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启龙 钮青:《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
《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
凤启龙 钮 青
(东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作为马克思晚年成熟思想的代表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以通俗的方式向广大党员和工人阶级揭露了拉萨尔派机会主义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危害性,在社会民主党内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重温《哥达纲领批判》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新时代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权,疏解复杂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大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代启示
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化解“后疫情”时代复杂国际局势带来的风险,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论述的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重温马克思批判拉萨尔派抹杀阶级差异和剥削本质的教育观、重视其阐述无产阶级战斗纲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一、《哥达纲领批判》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马克思很早就为《德国工人党纲领》定性,指出其充斥着拉萨尔主义的思想,并且提醒爱森纳赫派在思想上比拉萨尔派高明一百倍,而在政治机敏性上又差了一百倍。[1]7拉萨尔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其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是19世纪中期德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早期国际工人运动充斥着各种流派,在野蛮的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夹缝中,苦苦探索改进工人生活和政治待遇的途径。拉萨尔在经济理论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李嘉图的自由主义理论,炮制了一套“铁的工资规律”;在政治上又是国家主义的拥趸,妄图使地主容克、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实现矛盾调和。从表面上看,德意志的国家利益与德工人利益似乎是一致的,但是在古典经济学盛行的年代,资本家在乎的只是利润率的高低,国家由谁统治、土地由谁占领都是无关紧要的,威尼斯加入意大利如此,德皇与梯也尔一起镇压巴黎公社亦如此。资本家并不会因为利润的增加而改进工人福利,而且不论如何进行分配,甚至是工人的劳动时间没有达到极限,都会被资本家看作利润率的损失。资本家的任务是提高资本的增殖效率,至于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等概念,在那个年代尚未进入主流视野。
拉萨尔把国家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共同体,忽视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幻想着由普鲁士帝国来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对于19世纪的世界而言,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似乎是一种先进的潮流,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消除了封建社会中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间地位不平等的矛盾。但究其本质,即使处于社会形态的变革期,仍然是一种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思想:一方面,摆脱了封建等级的束缚和小国间的关税,实现了国内市场的资金、货物全流通;另一方面,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鼓动着大大小小的统治阶级不断开疆拓土,以城市无产阶级和小农阶级的血汗和生命换取新的原料地与市场,这些统治者本身就与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扩大其利益范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19。民族主义在当时是一种耳目一新的理论,在取代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后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对城镇市民阶级有丰富的感染效果。如果不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无产阶级就难以明白这些无非是资产阶级的盛宴,狂欢过后是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德国工人党纲领》恰恰通过迷惑性极强的语言,在词语的细节中渗透着这些民族主义的思想。
德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段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但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而棘手:一方面,从政党生存的角度考虑,或许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站在社会主义工作者的立场上,力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无产阶级力量,但是这种“团结”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立场,是用未来换取短期利益,是彻底放弃底线的。相当于在党的内部种下一颗“肿瘤”,在未来要么会引发党变质,要么会彻底吞噬党的力量,使之走向覆灭;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国际在严重的宗派主义下走向式微,并且存在着难以解决各国民族主义大潮中的复杂阶级矛盾缺陷,因此,马克思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在民族国家内进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进而推动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故而,马克思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妥协主义思想忍无可忍,言辞激烈地作出批判,也正是因为言辞过激,有可能从内部给这个脆弱的政党致命一击,所以在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修正主义势力逐渐抬头之时,恩格斯才选择在130年以前的1891年公开发表这部著作。
二、《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价值
从如何夺取政权到如何巩固政权,都是在马克思晚年甚至他去世后才逐渐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命题。无产阶级执政的政权,如何完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改造,如何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并改革体制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当时所处年代是很难作出具体论述的。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任何政权长期有效的运行,都离不开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社会各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充分实现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任何执政党都需要关注的重大的命题。
