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负韶华 奋进跨越】百万群众易地大搬迁 激情点亮幸福新家园

云南发布 2020-08-29



1月20日,正值大寒节令,在昭通市靖安新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恩家园、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安置点举行的“百万大搬迁 点亮新家园”大型直播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搬进新家园的老乡们忙着置办年货、举着大红的“福”字合影留念,载歌载舞感党恩,庆祝喜迁新居,高涨的热情、溢满幸福的笑脸驱散了冬日料峭的寒意。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提高站位、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保质保量推进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16个州(市)、121个县(市、区)“百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4.5万套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云南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要求,精细设计政策体系,精准谋划工作举措,积极筹措搬迁资金,统筹推进搬迁工作,把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以作风转变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攻坚。全省上下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易地扶贫搬迁放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脱贫攻坚“十大攻坚战”的首仗来重点推进。


据了解,云南省“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99.6万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的10%,居全国第三位,其中2019年度任务位居全国第一。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全省99.61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序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云南“十三五”时期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地方投资增长、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生态环境治理、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百万贫困群众搬进新家园,“农民”摇身一变成“市民”,到扶贫车间打工、就近就业就学就医,老乡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易地扶贫搬迁吹响了广大群众幸福新生活的号角。


挪穷窝,搬出一片新天地

断穷根,跨越前行奔小康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全省各族群众不负韶华、奋进跨越

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昭通靖安新区——

住进新房子有了新打算


搬到新家园,住进新房子,有了新打算。63岁的王文祥来自大关县天星镇沿河村海子社,一家5口搬迁入住合顺社区11栋1单元701室,一分钱不花就住进120平方米4室2厅2卫的电梯房。


“太阳那个出来喜洋洋,明天更比今天靓,人人心里有方向……”1月20日,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阳光明媚,一场“新春送温暖,文化进万家”演出活动正在举行,激昂的旋律欢快的歌舞感染了现场每一位搬迁群众,王文祥手里打着拍子陶醉在歌声里。


搬到新家园后,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还到浙江打工,他和老伴身体好,就在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打工,一天能挣70元,还可以在家带孙子,这在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王文祥


“搬到靖安这样一个4万多人的新家园,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就是天星镇上的人都羡慕。”在王文祥看来,搬到新家园后要买点生活用品就不用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到天星镇上去买了。在他的记忆里,村民最快乐的事就是走路到天星镇上去赶场,赶一次场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回到家已经是晚上。


欢欢喜喜搬新家


“我们都是住在老高山的人,这辈子还能住上城里人都羡慕的楼房,新家园还配套建设有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学校、医院,生活方便不说,政府还组织我们外出务工,这得万分感谢党的好政策。”和王文祥家一样,刘登亮、王明军都是大关县天星镇海子社的人,他们村24户集体搬迁到靖安新区。王明军告诉记者,搬到新家园后,村里24户人家青壮年已经向社区报名,准备春节后就到广东中山去打工。“工资收入比在靖安安置区的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高多了,毕竟是政府组织起来一起去,乡里乡亲有个照应。”王明军和他们村里的青壮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搬到新家园,娃娃读书方便了,媳妇和我就在安置区扶贫车间做工,我们夫妻俩每月工资收入有4000多元,生活比老家好多了。


——宋元满



42岁的宋元满是彝良县柳溪乡大坪村民小组的人,夫妇俩有3个儿子,大的14岁,小的8岁,前几年他一直在广东打工,媳妇在家带孩子。由于2018年生病做手术后身体没有恢复,不能外出务工,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公益岗位,每月有800多元的工资收入,家里还有几亩山地,种植玉米、红薯,生活过得艰难。“最难的还是3个娃娃上学,每天要走五六里山路去学校,春节后就转学到新家园的学校读书,在家门口读书,在家门口挣钱,生活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圆满了。”谈起搬到新家园的新生活,宋元满脸上笑开了花。


冬日暖阳下,正在靖安新区火热进行的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来自省内外的50多家用工企业走进安置区招工,前来咨询就业信息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细致讲解、宣传推介岗位信息,把一份份宣传册子送到群众手中。


“这份工作主要是生产手套,每个月保底工资4000元,超出部分工资计件算,最高能领到5000元,春节收假后我就去上班。”招聘会现场,来自靖安新区合顺社区的搬迁群众骆顺敏与浙江隆达特种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后非常高兴。去年,她在浙江的服装厂上了半年班,对当地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都非常适应,今天找到的这份工作工资比在服装厂高,工作地点也在浙江,所以她与用工单位很爽快地达成了就业意向。


