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连发12组对比照,与云南有关的这组信息量很大!
202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的日子,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十二组对比照片,细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太空探索、脱贫攻坚等多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在第十组对比照片中,华春莹的关键词是“消除贫困”。她写道:“2018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
在怒江州的崇山峻岭间
数百年里
江河两岸的人们
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
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
挂满了辛酸和危险
2013年2月2日,在怒江州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一名村民背着背篓过溜索。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虹桥齐飞架,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
一座座桥梁取代溜索
人们跨江过谷如履平地
今天
跟随小布一起了解
怒江州从溜索到“幸福桥”的巨变
👇👇👇
溜索,交通发展的“活化石”
云南怒江大峡谷(2022年9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15年前
一位摄影师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
怒江州的余春花和余才妹相互靠在一起
坐溜索过怒江,去对岸上学
娇弱瘦小的姐妹俩挂在钢绳上
身下的江水波涛汹涌
画面令人揪心和震撼
也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2022年4月26日,余春花(左)和余才妹(右)一起重温姐妹俩当年过溜索时的照片。杨筱涵 摄
余春花和余才妹是表姐妹
她们的家在福贡县马吉乡
马吉米村乔马嘎村民小组
以前
村民住着
竹篾为壁、茅草覆顶的简陋房屋
日子过得很紧巴
1998年出生的余春花、余才妹说
家里种点玉米,经常吃玉米稀饭
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
也没什么收入
除了生活贫困外
让姐妹俩记忆尤其深刻的便是溜索
乡政府所在地在江对岸
村民们要去办事、赶集
孩子们上学都得跨越怒江
两岸村民要相见得爬几小时山路
这时
建在怒江边的溜索就是便捷的交通工具
走亲戚、买东西、上学靠它
就连医生出诊也靠它
2011年2月20日,“溜索医生”邓前堆在拉马底村溜索到江对岸出诊。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走人马吊桥绕山路,
过一次江需两三个小时,
耽误病人就医。”
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
过溜索外出就诊
成了“家常便饭”
别了,溜索
“溜索医生”邓前堆的事迹
2011年被报道后
怒江群众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
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随后
国家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溜索
实施“溜索改桥”项目
2013年
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
组织开展全国溜索摸底调查
并决定实施“溜索改桥”项目
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
2015年
“溜索改桥”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2月5日这一天
是怒江交通发展史上
特别值得记住的日子
当天
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
所有36座“溜索改桥”工程项目
标志着“溜索”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
成为历史
2022年4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连接怒江两岸的乔马桥。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桥建成了
拉马底村还通了公路
2019年9月
邓前堆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开始了驾车巡诊之路
邓前堆表示
以前最远的村子
四到五个小时才到
看个病人送过来的时候
晚上很晚才到卫生室
现在大概半个钟头就到那个村子了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11年2月20日,“溜索医生”邓前堆在拉马底村溜索到江对岸出诊。右图为2022年9月14日,邓前堆出诊归来驾驶私家车过桥。新华社记者 秦晴 江文耀 摄
虹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如今
余春花和余才妹
一个成为护士
一个在家里种植草果发展产业
过江要么坐汽车,要么骑摩托
已不再靠溜索
姐妹二人的生活已实现“跨越”
伴随着她们整个童年和少年的溜索
已退出交通“舞台”
余春花说
我们不用坐溜索过江了
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坐溜索了
大家真的是踏上坦途
2022年4月10日,余春花(左)和余才妹(右)站在曾经一起过江的溜索旁。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据“溜索改桥”项目第三方评估机构介绍
全国范围内“溜索改桥”工程实施前
车辆到达主要出行地点
(县城集市、学校、医院等)
平均出行时间约102分钟
工程实施后
村民平均出行时间减少53.9%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怒江州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桑南才溜索过江送信(资料照片)。下图为2022年9月13日,桑南才乘摩托车过江送信。2021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一名男子带着自行车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溜索过怒江。下图为2022年9月14日,居民在六库街道桥上散步休闲。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岑云鹏 摄
在怒江州境内
42对溜索已改造为36座跨江桥梁
保留下来用于旅游体验的溜索
成为见证交通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2016年9月9日,怒江州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村民褚四华(左)带游客体验过溜索。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
已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40多座
在峡谷间行进
不同类型的桥不断映入眼帘
仿佛走进桥梁博物馆
2022年9月14日拍摄的怒江州福贡县怒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2022年9月13日拍摄的怒江州泸水市小沙坝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2年9月13日拍摄的怒江沿线的“美丽公路”绿道和桥梁。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从溜索到“幸福桥”
据统计
“溜索改桥”项目
覆盖建制村1168个
惠及人口165万
实现了受益地区与外部路网的无缝对接
补足了深山地区、深度贫困地区
长期以来与外部连接的短板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2月2日,在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一名居民背着背篓溜索过江。下图为2022年9月13日,泸水市居民骑摩托车通过大兴地桥。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江文耀 摄
打开锁闭山门,坚持交通先行
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彻底结束了怒江不通高速的历史
兰坪丰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
怒江人民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145座大桥横跨三江
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怒江
已构建起通省达边的现代交通网络
2022年9月15日拍摄的云南保(山)泸(水)高速怒江大桥。该高速是怒江州的首条高速公路(上图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岑云鹏 摄
桥有了,公路通到村
怒江峡谷里
无数个像马吉米村一样的村庄
学生读书难、老人看病难
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踏上了快车道
独龙江公路隧道 资料图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怒江州泸水市 资料图 怒江传媒中心 供图
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让曾经贫困的怒江
向着生态之州、产业之州、文化之州迈进
● 今天对她说声:520!● 昆明全城静态管理和全市全员核酸?自来水加大氯气消毒?假的!● 超351万人次为家乡点赞!“我为云南新地标点赞”网络互动点赞热度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