,“吾小友也”


张岱的聪慧除了表现在文章上,在戏曲方面也可称得上是“娱乐圈大腕”


由于祖父精音律、通戏曲,父亲“善歌诗,声出金石”,张岱自小就在自家豢养的戏班里混迹。


没想到,看戏没看过瘾,他又兴致勃勃地做起了编剧、导演、演员。


他创作了一出《乔作衙》,上演当天,万人空巷。观者无不为之痴迷癫狂,就算如今的大腕张导也不如他人气旺。



此外,他善交友、爱品茶,还喜欢组团斗鸡、蹴鞠、打牌、美食、登山。


粉丝如云,追随者众,走到哪里,都如明星一般拉风。


作为时尚界的灵魂人物,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崇祯七年得到最大尺度的展现。


那一年中秋节,他组织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蕺山亭聚会,有七百多人参加,光是酒席就绕山铺了七十多张。



酒喝到半夜,众人又在山亭大摆戏台,引得附近居民上千人跑来观看。


锣鼓声声、热闹喧沸,四十八岁之前的张岱,恣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痴迷着所有自己喜欢的事。


就连后世作家章诒和都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如果历史不曾改变,张岱或许就这样,一生过着,精致而放浪形骸的富家公子生活到终老了。


但老天对他太过厚爱,不愿将他的才华,湮没在浮华糜丽里。


崇祯元年,张岱30岁,这时的晚明朝政一片混乱,统治集团争权夺利,任意篡改历史,史书要么是诬蔑欺骗,要么胡乱猜测。


张岱决心还历史本来面目,"事必求真,语必求确",写出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书。


用时十七年,还未完成史书的初稿,历史的巨轮就将这一切撕得粉碎。


清军入侵,明朝灭亡,生在末世的他,见证了国破家亡,梦碎之后的遍地狼籍。


他的人生也从巅峰直接到了谷底,转折来得太过于猛烈,陡然之间就失重跌落下来。他茫然不知所措,在孝忠和梦想中徘徊。


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希望在国破家亡之际,能有所作为。



他散尽家财,招募了义兵五千。48岁的他,从绍兴走到台州,“胫血缕缕至踵”,脚后跟都走出血来,把鲁王请到绍兴。张岱和他的父亲率众人投到鲁王麾下。


他被任命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成了职位颇高的武职官员。他为鲁王出谋划策,极尽全力做好一个武官。



但不过月余,他就遭到鲁王臣子们的连番攻击:不过一个纨绔子弟,又无科名,凭什么给他这个职位!


张岱这才醒悟过来,自己不过是一个老童生,一个没有科名的富家子弟而已,凭这样的身份,想要复明,有些痴人说梦了。


张岱当了两个月的武官,也看清鲁王无法担起复明的大任,眼看明朝灭亡已成定局,回天无力,自己又处处受到排挤,他主动辞去官职。



作为遗民,反抗、殉节、归隐就这三条路可走。抗击无门,殉节不成,张岱无奈的选择了第三条路,也是最难的一条路:苟且偷生,隐居起来。



在那个难死易的年代,对比活下来的艰难,洒脱的死去,更可以作为一种解脱。


家产散尽,又被清政府追杀。无栖身之地的他,带着几页残稿,抱着破琴残砚,拉着孩子,跑到绍兴城外的剡溪山中,披发遁入深山隐居,屈辱地活了下来。


这一隐,就避世了三十年。


没了昔日身边众多仆人的围绕,没了从前的锦衣玉食,从未做过粗活的张岱,开始自己耕地织布,亲自舂米担粪,做起了山民老农。


他和家人,穿着布衣、吃粗食野菜,常常过着有上顿、无下顿的饥迫生活。


家中仅有八九棵桑树,不能为新蚕提供桑叶,而一家老小早晚断炊,“人饥蚕又饿”,他却只能在院子里转圈。


他感叹“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恍如隔世的二十年前,深深的庭院,俏丽的丫环,华丽的衣裳,奔跑的骏马……


他穿着鲜衣,带着玉簪,极尽奢华的享受着锦衣玉食,纸醉金迷的富家公子生活。



鲁迅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话,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你看。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张岱在流亡的日子里,梦回往昔的繁华江南,写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那些极美妙的文字。



他倍受推崇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将西湖雪景的唯美,定格在四百年无人超越的神坛上。


“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组合,一幅空灵的水墨夜雪图,跃然纸上,万籁无声的寂静,扑面而来,独自前往赏雪的痴和闲情逸趣展露无遗。


当代散文大家黄裳曾说:“宗子散文,《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



那个时代,吞没了他,也成就了他。


张岱留存的著作,除了《古今义烈传》是在明崇祯年间完成,其余都是入清后,在流亡生涯中逐步完成的。


他隐逸于野山中,鲜于他人往来,孤灯长伴。


精于茶道的他,在集市偶见自己曾经制作的日铸茶,无钱购买,只能拿起来闻闻,解解馋,就很满足了,此时他“断饮已四祀”



落魄清苦中,他于1654年,初步完成煌煌巨著《石匮书》,后“五易其稿,九正其讹”。


随后又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石匮书续集》,整部明史共264卷,三百多万字,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黄裳评价张岱:“生于明末的山阴张岱是一位历史学家,市井诗人,又是一位绝代的散文家,是我平素非常佩服的作者”。


张岱说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等等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


告诉后人,“我就是这样一个纨绔子弟,无用之人,一个死老鬼而已”,真诚地说着自己快意起伏的一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你把生活过成怎样的风格,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张岱半世恣情纵意,浮华糜丽;半世颠沛流离,落魄世间,跌宕起伏的人生,丝毫不影响他对人间趣味炽烈的热爱,一身殊癖,独立于乱世。


他了解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这样的人,内心充盈,丰厚,充满力量,有着不羁的灵魂……


在这末世,张岱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活着最真实的自己。



真实,大抵是人最宝贵的品性。


在满是面具的世间,他犹如一股清流,不虚伪,不做作,坦坦荡荡为自己的痴迷而活。


活得不羁,活得洒脱,活得痴迷。


我们喜欢张岱,应是内心渴望像他那样,自由不羁,精致优雅而又真实地活着。


排版:淇然

文章作者简介:清姀,砍柴书院学员,愿能倚笔走天涯,去记录生命里的每一道痕迹。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即刻阅读👇


什么?15亿光年外有一大波外星人靠近?


73岁“宝藏奶奶”温情告白:谢谢你,让我找回了做妈妈的感觉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