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处于断层线上的政治课题
国民身份认同、外来人才,以及377A这几个政治课题是当前最难解开的政治包袱,但如果现在不面对,更撕裂的社会更不可能解决。(档案照)
2022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李显龙总理抛出了几个很重要也很敏感的课题。重要,因为他们对国家下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敏感,因此一些课题都附带一定的政治风险。
总理的演讲可以梳理出六大重点:进一步放宽戴口罩规定;大力发展大士港口、樟宜T5和巴耶利峇;防范外来干预和强化国民身份认同;吸引全球人才来新发展;废除377A并修宪保护婚姻;领导权交接重回正轨。
前面两项是措施与基本建设面的。口罩措施上8月29日已经落实,大士港口也在9月1日由他亲自开幕。
另外三项是属于政治面而且是困难与敏感的,它们处于社会断层线上,甚至可能已经在撕裂我们的社会,对我们这个只有60多年建国历史的移民国家来说,是关乎能不能永续生存的问题。
我们为新加坡的多元种族、信仰和文化感到自豪,因为新加坡人这个群体能够克服分歧,互相接受和包容,才能成为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们都有粉红色身份证,就有共同的国民意识。每一张粉红色国民身份证之下,有不完全一样的种族的身份、宗教身份、文化身份等等。
何谓外来势力干预和影响?
如果有人以威胁、恐吓等恶意方式试图影响我们,会引起同仇敌忾的反应,这种显性干预很容易辨认。那些通过各种友好往来、文化和次文化扩散,包括电影、娱乐等等生活形态,掺杂着商业运作的柔性影响,对一般自觉爱国,国民意识很强的新加坡人来说,不论是不是受了影响,都很难理解。更不能接受被指为像被人利用似的,受到外国势力影响。
我们同时承受东西南北风的吹袭,我接触到的一些人认为,西风对东方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深远,很少受到如临大敌的防范,而东风开始吹起后,警报却纷纷响起。这是因为风的性质不同,还是对迎风的人没有信心?
好好厘清这个问题的唯一条件,是所有新加坡人,包括政府和民间的高度互信,不只是“我信任你,你也信任我”,真正的互信是“我不怀疑你,你也不会怀疑我”。
李显龙总理和第三代领袖与人民长期培养起来的互信,可以在这个涉及各种身份交错的课题上做更坦诚的交流,即使个别有人觉得被冒犯,也可以因互信度高而化解,所以必须在他任内深入审视国民身份认同这个问题。
2011年大选以及之后的补选中,政府对外来人才较宽松的移民政策使人民行动党得票率下跌,甚至失去一些议席。“外来人才”是一个负面词,好长一段时间新加坡都在缩小外来人口的增幅,以新加坡人为先、花更大力气提高新加坡人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科技竞争不等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中,全球竞争已经更上很多层楼。金字塔上端的专才争夺战非常激烈,连美国这样的人才大磁铁也在今年1月宣布扩大专业实习计划,新增22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允许更多留学生在毕业后留美工作三年。英国也在今年5月底设立“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允许世界前50所大学过去五年的毕业生到英国工作或经商,签证有效期是两年到三年。
东南亚国家不遑多让,也在努力吸引富裕人士和高端人才。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在上星期宣布各自的优质签证计划,让高端人才有10年到20年的居留签证。
相比之下,新加坡吸引人才的门槛高许多,当然这也因为新加坡生活条件和整体薪金标准更高。人力部上星期公布的“顶级专才准证”月薪要求至少3万元,这相当于目前最顶尖5%的就业准证持有人的月薪,减少对新加坡PMET的影响。
可以想象这些条件是政府经过精致的衡量与取舍后定下的,一方面必须保持新加坡对人才开放的立场,另一方面让新加坡人有被培养成全球人才的机会,而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工作,不会轻易被外国人抢走。
政策与原则出发点良善,总还是会有各种机遇不同者不认同的理由,之前对外来人力政策的负面观感,对执政党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全放下的政治包袱。而在这个时间点上启动“顶级专才准证”,是在一个较好的时机,推出一项较难受到普遍欢迎的政策。
外来的顶尖人才,成长环境与新加坡人不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也不会完全一样,有些更保守,有些更开放。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国国民对国家安全的概念与我们不同,一些社会接受的生活形态也和我们不同。
这不仅针对外来人才,对新加坡人也一样,我们欣赏每个人的长处,也要接受每个人都有别人眼中的短处。
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废除《刑事法典》中377A节条文这个无法执行之法,改而加强一男一女的婚姻定义,这就是在巩固现有社会价值的大原则上,做精细的调整。
过去两周的舆论,证实了这是个可能分裂社会的紧张课题,一些群体可能会感到失望而让政府付出政治代价。但这个课题终究必须允许理性讨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并非理所当然,需要等强烈的情绪平伏后,渐渐放下那些上纲上线的言论,才能正常对话。
国民身份认同、外来人才,以及377A这几个政治课题是当前最难解开的政治包袱,但如果现在不面对,更撕裂的社会更不可能解决。看来李显龙总理希望在他主政的时候处理好,不把问题留给下一个班子。当然,这也是每个新加坡人必须进行精神拷问,寻找共同空间的重要政治课题。
(作者是《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
相关阅读:
文:韩咏梅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