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投资记
「八爪鱼」or「海葵」,哪个才是真实的腾讯?
周天财经 特约出品
鲍曼博士正坐着太空船驶向木星。他一边吃着压缩成浆糊的碳水食物,一边用大屏幕、窄边、超薄的电脑播放电影。除了眼前无穷的星河,他还可以花费一点点美元拨打可视电话,找回远方的地球家园。
这还是 1968 年,人类尚未在月球上迈出一小步。这部超前的《2001 太空漫游》因为精准预言了平板电脑、FaceTime 和人工智能成为后来科幻迷的启示录。而那些影片中至今未实现的太空技术,比如月球殖民地和有人驾驶的木星任务,也变成了星空爱好者的科技情结。
不知道天文发烧友马化腾有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影,这两项未来技术现在已经进入了腾讯的投资视野中。即使在如此小众的太空领域,腾讯都扶持了两支优秀团队,一个关于月球无人机计划,一个专注于小行星采矿项目。
这似乎就是腾讯庞大投资版图的某种注解。根据刚刚刘炽平公布的腾讯十年投资成绩单:腾讯整体投资数量已超过了 700 家,其中市值或价值超过 10 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共 122 家,几乎触碰到了方方面面的产业维度。
早在 2005 年 8 月,当时的腾讯还在香港上市不久,马化腾就提出过一种名为「在线生活」的战略主张:「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
这种超前的想法一度被媒体批评为「迷失了发展的焦点」。如今看来,资本连接成为了实现这种商业梦想的重要手段。
搜狗、大众点评、京东、拼多多、同程艺龙、丁香园、蘑菇街、特斯拉、蔚来汽车……随着腾讯的这张投资清单越写越长,一件重要的事正在悄无声息中发生:普通人一天中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都与腾讯密不可分。
回到 2005 年盛夏,那个和马化腾一起摩拳擦掌想要探索「在线生活」边界的人,正是后来集团的二把手刘炽平。经历了 3Q 大战的彷徨,二人的想法更贴近于用精准投资高效地搭建起一个全生态的商业帝国。
毫无疑问,腾讯正搭乘投资翅膀驶向未来的奥德赛,但资本永远是带着争议的冒险。
腾讯投资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十五年前的冬天,刘炽平刚刚接受了马化腾第二次抛出的橄榄枝,买了一张从曼哈顿飞往深圳的机票。
对于刘炽平来说,这意味他必须放弃在高盛这家顶级投行所拿到的 2/3 年薪。他没有秘书,顶着一个腾讯从未有过的「首席战略官」的头衔,孤独地投身波涛汹涌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
而这个时候的腾讯,急需找到一位具有思想和远见、富有国际化视野的战略先锋。马化腾已经嗅到起初那种依赖电信运营商的 SP 模式正在日暮西山,腾讯必须重新找到定位。他需要一位可以站在群山之巅眺望远处的共事者。
曾作为承销商帮助腾讯上市的刘炽平成为最佳人选。这不仅是因为他陪伴腾讯走过 80 多场魔鬼拉练式的全球路演,由此结下了情缘,更是因为早在那段时期,他就已经对马化腾解剖过这家如日中天的公司,直言带来过五年黄金发展期的 SP 模式不可持续,并谏言腾讯放弃追求过高的估值,回归到价值本身。这种朴素的观念令两人一拍即合,也奠定了后来十数年合作的风格。
这个时期,这位「首席战略官」主要管三件没人管的事:战略、并购、投资者关系。对于本土程序员起家的腾讯团队来说,这三件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在人们总是喜欢强调刘炽平出身华尔街投行的专业素养,认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当时摆脱不了「土味」的腾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过,马化腾更看重的,很可能是刘身上那种与腾讯核心团队高度匹配的特质。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作为高盛代表的刘炽平的名片上就写了一串小小的 QQ 号,令人倍感亲切。为了更了解腾讯这位客户,他还亲自踏遍了颇具黑暗边缘气质的网吧,颇为接地气。
刘曾经高度评价,腾讯团队「在对于未来的预测上,他们不愿意写上可能做不到的数字」,这种务实的做派也正是他欣赏的。
时间似乎特别优待腾讯。刘炽平加盟仅仅半年多后,腾讯就收获了对外投资史上最重要的一颗彩蛋。从金额上看,这不是集团单价最高的一笔收购,也不是因为单纯的投资回报,而是因为这笔投资带来了一个人。
