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一博:​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思”与“三讲”

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思”与“三讲”


刘一博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教材导向什么”的价值维度、“学生需要什么”的对象维度和“运用什么手段”的路径维度统筹起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要求,需要在时代热潮中思“危”直面隐忧挑战,在他者镜像中思“退”明确角色定位,在大格局构建中思“变”找寻应对之道;进而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金课”方法论,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切的精准对接来讲“深”,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引导来讲“透”,注重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多维供给来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直面挑战,勇于探索,努力讲好一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具体要求。作为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引领学生、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即“三思”与“三讲”两个维度浅谈对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的认识,以就教于广大专家同仁。


一、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讲好思政课的目标导向

讲好一门课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讲好一门课的评价标准有很多维度,但始终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离不开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认同感,离不开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行动。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其最终成效取决于学生自主性成长的意识与成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对标培育时代新人的具体目标,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高阶目标。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既是新时代讲好思政课的目标导向,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2]。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和自身成长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自我建构。对于思政课来讲,学生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最终决定着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主动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那么所谓的教学改革创新就是无的放矢,就不能说是真正讲好一门课。因而,以学生为中心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全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基于“我会讲什么”“教材有什么”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是要把“教材导向什么”的价值维度、“学生需要什么”的对象维度和“运用什么手段”的路径维度统筹起来,不断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必须在对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以及学生学情与诉求的理解和把握这个大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个对象。那么,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这首先取决于教师如何准确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及其实践要求,以及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新时代讲好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所谓“三思”,就是从世界观层面准确把握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所谓“三讲”,就是从方法论层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建设路径。


二、“三思”:准确把握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对讲好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所谓思政课教师的“三思”,其旨归就是思政课教师要从世界观层面,在时代热潮中思“危”、在他者镜像中思“退”、在大格局构建中思“变”,准确把握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

(一)思“危”:在时代热潮中直面隐忧挑战

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党从政治上关心思政课教师,在待遇和职称晋升、专项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样的有利条件和学科发展的蓬勃热潮,更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所从事的事业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居安思危,能够冷静思考时代热潮之下的隐忧和挑战。

思“危”者,“危”从何来?首要的是来自思政课自身特殊性与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就思政课自身的特殊性来说,一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成长导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这种不可替代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二是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多元的,表征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间的差异性,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在复杂的学情面前难以精准聚焦,教学能够有效解疑释惑的针对性不足。三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使得知识的传授在师生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越来越多,师生之间的信息差逐渐缩小,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和话语权威不再凸显,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化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的同时,也使青年学生面临的现实困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成长和人生发展的迷茫、现实压力与他们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心,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纠葛。这些现实的问题困扰着学生,从而影响他们从思政课中赢得饱满的获得感。因此,思政课教师如何直面时代变迁带给学生的深刻影响,真正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面对思政课自身的特殊要求和高速变迁的时代发展,讲好思政课获得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面临的隐忧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思政课教师要以怎样的作为来上应中央之期盼,下称学生之期待,中应其他学科同仁之审视,这就需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扎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思“退”:在他者镜像中明确角色定位

思“退”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退出自己的舒适区,退出自己看自己的单一视角,努力从“他者的镜像”中去观察自身,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任务。“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作用。所谓“他者”,主要包括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大思政课”格局下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其他专业教师,当然也包括社会各界。当前,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已成为共识,这种格局的形成也逐渐使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变成一幕大剧中的一个角色,思政课教师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从他者镜像中明确在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中思政课主渠道的定位以及一个普通思政课教师的定位。只有先“退”,才能更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更准确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学生为镜像是思政课教师思考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从学生的镜像中思考,讲好思政课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满足学生对获得感的渴求。有学生曾这样评价笔者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老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大学生来看待,从未布置任何形式主义的作业”;“老师每节课的认真准备,能让我在思政课中学到这么多知识,收获这么多的感悟”;“最大的收获是老师平时与我们探讨的专题,以及我们组的小组作业,感觉收获良多”等。从学生视角看,获得感是比趣味性、参与性更重要的维度,也恰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换言之,对于真心想在思政课上有所收获的学生,我们讲授的课程是否真实地回应了他们的诉求,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审慎思考的核心问题。此外,辅导员和其他学科教师也是重要的他者。随着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和“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师尤有必要主动以他们为镜像,来思考如何将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和主渠道的作用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上。再者,社会上还有少部分人对思政课存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思政课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来研究这些误解和偏见,作为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同时要吸取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来改进教学工作,提升育人成效。

