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最牵挂最关心的这个地方 一步跨千年奋进奔小康

云南发布 2020-08-29


6月19日上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怒江州专场,由怒江州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基层干部介绍怒江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怒江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少数民族人口多
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最关心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
就怒江脱贫工作
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
特别是一次会见、两次回信、
一次听取工作汇报
为打赢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
让怒江发生了历史性沧桑巨变
怒江正和全国人民一起踏上奔小康的快车道
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了生动的“怒江样本”
快和小布一起来看看






到2019年末,怒江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69个贫困村出列,贡山县脱贫摘帽。


经动态监测,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彻底挖掉,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飞跃




怒江美丽公路及南延线建成通车;


兰坪丰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


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建成通车,怒江即将结束无高速路的历史;


畅通的县、乡、村组公路,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也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贫困群众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




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告别了蔑笆房和木板房,迁入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崭新社区。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这几年,怒江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来抓,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773元提升到2019年的7062元。


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沧桑巨变,豪迈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绿色成为新时代怒江最显著的底色




怒江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08%,居全省第二位,生态环境状况位居全省前列。


贡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正在开展现场核实,蓝天、碧水、青山让怒江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




2018年度、2019年度,怒江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3位。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通过省级验收和第三方评估,贡山县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兰坪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



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得到了历练,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高德荣、“全国最美支边人”管延萍等一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


自强自立的社会新风正在形成,贫困群众安贫守贫的观念已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
怒江州坚持以目标倒逼任务
以时间倒逼进度
抓住症结、抓住根本
走出了一条中国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之路



先后选派8000余名扶贫队员驻村入户

怒江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每月驻村2天以上,带头深入最偏远的乡(镇)和贫困村调研。

先后选派8000余名扶贫队员驻村入户,2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


建立健全指挥、责任、政策、工作、投入、动员、监督和考核的8个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目前,怒江州产业已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6%,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对标“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要求,组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和农村危房大排查工作,全州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动态“清零”目标。


所有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办学标准,全面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两免一补”、贫困生资助等政策,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四步法”,抓实抓细“一校一案”“一班一策”“一生一档”,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失学辍学;完成4万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普通话培训。


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医疗设施,不断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村村都建有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村医,符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大病救治进展率达99.42%,家庭医生履约率达98.34%。




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规划建设67个集中安置点,完成了怒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让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设立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47977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




“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先后投入234.2亿元,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改扩建以及乡(镇)、村组公路建设,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


完成怒江、澜沧江两岸36座“溜索改桥”,“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全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25%,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3.17%。


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所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100%通宽带。




绿色香料产业逐步成为怒江的脱贫产业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目前,全州主要香料作物种植面积达144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万户3.78万人。


组织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肉牛等高原特色种养业,实施百万亩草果、百万亩核桃提质增效。


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今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4万人,比去年全年增加了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36万人,今年一年转移就业目标任务两个月全面完成。



3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

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中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定》《怒江州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区行动方案》。


实施“以电代柴”项目,培育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生活理念。


3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户均年增收1万元,带动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组建185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2万余名贫困人口参与推进怒江、澜沧江两岸生态修复治理。


扎实推进“怒江花谷”生态建设,完成花谷示范点建设29个,累计种植各类观赏苗木2040.77万株19.08万亩。




创新成立扶贫暖心基金

每年定期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脱贫攻坚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州委主要领导带头授课,提升各级扶贫干部攻坚能力。


树立从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选人用人鲜明导向,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切实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创新成立扶贫暖心基金,对脱贫攻坚一线死亡、受伤、患重病的干部和家属构筑起暖心保障网。


组建了覆盖县(市)、乡(镇)、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活动和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活动。


推进“乡村能人”培养、“脱贫能手”竞赛,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巧媳妇”工程。



凝聚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珠海市8个区、18个乡镇(街道)、161家企业、57个社会组织与怒江州4个县(市)、18个贫困乡(镇)、161个深度贫困村实现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3亿元。

中交集团与怒江州形成50年不变的命运共同体,累计投入5.5亿元,在交通、产业、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

三峡、大唐等集团公司,精准帮扶怒江“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三峡集团投入帮扶资金8.9亿元,精准帮扶怒族、普米族;大唐集团投入6.7亿元,精准帮扶傈僳族。



发布会现场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孔玉才
用独龙语唱起了村民高礼生创作的歌曲《幸福不忘共产党》表达了独龙族同胞对共产党
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比感恩之情


精彩问答


Q:中国新闻社记者:怒江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全州五分之一的人口,10万贫困群众搬迁下山。那么多群众搬下来,下一步,怒江有哪些具体措施和办法,让这些群众实现稳得住,持续能发展呢?
A: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智泉怒江州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稳得住”工作的谋划贯穿到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目前,搬迁群众入住后安居乐业,“稳得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短板。怒江州不断完善安置点水电路、电视、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成幼儿园22所、小学8所、卫生室28所、村史馆20所、文化活动场所59个、公厕70座、污水处理及垃圾清运设施设备73个、暖心食堂5个,所有安置点均实现“五通十有”。

二是用“绣花功夫”强组织抓管理。千人以上集中安置点由县处级领导挂帅组建管委会靠前管理。农村安置点通过强化村组党组织加强管理,城镇集中安置点新设立基层党组织44个、配备工作人员194人;设立社区管理机构46个、配备工作人员300人;设立综治中心34个、配备工作人员85人;按每200人搬迁群众配备1名干部的比例选派驻点工作队员180名。采取“部门加挂包楼”“珠海市—怒江州社区结对帮扶”“周末志愿服务”等方式,组建千人暖心团开展志愿服务,构建“管委会+社区+暖心团”的管理机制。