“搬新家,创新业,幸福不忘习总书记。”骆顺敏告诉记者,她家原来住在大关县玉碗镇石灰村,一家4口挤在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村庄道路逢雨泥泞,出行十分困难,外出务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去年12月18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们一家人成为首批入驻靖安新区的搬迁群众,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电梯楼,“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今天的幸福新生活”。


“我们已经在靖安新区开展了3次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有300余人。”广东天杰集团云南分公司总经理金浩说。他们的用工需求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配件、铝材加工、家具生产4大类,就业岗位有7000余个。同时,还在靖安新区聘请了20个就业信息采集员,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找工作,宣传推介岗位信息,收集整理就业意愿,全力服务群众就业。


稳就业就是稳人心,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


——靖安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

董程鹏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技术水平较低、文化层次不高的特点,我们组织了51家企业来到招聘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其中80%为劳动密集型企业,20%的岗位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春节过后,还将联合用工企业组织岗前培训,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稳岗补贴,尽最大的努力全程做好就业保障服务。


维西县康恩家园——

团团圆圆的大家庭


1月20日,大寒。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恩家园里年味渐浓,红红的灯笼,喜庆的中国结,充满着浓浓的暖意。来自全县7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搬迁户身着节日盛装,用歌声、舞姿欢庆乔迁之喜,感念党恩绵长。


“以前住在康普乡普乐村,那里山高坡陡,公路不通,看病远、读书远,太不方便了。”今年30岁的余芳乐呵呵地说,好日子来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余芳一家5口人,她和丈夫在外务工,搬到新家,一家人忙着备年货。


“今年你有什么打算?”


“开个理发店。” 余芳脱口而出,“娃娃上学不用接送,妈妈擅长傈绣,现在已经找到加工绣片的活儿,爸爸正准备应聘保洁员,我和丈夫创业,一家人一起赚钱,好日子还在后头。”


搬新家拍照留念


住进新家,在家门口赚钱,53岁的陶建东深有体会。2013年,陶建东务工时发生意外身体残疾,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不好,家里收入少,生活看不到希望。”回忆从前,陶建东仍感忧伤,望着新家园,笑容又重新浮现,“现在好了,不但住进新家,在政府的帮助下,还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做保安,有了固定收入,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陶建东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妻子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开起了一家服装店。“生活好不好,你看看我们的‘迎新春文艺联欢会’就知道了。”陶建东说。


刚在台上表演完舞蹈的陆莹秀说起新家园,有讲不完的话。陆莹秀说,她读大学的这些年,国家一年补助金5000元,加上自己勤工俭学做一些家教,学校的费用基本够了。


我家是从永春乡吾底石下组搬来的,这次我们组搬来70多户,新家太好了,上学、上网、就医,各方面都很方便,感谢党和国家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莹秀



让陆莹秀更加兴奋的是,康恩家园是一个团团圆圆的大家庭。“我特别开心新家园是个大家庭,多民族聚居。这些天,我学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以前没有跳过傈僳族舞蹈、藏族舞蹈、纳西族舞蹈,现在我学会了很多,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诚如陆莹秀所说,康恩家园里的搬迁户有来自维西县不同地方的863户3529人,搬迁到县城新家,不仅要脱贫致富,还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共同发展。


维西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增规模建设有3个安置点,共951户3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户2519人,同步搬迁人口262户999人。涉及永春乡、白济汛乡、康普乡、叶枝镇等7个乡镇2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让村民们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起来不易,稳得住更难。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新增规模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我们出台了《维西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增规模搬迁群众后续保障实施方案》,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点和安置点资源,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衔接工作,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基础性问题。”维西县副县长、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指挥长张陈义说,目前,各项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设立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窗口,帮助像余芳、陶建东一样的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截至1月19日,维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创业服务站已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康恩家园)安置户312人上岗就业。其中,省外务工52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组装、屠宰等工作。州外省内务工25人,主要从事酒店、餐饮、销售等工作。县外州内务工的33人,主要从事物流、酒店等工作。县内务工202人,主要从事学校后勤、保洁等工作。同时,根据各志愿服务单位统计上报的就业意愿,1月16日,在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康恩家园)组织现场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有676人。


“同时,结合实际,我们指导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保障方案。”维西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临时服务中心负责人李俊清告诉记者,安置点按照维西县“五个紧跟”“三个紧扣”产业发展思路,走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之路,把解决迁出群众长久生计、就业、增收、致富作为主攻方向,在安置点附近租赁了425亩农田,以“公司+合作社”运作模式,发展集体经济。


