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大本 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涵生成、现实困境及其实践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涵生成、现实困境及其实践策略


汪大本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必然。视觉文化背景下,浏览式感官体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性构建,娱乐化图像资源供给冲击民众的价值信仰体系,片面化事实呈现考验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辨别能力。对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构建中的主体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话语表达,坚持图像价值赋意能动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以图像叙事的实践策略构建推动视觉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图像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文化;图像构建


以图像符号为主要表征的视觉文化不仅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也重塑当下的社会生活。图像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图像泛化”“思维退化”“知识碎化”“词语钝化”等众多挑战。因此,必须通过对图像叙事的构建和优化,激发图像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功能,充分发挥图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内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何以可能

————


技术创新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张力对社会交往方式变革具有普遍性影响。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的呈现方式和叙述传播路径具有鲜明的视觉文化特点,并且视觉文化又作用于社会本身,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从文本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变与“装置范式”的创新不无关系,促成了图像叙事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


(一)思想政治教育关涉图像叙事的现实动因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逻辑的发生是图像时代认知变革的必然。从叙事方式演变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至少有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几种方式,并且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口头叙事是以语言为主要叙事中介展开的。文本叙事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载体进行信息交流的叙事方式。图像叙事改变了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以“听”“说”“读”为主的认知方式,转向以“看”为核心的认知路径,从而“把话语的抽象思维逻辑转变为图像的观看认知逻辑”[1]。认知特征转变的内在要求催生和推动叙事方式的图像化变革,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向,即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创新,致力于图像转向与图像育人的协同推进。

  图像叙事从字面来看是图像和叙事的集合,图像具有的非语境化、非连续性特点弥合了叙事所需要的语境化、连续性所要求的“作者必须在场”的束缚,实现了图像叙事的开放性和自觉化。图像叙事过程中,图像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扮演着叙事主体的角色形态,即图像自身能够诠释并传达特定教育价值观念。相较于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而言,图像叙事具有具体化、形象化、渗透性的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则意味着一种更加生活化、直观性、具有感染力的叙事方式的诞生。图像叙事成为一种普遍的叙事方式得益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这不仅改变了图像的呈现方式,也使得图像叙事具有了生活化叙事的功能。相较于宏大叙事,图像叙事既能够抓住平凡事物的细微变化,又能把握叙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图像信息的叙述和传播情境中获得情绪感染,实现浸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图像叙事的关涉是借助图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的抉择,也是视觉文化背景下叙事方式图像化转变的必然结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内涵释义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初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特征作简单概括,以便更好地从学理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内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作为叙事目标。图像如果没有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即没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图像就不能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以图像叙事为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图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依托。第三,图像叙事是视觉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多样的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现的与时俱进,是一种生活化形象化的叙事方式,其目的是要实现“无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可视化的意识形态传播”。我们可以在特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概念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指借助于人类视觉文化系统中的绘画、摄影、动画、广告等图像符号为信息表意形式,以岩壁、纸张、电子屏幕等为传播媒介构建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产生影响的图像以及由图像构成的叙述表达和传播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实质是“用具体化的图像引申抽象化的价值,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理性为感性,驱动受众群体直观地情景体验,进而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产生‘形塑’与‘群塑’的效应”[2]。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出现不是要取代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的传统,而是应对叙事方式的必然转向,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以及口头叙事互为补充,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价值凸显

  图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叙事形式,通过赋予图像以丰富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叙事资源。第一,图像以形象化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图像具有的形象性符合主体的思维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应对碎片化信息摄入造成的信息繁杂和思维的混乱。同时,形象思维能够借助图像的直观性激发主体的思维认知兴趣。图像所被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承载的信息都是通过图像的生动化方式呈现,为实现图像的价值赋意和信息传播奠定前提。第二,图像的多元构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图像的广泛主体使得图像的构建具有开放性特征,不仅图像的面向对象是开放的,图像的构建过程也是开放的,这与电子媒介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一个表情包、一张截图、一个图像美化,都会构建新的图像。图像的“泛化”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这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索。第三,图像在叙事传播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图像的广泛性和形象化特征能够通过不间断的话语叙事过程巩固育人效果,实现铸魂育人的自觉性和生活化。图像以多样化的形式强化巩固同一价值主旨,避免了审美疲劳和理论灌输带来的教育对象对价值性信息的拒斥,以丰富的载体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育人效果。


二、现实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何以必要

————


       图像叙事创造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样态,但作为视觉文化的产物,图像景观的全面展开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挑战,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现实困境。


