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给蚊子绝育的实验成功了?骨痛热症病例比5月少七成
新加坡上周共有427起骨痛热症病例,与今年5月的高峰期相比减了70%。骨痛热症高峰期虽已过,但病例与伊蚊数量仍处于高位,国家环境局呼吁公众保持警惕,以防高峰再起。
环境局今年7月宣布将伊蚊绝育试验计划(Project Wolbachia)扩大至另八个地点,包括涵盖86座组屋、约1万1000个住家单位的芽笼。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星期一(10月10日)在芽笼比笔路(Pipit Road)第90座组屋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蚊。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星期一上午在比笔路第90座组屋,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他手上拿着的黑筒内装有200只蚊子。(海峡时报)
他说,在5月的高峰期间,平均每周新增约1500起至1600起病例,目前病例已减少七成,成效非常令人鼓舞。
从9月25日至本月1日,本地有427起骨痛热症病例,比前一周减少了46起。
今年以来,本地累计有2705个骨痛热症活跃区,截至本月7日,其中95%(2563个)已脱离活跃区名单。
伊蚊绝育试验计划总共已扩大至13个地点,包括勿洛、蔡厝港、后港与榜鹅,组屋覆盖率约31%。环境局说,扩大计划可收集更多数据以分析计划的成效,并评估如何进一步使用沃尔巴克氏菌技术。
马炎庆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于环境局须培育更多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所以暂时不会扩大这项计划。今年9月起,环境局每周培育的雄蚊从200万只增加至500万只。这项技术是本地研发,若要培育大量雄蚊,就必须改善相关设备与技术。
骨痛热症高峰期一般在6月至10月之间,虽然目前渐出高峰期,但一些地点的传播率仍很高,如金文泰西2街(275起病例)、裕廊东21街(116起病例)及裕廊西5道(78起病例)。
环境局因此提醒公众,仍必须保持警惕以杜绝伊蚊滋生;防范措施包括执行“防蚊三招”——“喷、用、穿”,即在家中阴暗角落喷洒杀虫剂、定时使用防蚊液,以及穿长袖衣和长裤。
计划实行初期蚊子增多
马炎庆:情况属暂时性
另一方面,每当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在某个地点开始实行时,环境局一般会接到更多居民反映蚊子增多了。对此,马炎庆上星期三(5日)在国会回答白沙—榜鹅集选区议员杨涴淩的提问时说,这个情况是暂时性的。
也是淡滨尼集选区议员的马炎庆星期一受访时透露:“根据我们收到的反馈,尤其是淡滨尼一带的居民,就是最早释放雄蚊的地点之一,居民因为不适应有更多蚊子而感到不耐烦。但几个月后,他们会了解这些蚊子其实不叮咬人。”
他说,环境局会在释放雄蚊前定期与有关地区的居民交流,包括分发宣传资料、在人流密集地点张贴海报,并通过传统与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有关资讯。
他还指出,环境局若要培育足以在全国各地释放的雄蚊数量,将耗费大量的成本与人力,因此还是必须靠公众的合作才能够减少蚊子滋生,防止骨痛热症传播。
文:王凯义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