三是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成效。在安置点共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点5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8万人次,组织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务工就业;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41个;让部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城市保洁员等扩大就业;免费提供扶志摊位,鼓励发展“家门口的小生意”。实现了47977人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综合施策,搬迁群众户均1.85人就业。

四是做强产业助力增收。在贡山、福贡和泸水重点发展以百万亩草果为主的香料产业;在泸水上江、六库周边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在兰坪澜沧江沿线重点推进芒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北部高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蓝莓和车厘子等产业。同时,在适宜安置点建成了10个微菜园。

五是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先后选派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扶贫暖心团、感恩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入驻安置点,开展后续扶持工作,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用汉语和民族语创作运用快板、舞蹈、小品、歌曲等进行常态化文艺宣传。广泛开展每日文体、每周升旗、每月评比和每年培训“四项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根植人心。



Q: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记者:怒江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就独龙江乡的脱贫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两次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了信。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回信祝贺独龙族整族脱贫以来,独龙江乡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A: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孔玉才:独龙江乡、独龙族同胞一直以来备受党中央和总书记牵挂,去年4月10日,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我们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和深切的关怀,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备受感动,今天的独龙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一年大变样”。

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全乡上下“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感恩意识更加浓烈。前段时间,从省里来对贡山县脱贫摘帽进行考核验收的工作组到了独龙江,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工作组没有使用我们安排的翻译和向导,临时挑选了几位独龙族小学生,他们没想到,这些小学生普通话讲得很好,更没想到,一批随机走访抽查的独龙族群众尽管不太会说汉语,但是都向考核组伸出了大拇指,用汉语表达了一句“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这给考核组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显著变化,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精气神空前高涨。总书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勉励,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人民楷模”高德荣每天都进村入户,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全乡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实行包保责任,带着群众一起干。独龙族乡亲对好日子的期盼更加强烈了,白忠平、和晓永等一批独龙族年轻人主动贷款,搞起了农家乐,开办了首批客栈,通过抖音卖起了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在党组织的感召下,肖龙、木秋云等一批独龙族青年大学生“回流”返乡,加入到村两委班子,坚定不移跟党走,立志建设好家乡。独龙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加速发展。

第三个显著变化,独龙江的特色产业不再是一枝独秀了。如果在几年前,说到独龙江的产业人们只知道草果。确实,草果已经成了独龙族乡亲们的“金果果”,2019年全乡草果产值1110万元,户均增收达9674元。但我要向大家报告的是,现在独龙江除了草果外,羊肚菌、重楼、葛根等特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开始显现成效。目前,独龙江3A级景区已创建成功,首个四星级大酒店已开门营业,智慧旅游系统逐步完备,已开通限额实名预约、酒店预约等业务,来独龙江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大批群众已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给了我们发展好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个显著变化,乡亲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正在养成。在独龙江,许多群众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个人卫生和家庭内务整理好后,用手机进行拍照,分享到各村微信群里评比,这个“家庭内务每日一晒”的活动越来越流行,并延伸到美丽庭院评比、村庄环境评比、移风易俗评比等领域,独龙族乡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同时,我们乡里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绿色边疆,乡亲们在发展中尝到了保护生态的“甜头”,种好树才能种草果,生态好旅游才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群众积极参与巡山护边,积极举报破坏生态的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独龙江得以深入贯彻。

我们一定带领独龙族群众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重要指示,着力巩固好脱贫成效,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独龙江乡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跨越,谢谢!



Q:

云报文旅记者:云南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怒江州如何看待“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与当前脱贫攻坚进程之间的关系?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将如何谋划和推进?


A: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建梅:怒江州始终将“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作为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坚持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相结合,突出自然的原生态、多样性和文化的神秘感、独特性,通过“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着力突破交通瓶颈、加强基础配套、打造核心吸引、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全力将怒江建成生物多样、生态优美、文旅融合、路景一体、智慧友好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目的地,推动富民多元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解决十万异地搬迁群众的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成果。今年“五一”假期,在全省游客接待量仅恢复至去年同期66.8%的情况下,怒江旅游业在全省率先有序升温,增长了3.57%,这充分反映了后疫情时代,怒江作为旅游目的地备受外界青睐。

基于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的深刻理解,怒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谋划和推进,力求做到“四个彰显”。

一是彰显政府诚意。专门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出台了八条惠及文旅产业的招商引资措施,由地方政府负责文旅招商项目周边的生态修复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额奖补半山酒店项目征地费等等,用真诚和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投资。

二是彰显山水特色。以怒江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实施251个旅游项目,持续打造科考研学、半山酒店、极致体验、康养度假等高端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和精品旅游线路,示范带动美丽公路风景廊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跨越发展,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最璀璨的明珠。

三是彰显民族文化。依托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神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坚持以节庆文化增强游客体验,非遗文化启发游客想象,餐饮文化打开游客味蕾,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将散落在峡谷两岸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寨,通过挖掘怒江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支撑“峡谷怒江 养心天堂”旅游品牌。

四是彰显示范效应。通过乡村旅游帮扶,带火了一批外界比较熟知的老姆登、秋那桶、三河等特色村寨,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网红”,如老姆登的郁伍林、秋那桶的阿白,通过发展特色民宿、民族餐饮、土特产销售等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新的旅游扶贫模式,比如泸水市三河村“扶贫车间+科普基地+护鸟协会+农户”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贡山县独龙江乡的“景区运营+合作社+非遗工坊+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借助“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既让当地群众分享了怒江旅游发展的红利,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保护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探索出了一条永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摄影:李秋明 周灿 朱琳琳 李寿华 肖丽梅 禹江宁 和伟 段国春 刘江
部分图片来自怒江州委宣传部
编辑:董佳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