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一辈子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征服傲慢与偏见,获得理智与情感,或者说,获得正确的意义和对于世界的敏锐度。



——王强,新东方、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授课老师 | 王强

新东方、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宗教思维究竟怎么看问题?


请不要带着迷信或者什么偏见,先入为主,否则你就无法真正理解宗教思维。


德国天主教哲学家约瑟夫·皮普尔有一个界定,他说:


“与神结下完美友谊的眼睛,能认知现实更深的一个个维度,而面对这些维度,一般人和一般基督徒还没有睁开他们的眼睛呢。”


所以,宗教思维实际上也是帮你打开眼睛的一个东西。



一、本质

超越性与救世性



如何理解宗教的本质?有两个关键点:


  • 第一,超越性


这是理解宗教和非宗教最重大的区别。


在所有宗教之中,都存在一个超越人性和自然的终极东西。


这个终极的东西可以是人格化的,比如神灵或者是一个宗教的主神,耶稣、基督、伊斯兰的穆罕默德等;也可以不是人格化的,终极悟境,比如佛教的涅槃境界


宗教相信一种超越现实层面,甚至超越人类理解力的东西存在,而且那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这叫做超越者(Transcendent)


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对于超越者的一种回应,由于回应方式不同,它展现出宗教的各个形态。


  • 第二,救世性


当你遇到大灾难、大不幸,宗教能够帮你从这个状态中拯救出来,这就叫救世。


19世纪德国的大思想家施莱尔·马赫,在讲述宗教的本质时说到:


“宗教的动机是因为人作为一个有限性的存在,面对无限性的险恶的生存环境、存在环境,他必须寻找到一种绝对的依靠感,这是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一种绝对的依靠感,这是对宗教最深刻的界定。


所以,宗教都有一个特点,都能治病,总是要让你从一个危险状态达到一个不危险状态,让一个不断变化中的状态达到永恒的状态。


比如,基督教宣称的是,耶稣基督代表上帝,将世人从原罪中拯救出来;佛教的思路是,如果你能够认识世界的真相,就可以脱离现实的苦海,达到涅槃的最终悟境。


小结:


宗教这种超越了有限的存在的一种无限性的东西,它的绝对可依靠性,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现实生存过程中寻找到某种确定性,这是宗教所宣称的基本东西。



二、思维

整体视野与二元性



宗教的视野是一个整体的视野,包括了宇宙、人生、时间、空间。


如果我们习得了宗教,并逐渐内化成认知结构,我们看一个具体问题就站在了非常高的视野。


我们对于时空有了总体的感觉,超越的感觉,非时空的感觉,跳跃的感觉,有些切近的现实东西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那我们该如何获得这种视野呢?


从终极表达来说,宗教仍然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宣称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它通过某种符号,无论是语言的,还是图像的,还是意义的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


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把神话学研究,把人类符号表述,抽象到了一种非常简单的二元元素搭配和组合的方式,来试图拆解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也就是说,人类思维的基本框架就是二元性的思维。


宗教也会用二元性论的方式来引领人们进入其中,因为这是人所能领悟的最直接的,也是最能够通过经验验证的一种方式。


比如基督教中的尘世与天国,佛教中的世间与出世间、此岸与彼岸。


所以当你进入宗教的时候,二元性思维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Tips: 为什么人类的思想骨子里是二元性思维?


因为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其实都是围绕着「两极之律」诞生的,是二元性的体现。包括物理学的能量与物质,量子力学所探讨的量子纠缠,人类的生物性等。备注:人类的生物性特点,比如神经对于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的物理基础也是二元的,所以人类对于自然世界会比较自然的进行二元划分,比如男与女、左与右、冷与热等)


二元性思维,不变的是二元,但二元之间的关系是会变化的。


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善与恶,好与坏,敌和友,亲和疏;精神上的概念,客体与主体,内与外,精神和世界,正常和反常,神圣和世俗,这些也都是二元的。



三、智慧观

人必须变得谦逊



宗教通过什么救赎呢?智慧,它宣称给你的是终极智慧。


因此,我们作为人,必须变得谦逊。


如果不谦逊,我们就没有获得挣脱现世苦难体验的超脱。人应该感到自己的无知,感到自己虚荣,感到自己贫乏,感到自己软弱,感到自己邪恶,感到自己败坏。


宗教思维在思维状态之中给我们的直接结果是,就是当我们看到总体性的东西时,我们会变得谦卑。


从这点来说,简·奥斯汀的两本小说,《傲慢与偏见》与《理智与情感》,其实就贯穿了我们全部的认知过程。


我们一辈子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征服傲慢与偏见,获得理智与情感,或者说,获得正确的意义和对于世界的敏锐度。


基督教的智慧观:七柱


基督教宣称,如果你不能获得理智与情感,你的知识就是局限的,是只满足于你个人判断的善与恶,而不是放在一个终极宏观的善与恶上,这是基督教的原罪。


基督教强调,要想最后获得永生,你必须活的和没智慧的人不同。基督教的核心救赎的药方是围绕智慧的。


《圣经·旧约》中提到的智慧七柱,给出了基督教中救赎的路向和解药:


