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致敬!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

云南发布 2020-08-29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方面的
研究与突破
解决了世界粮食生产的重大难题

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
赫赫有名的科学家
在60岁那年
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决定
离开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
加入“扶贫大军”

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
跟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
更不是走马观花
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
又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
一干就是整整五年
.....


12月2日
中央宣传部在北京
向全社会宣传发布
朱有勇的先进事迹
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12月2日21时整,《时代楷模发布厅: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将在CCTV-1首播,敬请关注。


先和云南发布一起来看看
“农民院士”朱有勇的扶贫故事↓


  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一个大山里的村寨,映射“农民院士”的初心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


  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题——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对老乡脱贫的牵挂,让“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发展产业并非易事。前些年,澜沧县曾大规模推广种植核桃树,竹塘乡就种了7000亩。不料,核桃树长得挺好,但是挂果很少。


  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开始向村民作介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


  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上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再一年开春,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重5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科技成果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照进一个个村寨小院,“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2016年,朱有勇在竹塘乡试种5亩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馈。然后,他开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规模推广,2018年扩展到7300多亩。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一个支柱产业。

  在科技扶贫助推下,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线攻坚。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培养1445名乡土人才,只为“农民院士”入党时的承诺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向我们列出一组数据——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走进酒井乡坡头老寨村民马正发家,一块参加培训班获奖的奖牌挂在家门口。


  马正发在2017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18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马正发自豪地说。


  今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蒿枝坝上,花期正盛。


  远山之外,脱贫传奇正在续写……


撰文:伍晓阳、岳冉冉、陈聪摄影:陈鑫龙编辑:沐旭

接着看!有福利!



答题赢话费


12月2日9时起

“美丽云南知多少”在线答题活动

大理篇上线!

怎么参加?

往下看!

↓↓↓


扫码关注

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ID:yunnanfabu)


然后点击公众号菜单栏中的

“在线答题”

就能参与了


本次答题活动

系统将随机分配题目


20道题全部答对者

即可获得抽奖资格

有机会抽取50元话费


同时

你的答题分数

还将计入家乡的积分榜

为家乡助力冲榜噢~


推 荐 阅 读
● 陈豪会见上合组织秘书长诺罗夫一行

● 今天起,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 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云南防艾工作大数据来了● 近15万人次参与!“美丽云南知多少·红河篇”网络知识问答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