综上,从他者镜像中思考角色定位,就需要明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来诠释学生修读思政课的获得感?如何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认同思政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面对来自他者的期待、审视或者是质疑时,思政课教师决不能自说自话,关键还是要有所作为。

(三)思“变”:在大格局构建中找寻应对之道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特别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对讲好思政课的新要求,必须要在思“变”中找寻应对之道。要准确把握“大思政课”格局下思政课主渠道的新定位,构建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统一起来,既不走教师“一言堂”僵化的老路,也不走随意“翻转课堂”不问效果、放任自流的邪路。

思“变”的前提是要把握好“大思政课”格局中思政课主渠道的新定位。当前,随着“大思政课”格局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正在形成,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要求。主渠道不能脱离“大格局”,而应该是“大格局”的集中和深入呈现,使学生在“大格局”下获得的感性认识在主渠道中得到理性升华,这种理性认识决然不能脱离“大格局”中的鲜活感性认知。因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学要点和学生所感知的现实联系起来,建构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场域。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现实,不是从教师出发来理解的现实,而是要强调由学生所感知的现实。

思“变”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所感知的现实,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向工农兵普及文艺“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因此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4]859,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也要在“大格局”中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这件事情“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4]790,要把向学生学习作为真正能够引导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思“变”就是要理顺时代变局下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要坚持平等对话。讲思政课是与年轻的鲜活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不是对机器进行单向度的输出。尽管教师很难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情特点,但仍应准确理解时代变迁大潮中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从过来人的视角给予关爱和引导,但也要避免“爹味”式说教。

思“变”就是要注重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为先导。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并不能过高估计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更不能因为思政课是必修课就认为学生会高度重视。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会更重视绩点,而非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习近平就曾指出:“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否则,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动力,知识的传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思政课价值引领目标的达成。在没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教师的努力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孤鸣”。

三、“三讲”:讲好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金课”方法论

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为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其中讲深、讲透、讲活就是所谓的“三讲”,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金课”方法论,通过“深”“透”“活”来讲好一门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一)如何讲“深”: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切的精准对接

习近平要求思政课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这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思政课告别“水课”的关键就是要有学理性,能够体现出高校“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科研,通过科研成果来反哺教学。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思政课的高阶性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与培养本学科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处理好讲“深”的关键,就是要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材要点的基础上,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让深刻的学理分析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讲“深”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重复中学教材已有的对于历史事件描述的简单逻辑,而是要着力讲清历史事件背后的道理,呈现历史事件背后的多元冲突、博弈和最终历史选择的关系。这就不能忽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特点和演进的基本逻辑,而应该将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作为与成就置于这个特点和基本逻辑中进行审视和解读;不能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讲成中国共产党的独角戏,而应该注重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多维互动;更不能让中国共产党带上“主角光环”,而应该着力讲述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道路之艰难曲折。因而,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专题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专题有所取舍和精炼,重点围绕“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的关键问题,运用“大历史观”的视野谋篇布局。

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讲“深”要求构建有效的“问题链”。当前,专题式教学、“问题链式”教学等方法得到普遍运用,而用好这些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提炼出教学要点与学生关心或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结合点,而不是简单用几个问题把教材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问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对教师建立某种依赖,而是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发问欲望,让学生内在的疑惑与外在的知识产生某种共鸣。”[6]教师学会设问,更要能够设计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精准定位哪些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关键节点,遵循“从熟悉处设问,往困惑处延伸”的原则。这就好比楔入一枚楔子,楔入点找得准,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为更深入的教学打开通路;楔入的力度和角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讲授的深度内容有的放矢,与学生的学习发生紧密联系。这个楔子选准了,打稳了,才是讲“深”的关键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切的精准对接,讲“深”才可能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二)如何讲“透”: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引导

