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曾经·如今

云南发布 2020-12-24


这是跨越世纪的接力
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不放弃、不抛弃

这是滴水穿石的定力
一级又一级职能部门不停歇、不松劲

这是沧海桑田的变迁
一户又一户贫困家庭跟着学、争着干

一个小村寨,17户人家
何以如此牵动世间、惊扰岁月?



多年前
“封闭”“落后”
曾经是曼班三队的代名词
由于山高林密
外界的人要进入这个村寨实属不易
翻山越岭找一天都可能找不到
因为村民居住的杈杈房分散在密林中
确实不易发现

曾经的曼班三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现在的曼班三队进行机械作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全村没有一个人会算账
村民当时每家用一个葫芦记工分
出工一天就在葫芦里面放一个小石子
  虽然地处偏远
且一直不与外界交流
但当地党委、政府
却始终在为曼班三队的发展想尽办法

曾经,村民天天蹲在屋前晒太阳

现在,村民有时间就聚集在一起挑茶籽,做农活 

本世纪初
云南正式启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基诺山、布朗山在内的
“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第一批扶贫搬迁点申请立项名单中
就有曼班三队
搬迁房以60平方米的干栏式建筑标准建盖
实现水电路三通一平

2003年正式搬迁后
政府还派技术人才驻村
帮助拉祜群众学会生产生活
但由于当时扶贫资金少
居住地离生产区路远不便
村民又陆续返回原址
去搭茅草棚居住

曼班三队村民的老房子


2020年,曼班三队新貌


2009年各级党委政府
再次投入316.7万元资金
在原址对面的半山上选址
做好水电路“三通一平”后
建盖新房
将曼班三队再次搬迁出来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
为啃下曼班三队这块“最硬的骨头”
当地党委政府加大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派出4名精兵强将组成驻村工作队
提升村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
培育发展养殖业和茶产业
带领大家共同战贫
如今曼班三队
人均纯收入已达8826元

不少村民家里配备了摩托车

如今的村民用上了手机,刷微信,看抖音,通过微商将村里的商品卖出去


如今
曼班三队再也不是那个
缺衣少粮的“最穷村寨”了


跟着小布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 


她,放下猎枪走进茶山


她叫娜四,今年31岁,精心管理着一片茶树。听着娜四讲着种茶的心得,无法想象她曾是一个女猎人……




十三四岁时,妹妹因发高烧落下残疾,父亲已经年迈,养活一家人的责任落在娜四的肩上。“以前种粮食不懂技术,收获多少全凭运气。”谈起过去的生活,娜四回忆:以前家里种的粮食只够吃小半年,剩下的多半年只能靠政府发救济粮或者进山打猎。“我可能十三四岁就自己进山打猎了,追踪猎物、设置陷阱、拉弩射箭……20米外的野猪,当年我一枪就能放倒了。”娜四说。

然而,再好的猎手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一连几天打不到猎物时,娜四只好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带回去给家人充饥;更让她后怕的,是危险随时都会逼近:“有一回我进山找猎物,一转身发现一头一人多高的黑熊就站在面前,我吓得浑身发抖,幸好它没有攻击我,转身跑了。” 回忆起和黑熊的那次正面交锋,娜四至今仍心有余悸。


娜四的改变
要从2015年4名扶贫队员的到来说起



“那时候国家已经不给打猎了,因为语言不通,种地又不会,我只好在附近说拉祜话的村子帮工。扶贫队员来了以后,鼓励我回来种茶,带着我们种水稻、种玉米,还教我们养猪、养鸡……”娜四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家里如今有30亩茶、8亩水田、4亩玉米,还养了不少家禽、牲畜。当被问到一家人收入时,娜四认真算了一会,然后伸出一个指头认真地说:“一年一个人有一万块。”



“我想存一些钱,盖一个自己的房子,再买一辆轿车,开着去赶街。” 谈起未来的打算,娜四眼里充满期望,当被问到家里已经有房为什么还盖时,她说:“那个是国家盖给的,不能算我自己的。”



这样的“算”法,娜四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小事,也透露着娜四对未来生活的筹划,更是观念的转变。“我们来时,大家都是有一天过一天的思维。有的村民在我们的带领下第一年谷子丰收了,第二年他觉得够吃,就又不管了。这两年思维逐渐转变,村民逐渐有了长远打算的思维。”今年是驻村干部罗志华来到曼班三队的第六个年头,谈起村民的变化,他脸上满是欣慰。


他们,生病了不再揪头发镇痛


他叫扎迫,最近妻子那戈生病了,得去村委会卫生室打针。生病打针这看似正常的事,10多年前在曼班三队却很罕见。



10多年前
搬迁前的曼班三队还比较落后和封闭
村民生病了基本是硬扛没有健康意识


云南日报社西双版纳分社负责人戴振华说,2008年12月,他曾去过搬迁前的曼班三队村寨,看见几名发型奇特的老年妇女,她们剃了光头、却又在头顶留一小撮长发。据说是由于没有上医院看病的习惯,头上留的那一小撮头发是用来“镇痛”的,每次病痛难忍时,他们就将头上那一撮头发揪下两根,以减轻痛感。