张小龙,微信之父,是当时刘炽平主持腾讯收购的 FoxMail 的创始人。彼时他正打算卖掉公司,独自到美国闯荡。但他最终留了下来,将微信月活做到了现在惊人的 10 个亿,成为腾讯乃至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流量引擎。
在后来一次总办会议上,马化腾让 16 个高管回答腾讯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最后高管们将答案圈定在了「流量」和「资本」上。
简而言之,QQ 时代就打下的低成本流量基础,以及微信时代实现的月活大爆炸,是整个腾讯帝国的现金奶牛,而资本触角的向外延伸为这张商业版图渗透扩大争取了时间。
「资本」和「流量」两端的灵魂人物正是刘炽平和张小龙,所以 2006 年注定是腾讯历史上风云际会的关键时点。
也是这一年,刘炽平正式升任腾讯公司总裁,开始帮助马化腾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2005 年到 2011 年的 6 年间,腾讯投资鲜有动静。从天眼查的数据来看仅有 11 家,每年仅呈算术级增长,已知的并购案例只有网络游戏公司网域以及内容增值服务商卓意麦斯、网典和英克必成等,所以被普遍视作小马过河的试探期。
更多时候,刘炽平是陪着马化腾坐而论道。「常常是我在说,他在听。」刘曾说过。但也是在这一次次的头脑碰撞中,两个人达成了最重要的战略共识。对于后来腾讯的投资理念有着重大影响的「在线生活」的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摸索出来的。
2008 年腾讯就成立了投资并购部,但早期还是以释放业务线的需求为主。这可能和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横轴相关。BAT 无一例外地是在 1998 年 -2000 年之间的科网风潮中创立的,这种「上半场」的早鸟优势基本保持到了 2010 年。
但是这一年,所谓巨头的安逸被新浪潮击碎,头条、美团、滴滴相继成立,这种「TMD」的新组合被视作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中场」,当它们开始汲取移动流量爆发的红利时,腾讯显然也从中嗅到了新的气息。
不过,这还不足以促使腾讯改变惯性行驶的轨道。
毕竟,在 2010 年的中报里,腾讯的半年度利润是 37 亿元,百度约 13 亿元,阿里巴巴约 10 亿元,搜狐约 6 亿元,新浪约 3.5 亿元,腾讯的利润比其他 4 家互联网大佬的总和还要多。
这艘商业巨轮的组织架构上,每一颗螺丝都凝结着复杂的博弈,要让如此庞然大物拥有同一个大脑是一桩艰难任务。
错过大众点评早期投资就是一个教训。2008 年,彭志坚从 Google 中国加入腾讯投资并购部初期,就曾力推大众点评,这是他在 Google 的投资项目。腾讯业务部门经过研究给出的结论是,花这笔钱不如自己做,腾讯有流量,把点评的内容迁移过来就可以。这直接造成了两者联姻计划的搁浅。最终,腾讯还是投资了点评,只不过是 6 年以后,以 20 亿美元的估值。
然而,一场凶险无比的飓风团已在急剧酝酿之中,腾讯并没有慢慢调整、反复试错的时间窗口。
2010 年 7 月 24 日,各大网站突然被一篇檄文般的长文淹没,名为《「狗日的」腾讯》。这极大程度冲击了「马刘」,据说在总办会议上,马化腾沉默良久,说了一句:「他们怎么能骂人呢?」
2 个月后,奇虎 360 公司与腾讯之间爆发了血腥的用户争夺大战。这场惊动了工信部的「3Q 大战」不仅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背后更是当时几乎整个互联网生态圈对巨无霸腾讯的某种反感。
一定程度上,手握着雄厚流量资源的腾讯早已建立起了坚固的数据「护城河」,这让这支技术精英为主的核心团队难掩「封闭」的色彩。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确立清晰的对外战略,而是保持着「什么火就跟做什么」的心态。
由于腾讯体量庞大,这种策略极大撬动了其它友商的利益,也让他们在那场 3Q 大战中几乎都站到了腾讯的对立面。一时间,「山寨之王」、「赢者通吃」、「以大欺小」的责斥铺天盖地。
3Q 大战终于让腾讯输了舆论、元气大伤,就连一向拙于言辞、极少面对镁光灯的马化腾此后都不得不反思以往的对外策略,甚至请来公关专家训练与公众的沟通技巧。腾讯人自己也承认,正是 3Q 大战的伤痕带来的惨痛教训才真正触发了后来爆破式的全面开放历程。
