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辉 张议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辉    张议丹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要求精神富有与之同步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表现为精神生活的多样多层性、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精神主体间区域间平衡发展等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断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本内涵,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精神生活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精神生活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22,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3-24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是物质富足又蕴含着精神富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实践指导。


  //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应,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对应,两者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一)多样多层的精神生活富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为前提。精神生活富有是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通过丰富与多样的精神实践活动获得,体现了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愿望,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单一的精神生活远不足以达到精神生活富有。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08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与持续性,是“量”与“质”的统一。在“量”的维度上,精神生活富有体现为丰富的精神产品供给。马克思强调:“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200社会生产是实现物质富裕的前提条件,充足的精神生活资料供给基于社会物质生产极大提升。从精神生活需求端看,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快速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多层次的个性化特征。单一性、模式化、简单化的精神产品已不能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质”的维度上,精神生活富有体现为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不仅包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也包含高尚的精神风貌。高尚的精神风貌展现全体人民所拥有的坚定理想信念、强劲精神动力和充盈的精神家园。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之“钙”。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之“钙”。物质资料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理想信念支撑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存在。理想信念的缺乏与不坚定都会使精神“缺钙”,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4]理想信念是精神生活需要的最高层次,对社会心态、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具有统摄作用。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信仰的力量来源于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属性,理想信念为人的发展注入超越性力量。理想信念是目标性资源,能够引领和整合复杂多样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第二,撑起精神动力之“帆”。精神动力是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习近平曾将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精神看作“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5]。精神动力来源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觉能动性和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162-163精神动力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

第三,构筑精神家园之“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亦是一种信仰坚定的精神状态。面对精神生活混乱和信仰迷失,坚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使各民族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精神家园成为人们自身所追求的精神信仰,是人在精神方面的自我超越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充实。

         

      (二)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协调发展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两个样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2-23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双重富裕。“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8]153精神生活富足可以更好地引领和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则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协调发展须统筹兼顾。马克思强调生活的整体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及:“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6]192,认为现实的生活过程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互动。习近平强调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9]17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关注“富脑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0]26。光有物质的富裕谈不上幸福,物质与精神同富才能实现全面的幸福,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互为条件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精神生活质量与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失衡会导致一部分人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空虚等现象出现。“物化”深度渗透使精神世界空泛化,娱乐化短视频、直播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社交媒体和虚拟社交工具的普及也会导致现代人的社会交往变得日益单薄和形式化,个体精神孤独在不断加剧。单调的精神实践活动形成人的单一化、片面化。可见,现代化社会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含着人文精神意蕴,物质财富的积累只是现代化的一个目标。

  

      (三)精神主体间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与人、区域与区域间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平衡发展,是有效应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两个不是”指明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完全同步的平衡,而是有侧重、辩证地发展。精神生活的富裕是有差异性的共同富裕,平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尊重平衡不同主体间的个性差异,又要创造整合更多活动资源以鼓励、刺激更多的优质精神实践活动生成发展,促进精神生活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调节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从个体自身发展看,人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或能力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精神生活富裕、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劳动需求使自己各种能力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但在资本操纵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的能力却不具有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条件,表现为单一化、片面化的趋势,精神生活以及自由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压抑。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身发展不平衡与人的发展不充分密切关联。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基于自身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不可能同时同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到也并非同等程度水平。因兴趣、代际、触网情况差异,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对精神生活的不同方面的关注度不一致,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性也致使精神生活的不平衡。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发展并不等同于要求人的各个方面“均衡”“平均”,也并不是指全部人同步同时达到同种程度精神生活水平,相反,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需要、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底线,提供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供给以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缩短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体现在调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精神生活不平衡。一方面,区域间的精神生活水平以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实力为物质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区位优势、政策分配等因素,使得东部、中部、西部在文化领域发展上明显反映出来,且东部与西部、城乡资源分配中存在的差异也会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区域的精神生活水平与内部资源结构密切相关。在革命老区,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熔铸于特定的文化基因中,这种文化基因使该区域的精神生活富有一定特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各区域或主体同步富裕、平均富裕,而是先后地协调统一,尽最大可能地克服不同主体、区域间的不平衡。其一,先富与后富差别存在的客观性。事实上,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差距与不平衡一直存在着,问题是在坚持共同富裕大目标的前提下,将先富与后富或富与穷的差别保持在合理、合情的范围。其二,共同富裕、精神脱贫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先富与后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能将其绝对化、凝固化。实现共同富裕须秉持辩证态度,从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从相对性、条件性出发来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回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进一步明确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本内涵。

      

(一)进一步明确了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

     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竭追求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转变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2]95美好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应然状态,兼容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要,蕴含着物质、社会、精神向度的张力平衡。其中,物质向度是人的基本性层面,社会向度是人的发展性层面,而精神向度是人的超越性层面,在“基本性—发展性—超越性”的演变中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伴随需求的发展得以跃迁。