曾经,寨子里的老年妇女会在头顶留一撮头发,在生病时揪两根“镇痛”。


扎迫说,生病了不上医院看病曾经是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村民的习惯。扎迫正说着话,曼囡村委会主任、村医玉布巴拎着药箱来了,她是例行进村随访。玉布巴为那戈测量体温、血压,询问病情,见一切都正常,她交代:“若有不舒服,就去村上找驻村扶贫工作队罗队长,也可以直接打我的电话。”


如今,全村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签约家庭医生。


玉布巴说,卫生室对村里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都是了解的,还将65岁以上老人纳入健康管理范围,对孕妇做好孕期管理、对产妇和新生婴儿做好定期健康回访。


村医正在为那戈测量血压


如今,全村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签约家庭医生,村民卫生习惯有很大改善,不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而是楼上楼下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学会了洗澡,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

他,从以物易物到网上购物

 

他叫扎培,今年22岁,是曼班三队的村民小组长。喜欢网购的他在客人面前展示着他从网上买到的衣服。如今网购5至6天能收到,会有快递公司送到村委会,骑摩托下去拿大约要20分钟。


看着眼前的一切
很难想象10多年前的曼班三队
还是一个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使用着古老的以物易物方式交易的村寨

“以前爸爸会去挖一些野菜、芭蕉花或者抓些螃蟹、小河鱼,到其它村寨去换米、盐巴和辣椒。”扎培说,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顿饭都有点困难,他们住在茅草屋顶的杈杈房内,生活来源靠广种薄收的谷子、政府救济粮和上山打猎、摘野果,还习惯物物交换。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9年第二次搬迁时,寨子才修通道路、接通水电、联通外界。


勐海县曼班三队的“小蜜蜂超市”


扎培仿佛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精准脱贫中最会抓住机会的幸运儿,他从中找到了完美的切入口,逐步实现了从脚步的走出去到精神的走出去。修路与盖房,都成为他成长的重要节点。


“七八岁的时候,工作队的人进来修路,才第一次见到车。很大的车,我看到就躲起来了,那像是会追着我的怪房子。”扎培说。



2016年,曼班三队成为“直过民族”脱贫试点,在搬迁时新建的新房旁加盖了厨房和厕所,完善了进村道路硬化与网络建设。
施工队进村的时候,因为积极又干练的形象,扎培被建筑单位的老板看中,不但学了手艺,还第一次拿到了3000元的收入。

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曼班三队家家户户都养上了猪,扎培家生产方式多样化起来了,主要是种植茶叶、水稻、玉米,以及养殖鸡和猪。


扎培家现有32亩茶园,10亩水稻,3亩玉米地。去年扎培家的人均收入达到7976元。

今年11月3日,妻子娜迫生下7斤多重的儿子,扎培早已想好:“希望孩子以后好好上学,能在外面找个工作,像做老师或者当兵就最好了。”

一旦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员离开村寨后,曼班三队的发展怎么办?扎培已经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目前他已经了解了一些茶叶分销的流程,还认识了几个收茶的老板。他说想在村里办一个茶厂,将村民的茶叶收起来统一加工好再卖出去。


曾经,曼班三队深居山林,负责秋粮分配的乡村老师在丛林中寻找了两天才找到寨子,进入新世纪历经两次搬迁后的今天,寨子通路、通水、通电,汽车直接开到寨子里,几乎每家有摩托;


曾经,全村几乎没人识文断字,没人知道自己的年龄,只能表达出“谷子黄时生的”“下大雨时生的”这样模糊的概念,如今,他们有了出生证、身份证、医保卡等;


曾经,他们晚上睡觉不用被子,围着火塘席地而躺,如今,他们有了卧室、床单、被套等家什;


曾经,他们生病了不上医院看诊,而上将留在头上的那一小撮头发揪下两根,以减轻痛感,如今,他们生病了会打针吃药,生孩子会到医院,每一户都有家庭医生。

……


这便是“直过民族”拉祜族村寨曼班三队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

回看来路跋山涉水莽莽大山留下接续奋斗的足迹每一步都不容易迈向前方幸福的梦想像焰火点亮了村民的生活
未来圆梦可期
统筹策划:谭晶纯
撰文:浦美玲 郑海燕 戴振华 赵雨桐
摄影:陈飞 普建彬

编辑:杨昊 包涛 张音笛


推 荐 阅 读


● 采取隔离措施,进入疫情防控应急状态!至9日22时,耿马县孟定镇累计完成采样6.6万余份,又发现2名缅籍无症状感染者

● 重磅!云南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来了!这些活动不得要求教师参与...

● 红河“钢铁侠” C !  位!出!道!

● 德宏州陇川县严禁招募境外人员非法入境从事劳务活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