“透”和“深”是一组互相依存的关系。思政课如果只“深”不“透”,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我无关”的疏离感,听得云里雾里,甚至不知所云;如果只“透”不“深”,课程就难免失之平庸,教师讲上句,学生接下句,甚至教师刚一张嘴,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后面要讲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课堂就必然是死板、无趣且效率低下的。在讲“深”的基础上讲“透”,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既能“深得下去”,更要“透得出来”。思政课教学中所强调的“内容为王”,就是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是要强调“深得下去”;但“内容为王”决不是不精心作教学设计的借口,一定要在如何“透得出来”上下功夫,通过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讲出有色彩、有温度、有力度的“关键一句”,从而能够让学生产生回味绵长,醍醐灌顶的教学效果,提升他们的课堂体验。

讲“透”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引导,“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思政课教学的结论是既定的,但教师讲课的过程一定不能以结论为先导,而是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印证教科书中的结论。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曾有学生对笔者的教学这样评价:“意识形态色彩的输出并不多,但通过老师的讲授大家都能认同教科书上的结论,并留下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中的思政课的样子。”由此可见,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并注重讲“透”的方式方法,思政课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三)如何讲“活”:注重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多维供给

讲“活”决不仅仅是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讲“活”的关键是要注重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多维供给。

首先,要坚持教学中人与人的真诚对话。理论要掌握群众,当然要彻底,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情感因素在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会起先导作用。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诉求不容忽视。用鲜活的人去影响鲜活的人,这是关键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讲好一门课是师生间一个学期的守望与共情,“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3]。问题在于,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情感要素,达成情理交融的境界,而不是刻意“煽情”,这还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用青年学生的方式与他们平等对话。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学生广泛关注和好评,B站上有很多相关主题的视频和青年观看时留下的弹幕,呈现出当代青年对百年前革命先驱的炽烈情感。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弹幕作为跨越百年的两代青年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为教师深入阐释五四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五四精神实质打开了情感通路。

其次,要打通“大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善于把学生的多样态成果转化为课堂中的鲜活教学资源,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动力。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多样态成果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得以应用,使学生的成果能够“被需要”,这种转化使得学生学习成果的生产过程不只是为了获得成绩的需要,而且是为了获得教师特别是朋辈间的认同,通过积极的心理机制提高学习投入。多样态的实践教学成果向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也是在“大思政课”格局中坚持思政课主渠道的重要实现方式。笔者带领学生坚持10年赴原中央苏区开展实践教学的多样态成果,特别是对赣南各县脱贫攻坚成果的调研,成为课堂讲授新时代真实鲜活的教学资源;同时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解读经典原著、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或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推介等小视频也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活”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学生真实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且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影响,他们对成长成才的困惑、纠结、矛盾都是鲜活的、真实的。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决不能回避这些困惑、纠结和矛盾,一方面,“不要把一切都讲得春光明媚,而要讲困难,给学生泼点冷水,使他们有思想准备”[7]247;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视野、思路和指导。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满怀对学生的关爱,站在他们的角度真心体会他们的困惑、纠结与矛盾,为他们提供成长成才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精神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各类技术手段的加持虽然丰富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可选菜单,但各种技术手段最终要作用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即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成长成才需求。应该由人来支配物,而不是由物来支配人,采用不采用、或在多大程度上采用技术手段都不是最终目的,也不应作为评价是否是“金课”的前提或标准。


余 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讲好思政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焕发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像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9]。从一名一线思政课教师的角度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破解,例如,如何更有效率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的精准对接,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推广的规范性做法;再如,如何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有效促进,使思政课服务学生的真实成长成才需要,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现实路径;又如,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均衡化发展,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在统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不懈探索,等等。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牵动着全党全社会对培养时代新人的关注,思政课教师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身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事业,立足三尺讲台,着眼“大思政课”,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2019-03-19.

[2]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6] 李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9] 习近平2021年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1/0909/c64094-32222523.html,2021-09-09.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