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云南的“TA”,“乘坐”神舟十二号上太空了!

云南发布 2021-06-21


6月17日9时22分
承载着中国航天梦的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站正式亮相天空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再次迈出里程碑式一步

与此同时
来自大理的22株菌种
也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
飞向太空


6月17日,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鲜活菌以其鲜活、优质的特性
作为益生菌代表
被遴选为云南高原特色优势物种
进行太空搭载

在太空中
人们将利用航天诱变技术
对其进行育种
并通过研究环境对其菌株特性
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更好的改良菌株

北京时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图源:新华社

本次太空搭载菌种共送样22株
其中有11株是专利菌种
在太空培植3个月后返回地球
航天菌种将助力中国太空生物工程
为中国益生菌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而云南去过太空的
不止这次大理的鲜活菌


自1999年以来
水稻、莴笋、马铃薯、滇兰
咖啡、普洱茶、西南桦、思茅松
天麻、三七、半夏
……
云南已有多种作物种子
搭乘飞船遨游太空

其中
水稻、思茅松、西南桦等
部分太空育种成果
已在云南落地生根

2020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了《共同推进太空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为云南省提供太空搭载服务,积极促进种业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跟着小布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

观赏园艺植物种子


2020年5月5日

包括兰科、菊科、蔷薇科

杜鹃花科、唇形科等在内的

392.26克云南高原特色观赏园艺植物种子

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一起进入太空

再次开启新的太空育种进程


此次太空搭载

已是云南省观赏园艺植物

完成的第五次搭载

对云南观赏园艺太空育种

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自2016年起开展云南高原特色观赏园艺太空育种研究,在云南省太空生物发展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国航天载人办公室及中国空间研究院平台,利用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长征七号火箭、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天宫二号载人航天飞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了100余种共计1111.26克观赏园艺物种种子的太空育种搭载。




大树杜鹃


2011年
作为杜鹃花属中
全球现存最高大的乔木树种
我国一级珍稀植物
大树杜鹃的种子搭载
天宫一号卫星升空
科学家希望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
使其更适宜存活和繁衍

大树杜鹃花盛放(资料图) 图源:云岭先锋

2016年10月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一起进入太空遨游的
还有云南选送的
核桃枝条、乌天麻、睡莲、甜杏等物种



核桃枝条


     


甜杏





睡莲

    


乌天麻

小布提醒:送上太空的一般为种子或种苗,部分配图仅为示意图。

    

何为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种子或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微重力、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培育新品种。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


以云南特色粳型香软米“云粳20号”为例,其千粒重(一千粒种子的重量)为22.03克,从太空回来后,选育出的后代,千粒重增加到28.34克。


除了太空育种“大家庭”外
还有一颗以昆明冠名的卫星
“昆明一号”
于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
在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
长征八号首飞搭载下
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昆明市科技局表示

“昆明一号”试验性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

卫星天线顺利展开

卫星对日,收到遥测信号

实现正常运转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的整体运营由
北京航天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
目前已获昆明市政府授权并提供大力支持
该项目依托
昆明禄劝香海航空航天研学基地
利用该卫星提供卫星课程
旅游指数发布、环保监测等
各种卫星应用服务

智星一号A星(冠名"昆明一号"卫星)测控现场



载人航天、重型火箭研制、火星探测进展等
备受瞩目
中国航天重磅消息频频传出
无不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自豪的背后
是无数航天工作者
努力的结果

这些航天工作者中
有着不少云南人的身影
他们
也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
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国探月再启“嫦娥奔月”的
浪漫之旅

从西昌到文昌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探月工程每一次捷报频传的背后
都有云南儿女的助力



来自玉溪的龚建泽,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110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龚建泽在此次任务中负责某遥测系统的火箭起飞阶段跟踪测量任务。他的岗位位于塔架身后的山头上,是距离“嫦娥”最近的一个测量点号。任务成功前,他们吃住都在点号里,守着设备直到发射成功才会下山。


“作为首区遥测系统,我们主要负责收集火箭起飞前120s到火箭起飞后100s内的测量数据,传送至指挥控制大厅,生成火箭飞行曲线,供01指挥员参考决策……火箭起飞后,我们是最早捕获目标、提供第一手遥测信息的人!”谈及这次任务经历,龚建泽满是自豪,更让他感动的是任务前下山采购生活物资的故事。


发射前的几天,他和同事穿着工作服下山,去场区附近的小镇上采购生活物资。刚到镇街上,就有好些群众跟他们打招呼,问他们是不是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那天早上,很多人就帮着他们买菜砍价、搬东西,说是要间接为“嫦娥”任务做点贡献。这些话语让龚建泽感到很温暖也很自豪,但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穿工作服上过街,生怕给群众添麻烦。



来自昆明的仝非,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发射场110次航天发射任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发系统工程师。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正值祖国61岁华诞,仝非参与负责此次任务的发射场地面设备保障工作。为了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他和发射场各条战线工作者一起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地投入到任务中。他参与的塔架摆杆试验、塔吊配重试验、塔架行走过程监测、整流罩空调试验等在正式任务开始前就已全部顺利通过测试。工作中,他严格落实“双岗四检查”、“五不放过”,杜绝“三误”问题,连续一个月“白加黑”“五加二”,为“嫦娥二号”奔月搭建了牢固的天梯,发射场地面设备在任务过程中运行平稳,无一差池。


