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石刻畫臣能為 | 《王福盦書法集》正式預售

赵大谿 敦堂文化 2019-11-23




关键词: 王福庵书法   稀见  原色  精印  精选放大  装帧精美   致敬经典



王福庵先生像


清光绪年间,西湖之侧,孤山之上,偶尔会有几个年轻人聚集起来,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玺汉印或明清篆刻在那儿互相研讨,自得其乐。因为志同道合的缘故,后来有人提出结社的倡议,想不到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许。就这样,在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本着“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理念,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百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就此成立。当时,他们当然想不到,西泠印社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跨越中国、日本、韩国的国际化社团,并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创社之初的一腔热忱与高瞻远瞩,是后来印社发扬壮大的基础。这几位便是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后人也把他们称作创社四君子。



十二得解

四君子中,王福庵年纪最小,1904年,他才二十五岁。但已经在篆刻圈颇有名气。不过,还有一点恐怕他自己更为得意,那就是他出生在学霸之家。福庵先生的祖父王言是嘉庆戊寅恩科举人,父亲王同是光绪丁丑科进士,兄长王寿抟是光绪丁酉科举人。祖上系出琅琊王氏,没错,就是书圣王羲之所在的山东王氏家族。而王福庵正是家中的最小的老四,集灵气所在。他后来在糜研斋印存的自序中说起自己与金石的缘分时写到:“余年十二即解,见汪(启淑)、丁(敬)两氏印谱,辄心仪焉。”其时十几岁的孩子,就沉醉于玩刀弄石,乐此不疲。

王福庵继承家学,其父王同娴熟杭郡历史掌故,雅好罗致碑帖,所藏汉魏六朝金石文字,均系全张拓片,未经装治藉以保持原状,其收集金石文字之癖好,大有独树一帜之意,圈内影响很大。当年罗振玉来杭曾专门前去拜访,并对其称颂不已。王福庵作为父亲的助手,参与编撰、勾模、响拓、抄录等工作,耳濡目染,在金石书刻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1900年,王福庵为父亲吕庐老人双钩石鼓文集联成册。此事被父亲不无得意地记载在册页扉页之上。这一年,他刚好二十一岁。能有如此功力,实在了得。


《石鼓集聯》王同集,王禔雙鉤

世界一直很公平,不怕别人比你优秀,就怕人家还比你努力。王福庵就是如此。因为受父亲的影响,他对《石鼓文》的研习近大半生时间,临本不计其数。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36岁时,王福庵在临本册页跋尾注明为第59通,可见其用功之勤。除此之外,王福庵还书写了许多《石鼓文》集联。他的《石鼓文》书写特点是结构与神韵忠于原石,得《石鼓文》浑劲文茂密、渊雅隽永之趣。




创建西泠

说起丁辅之,不熟悉的人可能印象有限,不过说起聚珍仿宋体,知道的人应该就多了。而这种字体,便是丁辅之当年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创制的(这次《王福盦书法集》所有释文、序、跋字体均采用丁辅之先生在民国创制的聚珍仿宋体排版,也是我们对丁辅之先生的一次致敬)。他是杭州的世家后代,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八千卷楼”,是他家的祖业。当年太平天国肆虐杭州之时,文澜阁《四库全书》散佚,就是由丁家出资搜集、补抄齐全。王同就曾协助丁丙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出力颇多,两人相知熟稔。光绪六年(1880年),浙江巡抚谭钟麟重建文澜阁,丁丙将所得书送还文澜阁。可谓高风亮节。而丁辅之,正是丁丙从孙。

王福庵与丁辅之是总角之交,丁辅之恰恰大王福庵一岁,后来二人据此定下君子之约,福庵每年预作纪年印,都是先给丁氏使用,到第二年再归还。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厚。后来,创社四君子常常聚会的蒋公祠,还是丁辅之的祖辈捐资修建的。也正是在此地诞生了建立印社的想法。


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最初创社的这四位搭配简直天衣无缝。丁辅之是人望所在,他的存在代表着杭州地方乡绅对这件事的认同。王福庵篆刻则享誉于时,为西泠印社提高了声誉,社址上一片名为“小盘谷”的园林土地得以捐赠,就是凭他的关系。叶铭与吴隐的情况稍有不同,他们二人都不是来自书香门第,而是刻碑的工匠出身。但也正是拥有一身刻碑的好手艺,才有机会“与诸君子游”,继而在创办西泠印社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并显示出足够的见识与手段。


丁輔之與吳潛泉論印(攝於1917年)