(一)浏览式感官体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理性构建

  图像对生活世界的侵入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遭受“形象、具体、直观”的解构。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排斥抽象的逻辑思维,空洞的想象方式和片面化事实呈现导致理性思辨能力退化。对社会发育特质的理解和把握的有限性是导致图像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主观原因。[3]“读图”时代背景下,图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图景。时代的图像深涉,使图像的数量和呈现方式全面超越传统的语言和文本叙事成为当代社会的全新图景。现实图景亦是如此,“一张图读懂”现象充斥于我们生活之中,如《一张图读懂“一带一路”》《一张图读懂TPP》《一张图读懂“河长制”》等,都是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信息直观呈现在阅读者眼前,扩大了宣传教育范围。但同时带来的是“读图者”对信息的浅尝辄止,似懂非懂地接受图像信息,而对图像信息的科学性缺乏质疑,对图像深层信息挖掘不足,这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数字化时代,对阅读速度的追求是信息获取的主要特征,信息获取形式简单化成为图像的“优势”。长期如此,对图像信息的“浏览式”获取成为人们信息获得的主要方式,并形成思维定式,使得图像文本“隐含了瓦解了理性自我的潜在危险”[4]。在此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实效性等都遭受图像的侵袭,突出表现为主体思维的钝化、知识的碎片化和理论的浅显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性遭受图像的挑战。


(二)娱乐化图像资源供给冲击民众的价值信仰体系

    在“流量变现”的当下,不可否认,“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形成一种文化精神”[5]3,娱乐至死正在成为当下的文化生态。图像对民众价值体系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与图像资源的普遍化相伴随的是图像对我们生活的裹挟,尤其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图像化传递意味着价值渗透的隐蔽化。美国电影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渗透功能很好地诠释了图像的意识形态属性。美国好莱坞大片以震撼的场景、巧妙的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了美国强硬的“世界警察”形象,美国似乎扮演着超级英雄的角色。这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似乎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第二,图像文化对我们价值体系的影响体现于图像媒介对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街头和网络中充斥的各种奢侈品营销宣传、充满味觉刺激的餐饮策划、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别墅房产和名贵汽车广告等,影响和异化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使得非理性消费行为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也转向了对图像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图像的视觉狂欢对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冲击,最终指向非理性的价值信仰危机。


(三)片面化事实呈现考验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辨别能力

  图像的直观化使得信息呈现具有拟像化特征,“眼见为实”的执念让我们深陷图像的表征之中,而对图像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主流话语遭受各种非理性声音的质疑、抵触和否定,衍生出异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逆向话语空间。图像符号“打破了文字符号系统所塑造出来的信息隔离”[6],将信息解读的主体地位还给识图人本身,以一种“虚拟的集体空间”进行叙事和抒情。但图像的特点决定了图像所具有的虚拟性和仿真性,其与真实存在的实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图像是对真实的模仿和拟制,而真实的客观存在并不构成图像,而只构成一种景观。图像的虚拟性使得其对事实的呈现具有片面化的特点,即图像不完全真实表现所表征的对象。如国旗照片只有作为国旗的表征时,其才作为图像存在,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面国旗并非图像。图像对实体的排斥和模拟使得图像的形象化构建成为可能。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图像远不如实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图像的虚拟化特征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将叙事对象带入图像的场景中,以“仿真”的形象使教育对象接受沉浸式的思想影响。图像构建过程中如何处理真实景观与虚构图像的关系、如何处理图像的形象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都对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实践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何以实现

————


 图像叙事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唯一方式,只有把握其尺度和界限,才能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化创新。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构建中的主体性

    图像构建并不是要完全实现教育信息的图像化,而是要将图像的信息内容直接展现在以摄影、绘画、海报、宣传画等静态形式或以短视频、动画、影视为表现形式的动态图像之中,在实现图像的信息阐释过程中,可以通过图像的价值引导不断强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认知,从而重塑其价值判断。图像构建要根据思维认知规律和图像媒介的传播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图像内容,给予主体阐释图像的空间和自主性,而不是被图像吞噬了主体能动性。按照图像的存在形态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可以分为静态叙事图像和动态叙事图像,阐释叙事图像构建过程中要注重主体性发挥的路径。

  第一,静态叙事图像构建中要注重主体知识性素养提升。静态图像构建难度在于如何实现其叙事的完整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即如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接受者进入图像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情节之中,将图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信息受众,实现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静态图像具有普遍直观和易于构建的特点,但是其空间的时间化构建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即静态图像很难形成叙事过程的连续性,对主体的能力要求和叙事对象的知识背景、教育经历、社会阅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若主体缺乏相应媒介素养和知识能力,图像就失去其教育价值。