2011 年一开年,腾讯即宣布成立投资规模为 50 亿元的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从名字中的「共赢」二字就能看出它迫切想向整个互联网世界展现出柔软的身段。一年间,基金进行了 40 多次对外收购,而腾讯在此前 11 年内的并购交易总共才 30 多项。收购频仍勾勒出的是整艘巨轮的对外战略的转舵。
「成就投资公司的理想,就是腾讯的理想。」痛定思痛后,这成为了腾讯投资的核心投资逻辑。「腾讯优先考虑的,是能帮助投资公司创造多少价值,而非投资公司能为腾讯创造多少价值。支持他们的理想,就是腾讯的理想。投资公司的成功,就是腾讯的成功。」
这种调性也在马化腾本人的多次公开演讲中得到呈现。他在第一届腾讯合作伙伴开放大会上就说:「没有什么比把一年的利润投给产业链更正确。」
他还不止一次表达过「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腾讯财大气粗,但不会追求控股,董事会的话语权依然属于被投企业自己。这彻底改变了此前想在被投董事会谋得一席的做法。
从此后股权占比通常低于 30% 的角度看,腾讯的确践行了这一点。仅以 2013 年到 2014 年底的几桩并购大案为例,2013 年 9 月 16 日,腾讯 4.48 亿美元投资搜狗,占股约 40%,将除了地图以外的搜搜业务并给搜狗;2014 年 2 月 20 日:腾讯 4 亿美元入股大众点评,占股 20%;同年 3 月 10 日,腾讯 2.14 亿美元入股京东,占比 15%,QQ 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部门,以及易迅网少数股权并入京东;几天后,腾讯 1.8 亿美元入股乐居 15% 股份,又以 5 亿美元认购 CJGames 公司 28% 的股份。
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腾讯的投资步伐和美国那些商业巨擎的发展路径如出一辙。一个多世纪以前,成就美国迎来镀金时代的,是西屋电气、美孚石油和卡内基钢铁这些提供以及周转资源的商业大亨,有了它们的解决方案,才有消费时代的福特汽车、可口可乐和波音。这些基础建设巨头就相当于奠定中国流量管道的电信运营商们。
随后,可口可乐们的商业地图做大,也开始选择战略性的「后退」,依靠投资拓宽整个生态的边界。可口可乐对外公布的投资领域就包括了食品、烟草、广告、农业、信息收集、通信卫星、金融和制造等等。
腾讯在 2011 年开始大力践行的资本开放策略,同样符合商业的根本利益:前端的业务边界能够借助投资布局实现扩张,可以争夺到更多的用户时间,后端的基本盘,也就是社交关系、搜索服务、消费平台、人工智能这些基于数据的技术能力保持稳定。
由于掌握着大量交易信息,所以腾讯投资极少面对镜头。但每一次在公众面前的露面,核心团队都会重申强调「共生」的投资逻辑。他们将之归结为八个字:「只求共生,不求独占」。
这也是刘炽平的主张之一。在这位「前高盛人」身上依然可以发现这个门槛比哈佛大学还高两倍的顶级投行特有的性格传统。高盛人活跃于美国政坛,前总统高级经济政策顾问温伯格、前副国务卿怀特黑德、特朗普的首席策略师和高级顾问班农等等都是高盛出身,高盛人「总是把自己看成全球资本主义车轮上的重要角色」,并希望追求「比个人利益更重大的一些东西」。
而在腾讯,「比个人利益更重大的一些东西」就是一种共生的商业生态关系。
特别耐心寻味的是,其它互联网巨头的投资策略大多是围绕自己的主营业务,他们希望通过投资并购来巩固自身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最终被投企业成为整个商业系统的螺丝钉。而「马刘」的思路恰恰相反。
马化腾和刘炽平坚持扮演「海葵」的角色。在海洋世界里,海葵和小丑鱼就是经典的共生关系,海葵带毒刺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则会协助海葵清理身体。同时,海葵还是寄居蟹的「宿主」,可以借着寄居蟹的活动能力改变环境。
美国一位微生物学家曾说:「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这也成了马刘开放腾讯资本的价值信条。
腾讯收购全球最赚钱的手游公司 Supercell 的例子就是这种信条的应证。2016 年,刘炽平寻求收购 Supercell 的机会。在具体谈判时,对方提出了一个重要要求——不变更 Supercell 的企业注册地,维持芬兰的税收管辖权。Supercell 的吸金能力已经超过诺基亚和愤怒的小鸟,成为芬兰历史上单一年度最大纳税人。
腾讯总裁刘炽平、Supercell CEO Paananen
马云和史玉柱都曾对 Supercell 表达兴趣,但刘炽平对其家国情怀的巨大尊重让公司高层的决策天平最终有所倾斜。
最终,虽然腾讯财团占有 84.3% 的公司股权,但无改 Supercell 的本土情结。