叶铭像是负责后勤的大管家,四十年如一日,担任督造守护之责。吴隐则类似业务经理,他极具经营头脑和社会活动能力,为西泠印社的孤山社址建设出力出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谁也不争功,似乎不约而同地都不想出任社长。于是十年后的成立大会上,他们才把上海书画界的领袖人物吴昌硕请来当社长。这个决定无疑相当正确,吴昌硕就任社长后,利用他在上海的各种人脉资源影响力,甚至利用他在日本、韩国的威望,使得西泠印社在一起步就成为一个跨越中国、日本、韩国的国际化社团。

有一件小事可见王福庵淡泊名利的态度,1922年吴隐去世,1927年吴昌硕去世,再后来40年代末丁辅之、叶为铭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印学大师王福庵。1947年,当战争过后社员们重新相聚在孤山,推举社长。一位亲身参与当时聚会的社员张锐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坐中一位章劲宇先生说道:“我真不明白,你们几位先生辛辛苦苦地办了西泠印社,大家都不肯当社长,一定要请别人?”王福庵听完莞尔笑道:“我们创办印社,并不是想当社长啊!”事后,章劲宇对他虚怀若谷的谦逊精神深表钦佩,赞不绝口。




鬻艺沪上

乍看起来,王福庵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又精通金石篆刻书法,是个妥妥的文艺青年了。但是,他却有一个理工男的灵魂。他数学极好,是正儿八经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在铁路局搞了六七年的测绘。从1913到1919年间,他奔波于沪杭、湘鄂铁路局之间,在这期间仍创作不断。1920年,王福庵任职于北京政府印铸局。


 这一时期,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当时同样任职铸印局印信科的唐醉石了。唐醉石是湖南长沙人,但自幼跟随外祖父李辅耀宦游杭州。李辅耀曾以道员衔发浙江,先后任杭嘉湖道、宁紹台道、省防軍局总办、温州盐釐金局监理等职达三十年。是杭州西泠印社的早期赞助社员。因为这个缘故,王福庵与唐醉石早在西泠期间就已经相识。1931年,王福庵在给唐醉石刻的“醉石山房”一印中,于边款中补充道:光绪甲辰(1904年)夏,余于西泠印社获交醉龙,以印学相切磋。在讲到二人交谊时,王福庵不无深情地说到:夫吾两人之交谊后先离合已十余年,拳拳之意,金石不渝,鸿爪留痕,亦所宜也。


不过,在北京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那就是1925年,王福庵的手被电击伤。几个月之后当痊愈的消息传出,唐醉石欣喜异常,为好友刻印“真手不坏”以示祝贺。当时未署款,王福庵还特意补记。二人这样合刻印章的情形经常有。真手虽然不坏,但留下了后遗症——持刀无法发力。这之后,他刻印便成了一道奇观——仰卧榻椅操刀;1929年他又应聘到南京政府印铸局,任技正——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技师,中华民国政府印就出自王禔的刻刀。但他并不喜欢这种四处谋食的生活,曾以白居易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篆印,并边跋:“余复官白下(南京),非我之志,年复一年,苦被索缚,直如浔阳女儿,老大徒伤,因作此印志恨。”就这样,他到南京任职的第二年就引退,1930年来到上海,凭篆刻鬻艺为生。



王福庵在上海名声极大,求章者多达官贵人,“润笔”相当丰厚。当时有钱人多喜刻黄金印章,于是他刻完的黄金碎屑就盛了几碗。润金多了,王福庵还特地做了一只多层浅格银箱,每抽屉分10槽,计放银元1000枚,所以计数十分方便。王福庵的孙子王乃康后来回忆,家中经常有上海滩的名人来向祖父求印。“常常打开抽屉,都铺着一层白花花的银元。

虽然报酬丰厚,但是王福庵的起居十分俭朴。他就两个嗜好,一个是抽烟——而且是杭州产“宓大昌”旱烟;再一个就是喝酒——绍兴花雕酒。仅此而已。





提携后辈

一直以来,王福庵对人都保持着谦虚低调的作风。他常说“但开风气不为师”。但他从不吝于向勤奋好学的青年施以援手,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顿立夫是王福庵1920年代在北京铸印局工作时的私人黄包车夫,长期跟随在他左右,耳濡目染之下,对书法篆刻深感兴趣。后来王福庵来沪,顿立夫追随而至,想继续跟他学艺。福庵先生感动于顿立夫有志于学的诚心,当众录其为弟子,传授他六书及刀法技要。1949年,陈叔通邀请王福庵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印鉴,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但他毫无争功之心,转而向来人推荐自己的学生顿立夫。这种提携后进的无私态度,隐然有虚怀若谷的境界。听说顿立夫圆满完成任务后,面南遥拜,感谢老师王福庵的引荐之功。