(一)正确的党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贯穿于《哥达纲领批判》中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3]106,这正是马克思所主张正确党纲的关键所在。回顾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无论第一国际还是第二国际,无论是倍倍尔、列宁抑或是马尔托夫、饶勒斯,无不在乎党的纲领性问题,都高度注重通过纲领规定党的活动原则、组织方法和斗争目标。因此,党纲的重要性必然要求制定党纲的人除了要有坚定的革命意志,还要精通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辩证地对待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扩大党的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显然,在制定《德国工人党纲领》时“马克思在理论上高估了爱森纳赫派的水平,各种折衷的机会主义还占很大势力。”[4]86《德国工人党纲领》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温床”,也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早期的工人运动多以自发性活动为主,历史唯物主义尚未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导思想,还属于“时髦”的民族主义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分化不同国家无产阶级的工具,挑动无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相互敌视。在政治运动中,弱势方唯有通过团结才有机会形成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进而在制度或暴力层面实现一定的革命目标,因而破坏团结是资产阶级对抗工人运动的最直接手段。早期国际工人运动先驱中,不乏大量对此有深刻体会的劳动者,但出于行动的自发性和理论的浅薄性,他们或离经叛道、或投机取巧,仅仅为国际工人运动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思和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走上以正确的纲领引导工人阶级形成政治实体的道路。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言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从各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的创始人指出了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继任者一方面继承前辈的革命目标,另一方面在纲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党的斗争路线和工作方法,继续培养下一代革命者。这些过程离不开党的骨干力量以高度政治使命感忠实地执行党纲,而唯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始终保持正确的路线。
(二)党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无产阶级能够形成政党乃至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在组成党的社会群体中必须存在共同的政治目标。除了共同政治目标以外,也存有不少分歧,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就存在集中活动、松散组织、安那其主义、小农主义等众多思潮流派,“倘若以马尔托夫的设想对党员的活动少加约束,工人阶级力量在专制统治较强大的俄国难以发动一场成功的革命,甚至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内的革命者有被逐个彻底消灭的风险”[3]294。列宁主义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有效地对冲这种风险,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这必然离不开党的骨干力量发挥主导作用。这些骨干或通过革命实践、或通过理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前者如伏罗希洛夫,钳工出身,有丰富的工人运动基础;后者如莫洛托夫,自中学起接触革命事业,后来专职成为《真理报》的编辑。革命年代里,正是依靠这些党的骨干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坚持和斗争,才使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因地制宜地逐渐壮大,让工人阶级成为国际工人运动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里,路线方针就是党的意志体现,而各级党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强弱与政权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持续不断地培养并壮大骨干力量,使他们具备崇高的政治使命意识和政治能力,才能完成党纲既定的任务,这是革命年代、执政时期都适用的规律。
(三)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目标
知识分子因为具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在纲领中却成了拉萨尔派口中“反动的一帮”,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相关论述的无端歪曲。马克思在《协会临时章程》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 [5]15,他并不否认知识分子的巨大力量,至少“中间等级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 [1]18,应该努力促使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的立场转变。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间阶级通常是摇摆不定的,他们在生产关系上依附于统治阶级,为统治阶级鼓噪或者提供技术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逻辑是为资本服务,他们也将自己视作资本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因此任何反抗都会被无限地压迫和污名化。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们认识到这一阶段关系之后跳出了身份桎梏。但以此也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跳出身份桎梏,在当时历史条件难以实现。因而,及早培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知识分子也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其命运兴衰与无产阶级力量的起伏紧密相关,即使为了生存,知识分子也需要主动出击争取话语权。这种假设只是一种底线,现实中无产阶级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对内不仅能够团结人民群众,对外他们构建的理论体系也能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如苏斯洛夫的发达社会主义[6]45,这在某种意义上占据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由此,任何政党从产生壮大到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知识分子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更是提醒我们,历史由人民书写,知识分子便是人民手中的纸笔,书写历史的效果如何,怎样营造出巨大的影响力,这与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能力关系密切。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加强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塑造极端重要,一方面,需要通过统一战线争取知识分子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从源头上培养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相较而言,争取前者的工作更加重要一些,首先,舆论场上的势力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占据有利态势;其次,“一些知识分子的摇摆立场促使其不得不对各方学说兼容并蓄,通晓其优势和弱点,一旦这样的知识分子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便可利用此优势扬长避短” [7]357。