时间证明,这种只求共生、不求拥有的姿态确实也让腾讯的投资之路越走越深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腾讯系投资的公司就开始掀起上市潮,当时有媒体称「每隔一两个月,腾讯就能喜提一家上市公司」,包括众安、搜狗、阅文、易鑫、希玛眼科、哔哩哔哩、Spotify、虎牙、映客、拼多多、灿谷灿谷、同程艺龙、美团点评、趣头条等等。
此外,腾讯还以 LP 的身份投资了二三十家左右的基金,包括红杉、云锋、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晨兴、创新工场、高榕资本、金沙江创投、钟鼎创投等等行业明星。
买下赛道是红杉过去的策略,现在似乎更适合用来描述腾讯。
从投资清单来看,腾讯所投「准上市公司」的名单还会越拖越长。腾讯投资的公司中,体量达 10 亿美元的公司有 122 家,大量公司处于 IPO 前夜。
刘炽平主导的这些投资也为集团内部带来了高额收益。腾讯去年的财报上,「其他收益净额」高达 201 亿元,相比 2016 年的 36 亿元翻了 5 倍之多,主要变化原因就是腾讯此前投资的多家公司,包括易鑫、搜狗、众安保险等在去年完成 IPO。而在 2013 年,腾讯的「其他收益净额」仅有 9 亿元。
由于腾讯很少做控股型投资,作为数百家被投公司的小股东,腾讯 2017 年「非控制性权益」高达 210 亿元,比 2016 年翻了近一倍,而这一项在 2013 年仅有 5 亿元。
可以这么说,一个互联网用户睁开眼度过的一天,所有常用的 App 类型,背后几乎都有腾讯的身影。
通过多个管道争夺更多的用户时间,正是腾讯跨领域投资不辍的原因。
不过,也有批评指出,腾讯当前的投资行为近似「八爪鱼」,「什么都投」的逻辑背后是团队自己疏于创新。腾讯更是因此背上了「没有梦想」的骂名。在批评者看来,一条昔日的科技创新大鳄已经变得与华尔街投行无异。
但腾讯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质疑。在他们看来,腾讯投资绝不单纯是为了追求财务回报,而是撬动腾讯核心资源,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另一方面,投资周期长,腾讯也表示有耐心等待企业在产品、商业模式上的打磨与创新。
而之所以被投公司愿意敞开资本之门,与腾讯形成结盟关系,几乎全部是看中了腾讯巨大的入口价值。刘炽平在腾讯 2019 投资年会中指出,腾讯提供给合作伙伴第一个能力,就是公平的平台。
现在接通微信的第三方服务,能看到不少被投企业的入口,包括拼多多、京东、美团外卖、蘑菇街女装、唯品会特卖、转转二手等各自领域的强势公司,相当于腾讯在向并不控股的公司开放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流量的开放,在于双方的双向选择。有接近腾讯投资人士表示,不是投资就一定能获得微信合作,而是双方的合作,能不能达到共赢。
未来,腾讯恐怕不会停下对外投资的步履。正如刘炽平宣布的 2019 腾讯投资不会收缩一样。在他看来,腾讯投资是帮助腾讯探索未来可能性的团队,不仅关注现阶段与腾讯战略相关的企业,更放眼未来。
回到文章的开头,「探索未来可能性」也解释了以务实著称的腾讯为什么会涉足太空领域。
高盛日前高呼第二次太空时代已经来临,它在一篇近百页的报告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未来,人们或许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矿、找稀土;在外太空喝着咖啡欣赏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间来发展 3D 打印、在轨制造技术。
如果现在拍摄一部《2001 太空漫游》的续篇,站在当下的节点眺望几十年后的宇宙图景,热爱星星的马化腾、对生态充满想象力的刘炽平笃定会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别忘了,微信的登陆页面正是一个男孩在太空凝视着蔚蓝色的地球。
- END -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 techfinsight
专注于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的商业深度报道、人物特写与战略分析,关注话题覆盖电商、新零售、移动支付、在线信贷、房产服务、汽车交易、企业服务等 TMT 领域中与交易相关的赛道,亦关注企业家的心智建设与企业文化。
周天财经 精选代表作
链家戊戌变法 | 手机江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