不仅如此,为了发掘人才,他还先后推荐韩登安、高式熊、方去疾、江成之、徐植等人加入西泠印社。并在从南京辞职后,于1946年举荐吴朴堂赴南京任印铸局技正。

因为韩登安的伯父与王福庵的父亲有科举同年之谊,王福庵坚决不肯韩登安对他行拜师之礼,但韩有感于王福庵的艺术造诣与人品,仍对他执弟子礼。他们虽然没有师生之名,但有师生之实。1954年,当知道韩登安生活困难,福庵先生资助韩登安拓成《西泠印社胜迹留痕》六十册,售出以助日用。他对后辈的关心与照顾就是体现在许多这样的细节上。正因为如此,1960年,当得知福庵先生以83岁高龄殁于上海后,韩登安悲恸不已,专程赶往上海,在先生灵堂前代师母接待致哀者。

王福庵先生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及家人尤甚。他有两子都是理工大学毕业,书法篆刻也很好。他虽然推荐过许多人进入西泠印社,但不徇私情,自己的后人反而没有一位参加印社。有时候这种严格甚至到了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步,据其弟子王京簠先生回忆:“福庵先生的严格要求,有时却失之偏颇。早年,他对第三代小辈的期望颇迫切,常动令几个孙子习字刻章,只是稍写得不好或刻得不好,即声色俱厉,而不写不刻,反倒无事。因此,福庵先生一身本事,子孙竟未能继承和发扬,亦为憾事。




一代宗师

王福庵先生一生以金石为志,工书法,擅篆、隶,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隶书则多杂篆意,别有意趣。又精于篆刻,初师“浙派”,得其神髓,又兼取“皖派”之长,上追周秦、两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1910年30岁后致力于书法篆刻的继承与创新,是与吴昌硕、赵叔孺鼎足而立的一代宗师。



而他又极勤奋,一辈子横跨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手作笔耕不断,平时不是命笔写屏条字对,就是握章奏刀,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便写字刻章,上午弟子登门请益时,书件已挂满了房间。四十年代以后,他有手颤的毛病,只有起床一段时间可以临池创作,他很珍惜这段时间,故所作多在此时。因此他留下的作品数量极其可观。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王福庵为庆祝国庆,把自己心爱的印章,自制精品印300余件赠与上海博物馆。并表示,他今年八十岁了,在旧社会以写字、刻印为活计,虽然有些名气,但是穷年矻矻,仅堪一饱,艺人在当时是不受重视的。解放以来,他受到国家对老年艺人的优遇,浙江文史馆和上海国画院分别聘请他为馆员和老年画师,感到非常光荣和幸福。这批印章是他数十年来的精意作品,如能由国家保存,在他的心愿已足。


1960年去世后,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又将家藏书籍印章700余件悉数捐赠西泠印社,至今只留存书籍一橱,书法、章刻数十件,为其孙所藏。其无私奉献之精神实为后世之楷模。

王福庵先生篆刻“金石刻画臣能为”


出一本王福庵高质量的作品集一直是海内外王福庵先生艺术爱好者的期盼。听说多年以前,福庵先生的女兒曾出资30万港币欲出《王福庵全集》,但此书因故未成。所以目前来说,市面上基本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王福庵作品集。2012年亦靜居門人周建國先生、高申傑先生出版过一本《王福庵书法选》,目前售价奇高,还不太好买。



一年多以前,曾有师友跟我们提起重新编纂福老作品集一事,当时我们就开始留心收集整理王福庵先生的作品资料,历经这么长时间准备,终有小成。




敦堂書籍設計編輯


书籍纸张的选择与最后的呈现效果有莫大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王福庵先生的艺术风格,这次选用适合书画印刷的高彩映画纸张。而且开本也比较大,为正度八开。无论是做资料留存还是学习临摹,都能够满足要求。


函套封面精选青岩色纸双色撒金烫印,内书封面则以青岩色细棉布烫印。二者配合有极佳视觉观感。


由于福老一生创作无数,本书法集也只能算他一生作品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精中取精,全书体量还是达到四百六十余页。为了避免书友翻阅时的不便,这次印刷采用的是布面锁线精装。也就是说,无论您翻到哪一页,它都能以最平整的姿态示人,不会像其他大部头书籍那样无法平摊。


小注:王福庵先生旧学根底深厚,作品中有不少异体字,而且在落款纪年时,常常使用太岁纪年中的尔雅写法。在释文和确定年份时,我们只能一一核对换算,后交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校稿。出版社的编辑业务熟练,对讹误进行细致而周到的订正,指出了我们没发现的问题。我们收到反馈再作更正,然后再校对……这样的过程走了好几次。都是为了使书中瑕疵降到最低。但限于能力,恐怕还有失误——这当然是我们的原因。在此特向读者朋友说明,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書籍裝幀



此图颜色最为接近原书颜色





內頁



目錄


序(徐植先生)

跋(高申傑先生)





































































書籍內頁欣賞






纪念藏书票(牌记)