第一个柱子,谨慎(prudence)


做出判断决定时要理智、明智与谨慎,或者叫做明察善断,这要求我们既有克制,同时判断力强。


第二个柱子,知识与慎重(knowledge and discretion)


说话做事时要小心谨慎,还要有谋略,要获得三思而后行的能力,以及能够躲避危险的能力。


第三个柱子,对上帝的敬畏(fear of the lord)


你不对上帝鄙视、蔑视,不要看不起它。


就是说,当我们去求知的时候,如果我们对未来终极的真实带着一种出发探寻的状态时,那么可能这种敬畏感,能够导致你最后的发现与认识。


所以,对无知的认识,是获得智慧的道路。


并不是我知道的越多就是认知,当你知道了自己真是没法懂一些东西的时候,可能才是认知的开始。


第四个柱子,劝告(counsel)


不善于接受教训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明智之人的。如果你不能接受其他人的忠告,那些自认为完美的东西,实际上离智慧很遥远。


第五个柱子,正确的判断力(sound wisdom)


正义与公平。


第六个支柱,理解与领悟力(understanding)


“侧耳聆听智慧,一心向往着悟性,专心寻找睿智”,如果这能够变成你持续不断的状态,成为你的品质一部分的时候,你就获得了智慧。


第七个柱子,力量(power)


认知的结果是什么?是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实施贯彻最后要提供解决方案那一刹那全部的能量和能力。


所以,在基督教中,如果你有了这样七个层次的东西,你就获得了智慧,你的行为方式就接近了耶稣基督宣扬的生活方式,最后你就能洗刷你由于原罪所获得的死亡,走进永生的状态。


佛教的智慧观:超越二元性


佛教所宣称的救赎,即把一个人从生老病死的苦痛的此岸带到超越苦痛的宁静的彼岸,也是围绕着智慧的。


佛教的智慧观是试图超越二元性思维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


任何一个东西放在动态节点存在的话,那我们就不能说这个东西永远靠他自己就在那,他是相对性的存在,他是依靠性的存在,他是关系性的存在,是不断变动的存在,这就是「空」。


「空」是对「」的概念发生作用的。


相互依存的状态,叫做「空」,而单独存在、永远存在的东西,叫「有」。


佛教的视野里,只要是客体,它都用「」这个字来界定。佛学认为「法」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性」,这是它的本质,但是它呈现在我们感官的东西是「相」,这是外在的东西。


佛教认为,「性」才叫真实的东西,而「相」是暂时的。


任何「相」都是从「性」中诞生的,都是相对存在的,同时看到「相」与「性」,就看到了「空」。


佛教超越了二元性。


大乘佛学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两面同时呈现的,如果你看穿了这个两面性,你就悟到了所谓「空」的智慧,你就整治了平常人类思维中的二元,非死即彼的这样的排他性,你就上升到了亦有亦无的高度。


当你用「空性」来看事物现在呈现的状态时,你就不会堕落到虚无的状态。


「空」的状态不仅是观察现象界和现象界本质的方式,它还要帮你在达到出世状态的时候,能回到现世之中。


✦ Tips: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现象界中所有能看到、能感觉、能想象出来的东西,而所有你看到的东西的本性都是相互依存的,它的真实是相互依存的真实,这就是「色即是空」。


反过来,空必须呈现为一种具体的东西,否则空性就无法体现,这就是「空即是色」。


《心经》中还有一个说法,「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和空不是两个东西,它们其实并没有分别。


这是佛教救赎的一个药方,任何一个「性」都要通过「相」来体现,佛性也要通过佛相来体现。


所谓顿悟而掌握真正智慧的佛性其实就在凡夫之中,只不过本来明净完整的东西被遮蔽了,被污染了,需要通过不断的修炼把它擦干净。


佛教的思维从智慧角度揭示了,当我们能够从总体性去看世界整体的一切的时候,我们对于具体的东西就有了正确的把握。


小结:


总之,大家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宗教,一定要走进他的「文本」。


其实很多新知,或者说绝大多数新知,全部会引经据典追溯到整个传统的源流,不过是人们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崭新的问题,之前被忽略的问题,没有探讨清楚的问题,或者理解偏差的问题。


这也是创造的核心。(完)



 戳视频 ☟ 

3分钟动画帮你搞懂「宗教思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602gi8gaz&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推荐书单:


1.《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of Wisdom)》,T. E.劳伦斯 著;


2.《符号形式的哲学(Philosophieder symbolischenFormen)》,Ernst Cassirer(恩斯特·卡西尔)著;


3.《论宗教 (On Religion)》,Friedrich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著;


4.《闲暇:文化的基础闲暇的观念( Leisure:thebasis of culture)》,Josef Pieper(约瑟夫·皮普尔)著;


5.《穷理查年鉴(PoorRichard’s Almanack)》,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著。


本文根据3月10日王强老师在混沌大学的课程整理而成,内容仅为全部课程的1/6。戳此领取听课资格,即可听取完整课程。



「今日互动」

来来来

让你豁然开朗的宗教思维是怎样的?

欢迎微信留言分享,自由上墙,

让混沌君听见你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