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剧增!新加坡收紧医疗机构访客人数限制 | 研究:奥密克戎有利接种者与冠病共存
新加坡冠病社区病例剧增,卫生部将从10月14日至11月10日收紧医院和疗养院访客人数限制,以更好地保护医疗体系和体弱病患。
根据卫生部10月12日发出的文告,医院病患最多允许两名指定访客,每次只能有一人在床边陪伴。
垂危病患可有五名指定访客,每次最多两人在床边陪伴。
卫生部说,收紧限制是为了在社区病例上升之际,维持医疗领域的负荷能力,同时也保护体弱的住院者。(何家俊摄)
每名访客的探访时长限制在30分钟。特殊情况如垂危病患、儿科病患、分娩和产后妇女或其他需要照料的病患,医院可酌情允许访客逗留超过30分钟。
访客不应在病房内饮食、使用病患专用厕所或坐在病床上。
由于医院急诊部门每天经手的病患人数居高,卫生部吁请公众只有在紧急情况才前往急诊部门求诊。
“为了优先把急诊部门资源留给需要紧急医疗护理的患者,包括孩童在内的非紧急情况急诊部患者,可能会被转至其他紧急护理诊所或基层医疗护理诊所接受进一步看诊。”
疗养院住院者只能有最多四名指定访客,每次只限一人探访,限时30分钟。如果疗养院有确诊病患,也可能暂停探访。
访客应继续提前与院方约好探访时间。访客应严格遵守院内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留在房外的访客专设区。
政府刚于9月1日放宽探访限制,医院病患和疗养院住院者每次允许两人探访。但鉴于疫情近日反扑,促使当局再次收紧限制。
卫生部说,收紧限制是为了在社区病例上升之际,维持医疗领域的负荷能力,同时也保护体弱的住院者。
当局呼吁所有医院和疗养院访客在探访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也鼓励他们在探病当天自行进行抗原快速检测(ART)。访客应全程戴上具备良好过滤功能的口罩。医院也可对体弱或未接种疫苗病患实施更严格的访客人数限制和检测措施。
卫生部将根据情况定期检讨和调整上述措施,并寻求病患、住院者和亲友的谅解和合作。
新加坡10月12日新增9611起冠病病例,并通报两起死亡病例。
目前有533名冠病病患住院。重症病患维持在61人,其中50人需要输氧,11人在加护病房。
截至10月12日中午,本地确诊病例累计197万9259起。
新加坡一项研究指出,比起别的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种毒株能更好躲开抗体,造成的一波波高峰反而让接种后的人群能更好地与冠病共存。
另一项研究则指出,年长者在接种两剂基础冠病疫苗后所产生的免疫力比年纪较轻的人弱,但在接种追加剂后就能降低这一差异。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国家传染病中心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冠病变种毒株和其他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能更好躲避人体免疫屏障。
学院新发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教授王林发解释,冠病病毒的变种毒株在物竞天择的压力下“脱颖而出”,与其他在动物间流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冠状亚属性病毒有着不同的进化路径。
国家传染病中心传染病研究培训与教育部主任赖建文教授认为,奥密克戎的高度传染性让更多人具有混合免疫力(hybrid immunity),也就是人群通过染疫和接种疫苗获得抗体,遇到再度感染时获得更好保护,而且通过鼻腔和喉咙的黏膜获得免疫,阻挡病毒入侵。之前就有研究显示,接种后再染病的人黏膜里找到存活很久的抗体细胞——T细胞。
研究也指出,已接种疫苗和追加剂的人,染疫后病情更轻,肺部感染和需供氧的概率更低。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也显示已接种辉瑞疫苗并感染病毒的人,比那些已经接种疫苗但未染疫者,全身都有免疫反应。
领导全国流行病防范与应对科研计划(PREPARE)的王林发说:“这项研究成果很重要,将指导日后抗疫反应,包括应研发更好和有更广泛保护的疫苗。”
年长者接种追加剂
本地一项研究指出,年长者在接种两剂基础冠病疫苗后所产生的免疫力比年纪较轻的人弱,但在接种追加剂后就能降低这一差异。(档案照)
另一项由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传染病实验室研究员展开的调查则发现,年长者接种两剂基本疫苗后免疫反应较差,接种追加剂后有助弥补免疫力差距的情况。
研究对312名接种两剂辉瑞疫苗的医疗人员和年长者进行追踪,发现大多数接种疫苗后的人都能对原始病毒产生很强的B细胞和T细胞免疫反应。
不过受试者对于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反应较弱,显示接种后还是有可能染病。另外约三成的受试者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六个月后,免疫反应开始减弱。
研究人员也观察到,60岁以上者在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低于60岁以下者,也会更慢产生免疫反应,不过接种疫苗追加剂后,则能强力提高免疫和T细胞反应。
研究人员分析,年长者出现欠佳的免疫反应可能与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有关,造成他们接种后还是会染病。
研究科学家房晓慧说:“这显示对已接种疫苗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接种追加剂,以获得针对在人群中传播的冠病变种毒株的保护仍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新科研传染病实验室、新加坡免疫学组(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杜克—国大医学院和国家传染病中心也参与这项研究。
相关阅读:
文:蓝云舟、王康威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