精神生产是精神生活的前提,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途径。以知识成果形态留存的精神文明产品是精神进一步生产的资源。“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3]43-44“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524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起源于人们日常的物质交往,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与价值导向。人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应时刻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更注重高质量发展,是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广度、宽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所要追求的愿景。

   

     (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表明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高质量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必要条件,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现代化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

第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将破解资本对人的“物化”“异化”为己任,构建“真正的人”[6]215的现代化的理论蓝图和路径指向。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145,从而实现“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189。“真正的人”的生成与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形成的“物化”“异化”“资本化”的人的超越,从而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二,物的现代化服务于人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是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出的。精神需要的充分满足和精神生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人的发展就是“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14]311。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理应同构。物的现代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表现,人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的智力支撑和价值赋能。从价值取向来看,人的现代化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目标和归宿。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相互建构、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过程。

第三,人的现代化集中表现为观念现代化。观念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先进的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观念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会有所不同。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向人的精神发展需要,以先进观念塑造发展中的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和观点,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另一方面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零和博弈等观念的预制。

  

      (三)进一步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引领,伟大精神凝聚伟大奋进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另一方面,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风险挑战。习近平强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5]16从宏观层面而言,精神动力表现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与精神支柱。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从微观层面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现为树立起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6]19,文化是精神的基脉,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志气骨气底气是个人与民族所应具有的精神样态、精神力量、精神气概,体现个人本领与国家实力、发展目标的匹配。相对于一定的国家而言,志气骨气底气集中表现为国格;相对于公民而言,志气骨气底气集中表现为人格。

在百年党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双重解放;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的国际背景下,闯出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时代。百年党史辉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党和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做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的前提,具体表现为人的自豪感、自信心,进而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精神动能。

     

  //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层次也亟须跃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向愈加彰显。然而,现实中存在不少难点、堵点。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侵扰我们的精神世界,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带来严峻挑战。这些问题仍须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得以破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须坚持现实问题驱动与思想引领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精神生活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精神生活发展方向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握历史主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作为科学理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把握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7]1516。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真正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根源在于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不断彰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把握历史规律与历史主动,充分认识精神“脱贫”“扶智”于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

第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6]13思想与时代的贯通才能发挥伟大思想对时代的精神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理论和精神力量,其原因在于自身内蕴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精神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指南针”与“黏合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

       第一,在开放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引领行为的道德准则。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复杂格局形成,思想意识形态多样,西方多元思潮不断渗透至各种生存空间,侵蚀精神家园,主流声音被多重传播介质削减音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味着在精神世界的构建中还应允许其他思想资源的存在,在“百花齐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生动表达并激发、释放生机活力。

第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168作为精神生活之核的价值观,既指明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也规定着其存在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是引领多层次思想观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抵制错误思想腐蚀,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虚伪性、欺骗性,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舆论力量,不断增强价值共识。二是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整合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诉求与思想认识,澄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误区、观点分歧。三是引领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舆论导向的核心是价值观导向,最终指向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论导向亦是价值观引领,有助于纠偏舆论导向,治理舆论生态。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的行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168从个人层面看,价值观本身就是道德规范,它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普遍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是社会公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系统总结和概括,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追求资源分配、共享的公平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将个人之德转化、上升为社会、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规范个人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整体行为准则,促进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形成,以高尚道德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精神生活

  

文化是精神生活的资源,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养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2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作用的实践活动与产物。文化以其文以载道、文以传道、以文化人的历史责任构建美好精神家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163-164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从星火走向燎原的精神武器,其所形成的自强奋斗、爱国敬业、信仰信念之精神支柱仍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和内在依据。这3种文化共筑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第一,创造文化精品,滋养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资源爆炸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富裕,文化产品也不能成为单纯的商品或牟利工具。“流量经济”“眼球经济”“网红经济”层出不穷,一些传播平台所追逐的资本逻辑为商业性作品披上看似光鲜的外衣而无实质价值内容,妨碍受众思想境界提升与社会文明发展。优质的作品应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9]320。生产创造文化精品既要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要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鲜明、导向正确、行为示范,以优质、精炼、有力的作品感人、化人,用真善美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数据、AI智能技术赋能精神生活的生产与形式,技术与文化融合创造网络文化娱乐、可穿戴智能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数字文化新载体,形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文化新业态。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创新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业态、文化服务为依托,打造品牌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文化产业,用先进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通过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增强其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使更多人获得优秀文化资源的熏陶与精神的充实。

第三,拓展精神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实践教育。精神文化空间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实践,而且具有鲜明的象征价值与社会意义。精神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的物化具象化展示、仪式化体验等唤醒与深化共同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成员的共识凝聚、实践活力与主动性,形成文化精神氛围。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主题公园、节气文化场景空间等新型文化空间类型不断涌现,加之对文化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视与设计,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含的精神、品格转化为精神支柱与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空间生产与新文化空间生产的结合,既实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破壁”互动融合,又共同推进新媒介、文化生产空间、青年教育等问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具有动态性、阶段性、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20],使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自信自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N].人民日报,2020-06-11.

[5] 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