此外,维西县通过招商引资推进糯山药种植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培育县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生猪养殖,以成立和扶持维西县绿色种植养殖产业行业协会为契机,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经营发展能力,吸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动力就业能力,确保县城安置点每户至少有一人以上实现就业或创业,努力实现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获得稳定收入奠定吸纳就业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生存与发展问题,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脱贫的目标。


会泽新城——

星星点点变成万家灯火


1月20日晚,夜空清朗。从保洁岗位上回到家里的韩春兰做好了饭,做保安工作的丈夫才回到家。韩春兰住在15幢8楼,视线极好,两人吃饭间惊奇地发现,原本星光点点的小区已变成了万家灯火!大红灯笼在灯光的映射下,更加年味十足。


“这么多人一起过年,太好了。”她高兴地对丈夫说:“看来,这个年比在老家热闹多了。”


韩春兰一家去年12月23日搬进以礼街道的新小区,会泽县委、县政府给每户人家准备了一张桌子、4只凳子,一张床,电磁炉、汤锅、电热水器一应俱全,满足了入户生活的基本条件。她家搬入的当天,就在家里开火做饭以示庆祝。仅仅几天后,即今年1月1日起,她就在小区找到了保洁的工作,丈夫也在小区做起了保安,两人的收入加起来,过日子不成问题。


漂亮的新房子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会泽县有12.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冷凉、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公共配套成本过大,当地群众难以走出困境。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2018年以来,会泽县对20个乡(镇、街道)514个自然村的特困群众实施整村搬迁,在公共设施优良的县城西部建立搬迁新城区,对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安置。全县共计搬迁19298户81257人,规划建设安置点6个,分两期实施。2019年1月猪年春节前夕,首批2万人顺利搬入安置小区,大部分村民首次在县城里开心过大年。


搬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过日子,会泽推出了“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一边开发公益岗位,开发就业岗位,一边发展产业,拓宽就业门路。同时,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抓手,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张昌云是会泽县30万劳务大军的“领头雁”,他已在位于绍兴的浙江龙盛集团工作16个年头,带动会泽籍在浙江上虞区务工的人员已达2800多名,不仅自己富了,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务工经纪人”。荣膺“会泽县首届就业致富先锋户”“浙江省百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成了会泽人在浙江就业务工的励志典范。


群众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会泽县坚持“新平台+新主体+大产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组织化工作思路。平台联建“一条链”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不断盘活迁出耕地、林地、复垦后的宅基地“三块地”,鼓励搬迁群众自主流转和托管种植,稳收租金。



打工一天60元,培育出来的马铃薯原原种,免费领回家,种出原种,公司统一订单收购。原来常见的土豆(马铃薯),现在成了手里的金豆豆。


——会泽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务工的邓金秀



群众要安心,就学是重心。为确保搬迁群众子女个个有学上,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会泽县规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5所,可提供学位15840个。计划新增教师编制739名,其中,学前教育296名,小学361名,初中82名。针对就读普高、职高、大专学生,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


群众要放心,就医是根本。在扩建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新增床位780张;新建2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确保搬迁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城”,就近就便就医,医疗保险100%在迁入地缴纳、报销。


在第一批成功搬迁的基础上,去年12月20日,会泽县启动了第二次搬迁。


1月17日春节前夕,随着大海乡的张兰珍、顾石贵、许福青等搬迁户入住以礼街道的新家园,会泽县“十万人进城”第二批搬迁告一段落。此次搬迁共安置搬迁户4003户17337人。


“从去年12月20日启动搬迁工作以来,每天都有人搬来。上午一批,下午一批,志愿者们全天候为他们解决、解答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礼街道的楼长高红梅说:“搬迁户涉及全县的16个乡镇(街道),整个过程安全有序,群众非常满意。春节后,还将再搬迁一批。”


为了让群众顺利入住,会泽县成立7个服务队:社区管理服务队、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队、卫生健康服务队、政策宣传服务队、治安巡逻服务队、物业管理服务队、维修保障服务队,为群众及时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


肖万兰今年66岁,住在19幢6楼,她老家在宝云街道拖姑村8组。从村庄出来,要走3公里才能坐车,坐车到县城要40分钟。现在好了,直接住到城里了。


一进门,肖万兰看到很多房间,忍不住问引导她的志愿者:“哪一间是我的?”当志愿者告诉她,全部都是她的时,她开心地说:“谢谢政府,感谢习总书记,让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比我的老家好一百倍。”


肖万兰28岁时丈夫就去世了,她一手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原想着这辈子都要辛苦下去了。没想到,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过上了好日子。