  第二,动态叙事图像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对主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培育。以动画、视频、影视等方式呈现的动态图像真正实现完整和灵活叙事。同时,动态图像叙事具有潜在的引导性,即通过故事情节的演绎将叙述对象引入更加深入的情境中,实现了叙事和教育的统一。一部电影、一场话剧、一个纪录片,都能很好地还原叙事场景,实现历史镜像的重构。相对于静态图像的广泛性,动画的呈现需要特定的场所和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生活化。相对于静态的图像,动态图像叙事具有明确的叙事价值引导,完整的叙事过程呈现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加容易使得图像走向泛娱乐的极端,增加教育对象遭受图像“袭击”的风险。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话语表达

  图像叙事和口头叙事同样存在话语表达的问题,图像叙事的落脚点在叙事,就是要使得图像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完整的故事,并且在故事陈述中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时,图像叙事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体现为叙事过程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第一,推动形成图文并茂的话语表达方式。文字和图像是符号话语表达的核心因素,图像叙事的建立并不是要剥夺文字符号的一切权威,也不是要以图像文本代替理论话语,而是建立在信息认知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基础上的交往方式的变革,使图像成为理论的生动载体,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叙事的基本类型,口头叙事具有直接性、生活化特点,文本叙事具有传承性、理性化特征,而图像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的特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不能偏重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而是要根据主体认知发展规律推动叙事方式的融合,以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的时代性和叙事效果的实效性。

  第二,构建以情动人和以理化人相结合的话语表达体系。图像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载体,图像构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前提。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图像的界限,即并非任何图像都可以叙事,也并非所有的叙事都离不开图像。图像叙事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显性的教育隐性化,避免因为“纯粹的逻辑演绎以及直白的理论阐释容易造成受众内心抵触情绪的发生”[7]。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构建并非要完全实现图像的直观化、具体化和细节化,而是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叙事过程中实现教育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坚持图像价值赋意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相统一

  图像时代的思想有价值虚无和意义解构的倾向,一些娱乐化、虚无化的信息会遮蔽图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价值赋意的过程中如何对图像进行合理构建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未来。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价值赋意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由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试图以同等教育内容推动不同特征教育对象知情意行的转变,对教育对象的差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图像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具有叙事或教育功能,必须通过价值赋意实现信息的转译。在对图像进行价值赋意的过程中,要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实现教育由被动化向主动化转变。“要注意合理把握图像亲和力和思想性之间的张力,既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更要防止图像遮蔽价值内核。”[8]同时,图像构建主体在进行图像资源选择、图像信息转译和图像价值理念传播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的自觉化,而教育对象在进行图像信息获取、叙事情景融入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教育的反思,并且图像信息接收的过程中给予主体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发挥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在图像构建过程中,要避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教育性被图像本身的娱乐性所替代,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育人价值。

  第二,坚持图像价值赋意的开放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教育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亲和力。坚持图像价值赋意的开放性就是要选取普遍认同的图像载体赋予其价值信息,如对国家价值认同的图像化构建可以借助宏伟的长城、庄严的天安门、腾飞的巨龙、喜庆的中国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图像符号展开,推动实现图像价值认同的普遍化,奠定图像符号象征性认同的历史基础。图像价值赋意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育对象不同的个体特征引发的对图像信息解读的差异化。图像叙事打破了文本叙事对教育背景的限制,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但也要通过引导保障图像价值赋意的主导性。不同教育对象从同一图像中会获取不同的信息,并且其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内容解读、信息的影响效果都是不同的。在开放图像构建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同向性和价值的主导性,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述者的图像构建能力和叙述对象的媒介素养,推动图像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提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的有效供给必须根据图像信息内容、受众、场所和目标实现“精准图像供给”,有的放矢地进行图像构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动态图像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而言具有生动、形象、可感的特点,能够通过技术的融入增强其感染力,也能通过讲解降低其对信息接收者的能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图像构建不是要实现全部信息的直观呈现,而是要给图像信息接收者一定的自我教育空间,通过抽象的具体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2] 罗红杰.话语·图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9,(10).
[3] 岑怡坤,张福运.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4] 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
[5]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7] 姚小玲,李悦池.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转向中的教学话语调适[J].中国大学教学,2018,(3).
[8] 郭芸,白琳.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