木版水印牌记,手书序号





書籍的包裝

为了确保书籍在运输过程中万无一失,《王福庵书法集》的包装盒采用瓦楞纸裱牛皮纸,美观实用兼备。这当然不够,所以我们还会在包装盒外面包裹珍珠棉,然后再套一层运输盒。最里面的包装盒,平时闲置在书架上也是一重保护,防落灰、防晒掉色。在这三重保护之下,各位书友不用担心发生各种书角磕碰问题了,爱书的人都懂。



特别鸣谢

本书在编辑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各路师友的热情协助。当我们提出编纂《王福盦书法集》的想法时,他们纷纷表示赞许及支持,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福老作品,或拍照或扫描,为我们提供图片资料。拍卖界的朋友为此还专门调取并发来往年拍过的福老精品资料。一方面,这固然是受福老个人的艺术及人格魅力之感召;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他们的无私慷慨之心。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加觉得唯有尽心力把书做好,才能不负各位师友的期望。在此,特别鸣谢:

(以征集先后为顺序)

百篆楼主人  张奕辰先生

大匠山房主人  鞠稚儒先生

老祖書屋主人  祖繼東先生

艺友斋主人  梁章凯先生

秋水斋主人  戴丛洁先生

溶溶齋主人  俞雷先生

红棉山房主人  黄耀忠先生

西泠印社出版社  侯辉先生

忘情精舍主人  高申傑先生

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  钟洲先生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罗汉松先生

勤耕山房  魏文杰先生

松荫轩主人  林章松先生

冰雪堂主人  高翔先生

方寸山

何华峰先生

王楚宏先生

柯振炎先生

黄廷华先生

徐律先生

钟廷良先生

姜田奕女史

张骏先生

後千甓亭主人  鲁九喜先生

广东小雅斋拍卖公司  张汉明先生

免胄堂主人  王翔先生

广东崇正拍卖公司  许习文先生

万竹堂主人  戴新伟先生

雙持軒主人  周建國先生

食研樓主人  張遴駿先生

光明室主人  曹佑福先生




书籍信息


書名:《王福盦書法集》

開本:正度八開(260mmX370mm)

頁數:460頁

裝訂:鎖線精裝

封面:精選青岩色布,燙黑字

函套:天地包布,精選青岩紙,燙大灑金,燙黑字

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策劃:敦堂書畫金石文字叢刊

备注:對聯145件、豎幅73件、四屏12件、橫幅23件、扇面42件、雜(題簽、題跋、題耑、銘刻、墓誌、冊頁)73件、王福庵照片19件,放大作品56件。


定價:980元

預售方案:

1、24小时内,限量688冊,按特惠价格688元

2、 24小时后,調整到788元

3、12月25日,預售結束後恢復到原價980元


訂購方式:預售,本月25日左右寄出。

快遞:申通包郵


購買渠道:

1、點擊下方圖片,長按圖片進入敦堂微店購買。

2、點擊文末“原文鏈接”,進入微店購買。





《王福庵书法集补遗》征稿

因本书纸张及尺幅限制,有近一半的福老作品未能刊出,十分可惜,因此,拟出《王福庵书法集补遗》。在此,诚向全社会藏家和爱好者征集王福庵墨迹作品图片,亦可提供线索。凡录用必有重谢。有意者可发邮件咨询交流。

联系邮箱:425613118@qq.com 






參考文章:

王福庵先生旧事杂记 / 王京簠述 羊惠民文

百年西泠之谜:小众团体如何成为“天下第一社”? / 陈振濂

西泠印社110年:先人的种子(下) / 丘濂

书香世家王福庵 / 西泠印社

王福庵先生生平及书刻艺术 / 周建国



往期回顾


干 貨

史上最高清的瑞鹤图实拍,正从辽博现场发来!

痴情的花心大萝卜乾隆

敦煌发现的一件唐人残片告诉你赵孟頫有多厉害!

出神入化!书法朋克倪瓒晚年的小楷神作。

苏博展出北宋神品彩绘四天王像,这可能是你离吴道子最近的机会了!

印 譜 图 籍

怎样把上图的顶级碑帖一次性搬回家?

《黄牧甫与王秉恩交往考略》正式发售 | 在艺术圈,有大哥带很重要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黃牧甫印譜九種》正式预售 | 近五百方原鈐印蛻,獨家原色呈現!

敦 堂 制 箋

敦堂制戊戌年賀歲箋正式發售

六十年来首本牋谱 |《敦堂牋譜甲集》




文—织田信长官

編輯—周自然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敦堂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文房清供類產品開發,傳統木版水印,近當代書畫家、印人、學者作品推廣及銷售,書畫金石類書籍出版和發行。

如有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送郵件至425613118@qq.com

Email : duntangwenhua@163.com

hotline : 010-58211386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