鼠年越来越近,搬迁群众的心,也越来越甜。


泸水维拉坝安置点——

搬出大山幸福就在不远处


1月20日中午,地处泸水市大兴地镇卯照村、团结村、四排拉多村交界处的维拉坝易地扶贫安置点,“摆时”嘹亮,鼓声震耳。上千名搬迁群众聚在文体活动广场,唱摆时、砍核桃,开展民族体育比赛和拍摄全家福等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当天,云南电视台在这里开展“百万大搬迁 点亮新家园”大型直播活动,集中展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搬迁群众新面貌,搬迁工作新成效,凝聚“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新动力。


“共产党亮阿克双么,珠海抽实亮阿克双么。”(傈僳语,意为:非常感谢共产党,非常感谢珠海亲人。) 搬迁户杨文忠穿着崭新的傈僳服装,高高兴兴地和妻子参加砍核桃比赛。他从卯照村高山搬到维拉坝易地扶贫安置点(珠海社区),住上漂亮的房子,成为美丽公路护路员,彻底改变了“脸朝陡坡背朝天、辛劳一年吃不饱饭”的穷困日子。夫妻俩早出晚归,竭力打拼,两年就攒下了7万元,今年主动要求脱贫摘帽。


我当护路员,还在附近工地干活,妻子在扶贫车间务工,有稳定的收入。这样的日子,以前梦里也没有出现过。


——杨文忠


杨文忠说,同村很多贫困群众从山上搬下来,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变化。小孩走几步就到怒江州最漂亮的格力小学读书。有病有痛,卫生室就在楼下。有事出行,家门口就是美丽公路。“山上和城镇,生活真不一样。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


欢庆好日子


清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多个搬迁群众扛着小锄头,背上竹篮子,到搬迁点附近的“微菜园”翻土,采摘小葱、青菜。


在怒江,耕地、特别是平整的土地特别稀缺。半年前,安置点管委会投入60万元,将安置点下方的乱石滩改造成15亩菜地,分成340块“微菜园”给搬迁户,让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搬迁户,特别是闲不住的老年人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如今,“微菜园”这一创新举措,已在怒江州其他易地扶贫搬迁点推广开来。


怒江四山夹三江,山高谷深。大部分贫困群众分散在深山密林里。让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城、乡(镇)、集市生活,是怒江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纳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搬迁任务为95859人,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0%,加上同步搬迁人口6253人,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10.2万人。


3年来,怒江州委、州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宣传动员10项要求、规范化建设18条标准、城镇化集中安置后续发展保障20条措施、工程质量安全25条保障措施等政策措施。州委、州政府领导、挂联单位干部职工和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动员,进行县城、集镇、边境一线集中安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怒江10.2万贫困群众已搬离大山,进城入镇,筑梦新家园。


群众入住后,怒江州在集中安置点及时设置基层党组织、社区治理机构和群团组织,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组织开展“五个一”党员领导干部下沉驻点抓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选派339名干部到各安置点驻点开展工作,让搬迁党员有“新家”,搬迁群众有“主心骨”和“领路人”。严格落实全省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0项工作目标”要求,下发《易地扶贫搬迁规范化建设18条标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宜居家园。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幼儿园14所,卫生室25所,村史馆19所,文化活动场所58个,公共卫生厕所66所,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设施设备67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4个,物流中心14个,仓储设施14个。


匹河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了草果编、竹编和棒球等扶贫车间,高山农民用老手艺编织出新生活,过上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好日子。


“扶贫车间建设、公益岗位设置,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收入,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和新生活,心思也稳定下来了。而持续的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有了一技之长,有了闯出去的底气和勇气,到珠海、广州等大城市务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靠自己本事创业、干事、致富的愿望、能力也越来越强了。”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大家都在用辛勤的汗水,去点亮新家园。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怒江州把就业增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民生工程,出台了《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产业发展、宣传文化、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五大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目前,怒江州已建成以草果为代表的香料产业基地130万亩。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已引入6家企业,共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30个,解决就近就业883人;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35923人,实现户均1.42人就业。


参加完迎春活动,杨文忠走过维拉坝安置点附近怒江上空的“幸福桥”,到江对面的森林田间查看地形。今年,他计划用积攒的7万元资金,办一个林下土鸡养殖场。


“搬出来,幸福就在不远处。但还得学会动脑,苦干加巧干,发展好致富产业,点亮我们的新家园,幸福才会等我们。” 杨文忠说。


撰文/摄影:胡梅君 蔡侯友 沈迅 张帆 蒋贵友 陈飞 李寿华  余丽芹

编辑:李柯蓉


推 荐 阅 读

 习近平在昆明考察,他关心着这些大事

● 习近平考察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 向全国各民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 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 习近平察看滇池生态湿地

● 习近平视察看望驻云南部队

● 爱了爱了,总书记这段“拉家常”太赞了!

●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考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