三、《哥达纲领批判》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随着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滋生的逆全球化浪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复杂形势,给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认知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此,我们需要重温《哥达纲领批判》返本开新,洞悉马克思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指导工人运动走向成功的宏阔历史视角和历史智慧,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把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动力。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对未来发展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观教育,兼具浓厚的阶级性和唯物主义色彩。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以科学的理论探究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反映历史规律、关注人的自身及其发展历程。因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理论基石之上。针对拉萨尔派提出的“由国家实行普遍平等国民教育”[1]29,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拉萨尔抹杀教育的阶级性本质荒谬观点,认为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中,国家是作为镇压和剥削专政机器,让国家来确定教育目标、选取教材、任命教师来教育无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其危害是不堪设想的。”[4]106究其本质,拉萨尔派没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尺度是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尺度,就没有看到未来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最终以妥协的立场将资产阶级的主体尺度作为教育工人阶级的思想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青年学生,当教育方法和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可时,教育的阶级性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视野看待现实问题。首先,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分析驱动我国发展现状的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让学生在历史纵深、国际比较视野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动力,充分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最后,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解读青年学生所关注的“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贯穿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整体优化。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
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石后,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处理好方法论问题,而辩证唯物主义从学理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每一次转化都成就事物的发展。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拉萨尔派在处理存在与斗争问题时指出了《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斥着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色彩,其核心目标是生存而非斗争。拉萨尔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的机会主义做法,只会引发无产阶级内部思想的分裂和组织的分化甚至瓦解,其结果是少数人的蜕化和大多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启示: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时效性。对待历史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其一体两面的特征,辩证看待其中利弊,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其中的发展趋势;对待现实问题,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事物本质的利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时代,培养学生分析、应对复杂形势问题的思辩能力;对学生思想困惑,以辩证的视角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以“更加精细性、经验性、时代性的叙事框架”[8]25来引导学生对思想问题的深刻认知。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有效地将“理论、现实、学生”三大元素融合在一起,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体。
(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
当今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实现全球化后,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监督和调节,缓解了众多危机表象,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是重大的时代命题。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需要根据实践条件和对象的变迁,不断创新范式与生态。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时正处于巴黎公社失败的革命低潮期,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后加大了对工人的压迫,激发了工人更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面对变化了的革命形势,拉萨尔派没有在新形势下坚持用正确的党纲作为指导思想来教育和团结工人,而是在革命实践中放弃用革命方式取得国家政权,以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对待工人运动,导致德国工人运动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问题上迷失方向。知史明志方能行稳致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场域转变、问题域深化与价值域指向明确化等多重转换”[8]25,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标从培养“四有新人”转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教育范式和教育形态转型。实践方法上,实现教育范式转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转化过程中,由“灌输式”向“对话式”“渗透式”转变,在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中实现立德树人,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价值上有厚度的效果。实践内容上,实现教育形态转型,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数据化转型”[9]29,通过构建大数据信息系统,挖掘学生群体活动轨迹的共性,达到对学生“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全面可视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精准、高效转型。
四、结 语
作为一部年代较早的社会主义运动著述,《哥达纲领批判》虽然是阐述适应社会主义运动早期的革命理论,但在130年后的今天,其蕴含的思想光芒对我们审视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方法和策略可以多变,但归根结底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过去的方法、策略虽然都可以指导工人运动,如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机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都可以领导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要想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目标,还必须有鲜明的纲领和正确的战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奋力开创属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局面。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