时至今日,仝非还清晰地记得“嫦娥二号”奔月的那个夜晚,暮色下,崇山峻岭中,场坪和塔架灯火辉煌,直指苍穹,像是要把天戳个窟窿。每个人都忙碌、都思索、都关注着任务进程,坚守岗位,“撸起袖子,加油干”,志在必得。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仝非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参与见证着中国航天的创新和突破。



来自玉溪澄江市的张树磊,投身航天23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95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此次“嫦娥五号”任务中负责中心系统工程师团队任务工作组织计划的抓总统筹。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张树磊担任西昌发射场“卫星保障组”组长,带领团队对“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场区的存放、测试、转运、加注等工作进行全程保障,是“嫦娥”的全职保姆。


“嫦娥”就像娇贵的婴儿,对测试环境的要求就极为苛刻,温度、湿度、洁净度都有严格的标准。在发射场的每一天都需要精心保障和呵护。作为技术抓总负责人,张树磊从那年7月一直忙到12月:塔上空调备份系统建设、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升级、岗位人员培训考核、试验文书编写修改、组织测试和例行试验……每天早上7点半前,他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发射场,厂房、塔架、操作间,到处都是他忙碌的声和影。晚上7点半后,他又会准时地出现在办公室,忙着处理项目文书和试验报告。一连几个月下来,张树磊就瘦了十多斤。


那一年,张树磊和另外2名云南籍航天人护航“嫦娥”的事迹被《春城晚报》报道后,在彩云之南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还因此获评那一年感动春城人物。收到这个奖时,张树磊既惊喜又感动,他说:这是家乡人民颁发的奖,是他收获的最特别的奖,会一直支持激励他继续在航天追梦的道路上奋斗前行!



来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余皓,投身航天8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73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科技处一名工程师。科技处担负着发射任务计划协调、组织指挥、质量跟踪,问题处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余皓的岗位被形象地比喻为调度员和大管家,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单位西昌发射场任务的组织协调保障工作。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成功发射,而余皓则是此次任务的“主管调度”。航天发射千头万绪、风险极高,事事都得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都得确保不出差错。每天他必须在上班前把所有问题稳妥处置,确保任务各项测试顺利。下班后,还要加班加点撰写当日工作总结、梳理第二天的任务计划、安排第二天上岗的车辆人员。“忙得焦头烂额,每天至少要接上百个电话。不过辛苦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慰藉。”余皓说,那次任务成功后,他才踏踏实实得睡了一个整觉。



来自保山市施甸县的杨本湘,投身航天27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138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高级工程师,全程参与了西昌发射场历次探月任务。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杨本湘担任此次任务的首席气象预报专家。火箭的重要测试和点火发射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制约,特别是任务进入加注点火的最后关键时期,气象条件就成了火箭能否点火发射的最后一道制约。“嫦娥四号”发射前夕,杨本湘带领气象保障团队精准预报,发出了场区高空风大,可能影响火箭飞行安全的预警。为了不影响点火时间,他根据加班分析实测风数据,凭借多年预报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将风向偏差预报精度从正负10度提高到正负5度。航科集团根据他所预报的气象参数,及时调整火箭飞行相关控制参数,将高空风对火箭飞行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确保火箭按时点火,“嫦娥四号”安全飞天。


此次“嫦娥五号”任务中,他一边忙着西昌发射场的任务,一边会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到文昌发射场的气象会商,在千里之外的西昌,为文昌的任务助力加油。



来自曲靖宣威市的樊晶,投身航天10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50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工程师。


2007年,因为“嫦娥一号”发射的新闻画面,樊晶种下航天梦想。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岗前培训时现场观看了“嫦娥二号”发射盛况,激发了追梦奋斗的热血豪情。2013年,樊晶作为气象预报员参加了“嫦娥三号”任务,圆了自己的探月梦。2014年,为支持文昌发射场建设,他从西昌调往海南,全程参与文昌发射场气象保障系统从无到有的建设,也在两型火箭首飞、“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中不断砺练成长,成为文昌发射场气象保障团队的青年骨干。


此次“嫦娥五号”任务中,樊晶担任气象保障组组长,9月初就住进了发射场,带领组员开展任务前的准备工作。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今年以来文昌场区天气复杂多变, 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共有9个台风影响了文昌发射场,樊晶和气象保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连续24小时倒班,不论雨多强、风多大,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气象团队坚守各自的岗位。为长征五号火箭及嫦娥五号探测器进场、转运、燃料转运以及燃料加注发射等关键节点找到了最佳窗口,最终圆满完成本次任务气象保障工作。


部分撰文 摄影:何玲 陈云芬 赵宜宁 张征宇

整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云南网、“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昆明科创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静


推 荐 阅 读

● 省委省政府召开丽江现场办公会强调:丽江要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 大象“转场”了!

●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白鹤滩水电站今日成功接入四川电网

● 象群从玉溪市易门县迁移进入峨山县
 优秀!云南这些集体和个人拟获表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