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她在新加坡搞华语脱口秀,结果老公变帅、孩子变乖、世界都美好了!
脱口秀作为一种新潮表达形式,已登表演艺术舞台,深受喜爱。脱口秀不只是搞笑,还有观点、立场和态度,它用有趣视角、幽默态度和敏锐洞察力,来看待分析个人与社会生活。
张莉杉要把华语脱口秀推广给每个想要快乐的人。(白艳琳摄)
脱口秀译自英文Talk show,英文本意指“谈话节目”,中文音译多了一层英文原意不具的“脱口而出、随性发挥”的洒脱。这个舶来品最近因中国大陆一系列综艺节目火了起来,风靡华人世界,新加坡亦不例外。
新加坡观众对英语脱口秀不陌生,因这个演出市场相当成熟,但少为人知的是,在新加坡也有华语脱口秀。新加坡目前有两个较大的华语脱口秀社团,定期举办演出,其中一个社团的华语脱口秀大赛已办了两届。
尽管这两个社团都由中国新移民成立,但显然华语脱口秀已经征服新加坡华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爱好者不仅乐当观众,也登上华语脱口秀的舞台,甚至在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联合早报》采访“新加坡侃侃华文脱口秀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张莉杉,华语脱口秀网络节目《我跟你讲》发起人邱岳,及两名新加坡华语脱口秀演员,一探华语脱口秀的魅力。
邱岳想借华语脱口秀,在新加坡推广华语。(谢智扬摄)
“嘴痒”想自己搞搞笑
侃侃联合创始人张莉杉说,两年多前创办这个俱乐部,起因是中国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把脱口秀形式带到华人观众世界。“爱上看华语脱口秀,难免‘嘴痒’,觉得自己也可以讲,但新加坡的脱口秀俱乐部以英语为媒介。于是我们就想自己搞搞笑,成立我们的俱乐部,侃侃核心幕后人员目前有四人。”
张莉杉也是脱口秀演员,谈起说脱口秀的收获,她很坦诚:“产后抑郁导致我的生活、工作、家庭关系处于人生最低点,在接触并表演脱口秀后,毫不夸张地说,老公变帅了,孩子变乖巧了,整个世界都变美好了。脱口秀是一个宣泄的出口,是一个获得认同感的渠道,在欢笑中诉说自己的看法,是一种很特别的快感体验。我们要把脱口秀推广给每个想要快乐的人!”
为新加坡推广华语做点事
邱岳发起《我跟你讲》这一华语脱口秀比赛的初衷,居然源于本报一篇报道。
他说:“报道说,71%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讲英语。我当时很好奇,想在新加坡为推广华语做点事;另一个原因是近年脱口秀网综特别火,吸引很多新加坡年轻人观看,特别疫情期间,很多人缺乏娱乐消遣,很憋闷、焦虑,甚至抑郁,我们想做点让大家开心又有意义的事,于是策划制作一档有新加坡特色的华语竞技类脱口秀网综《我跟你讲》。”
包括邱岳,核心团队有三人,有中国湖南卫视的前导演王蕾,以及新加坡舞台剧演员李特。“我们三个是行动文化的合伙人,《我跟你讲》创办过程很不容易,最大的困难是在新加坡寻找华语脱口秀人才。两届比赛的八强中,新移民、新加坡人及外国人参与比例大概是6:1:1,即便一些演员是新移民或是外国人,也大多在新加坡居住很久,习惯新加坡生活,可以说他们的段子有很深的新加坡烙印。”
张莉杉也认为,新移民目前是华语脱口秀观演群体的中坚,她说:“我们的受众现以新移民为主,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华人来观赏。我们的演员年龄介于25到40岁,各种职业都有,基本上都因喜欢看脱口秀而跃跃欲试,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希望有个出口来吐槽下身边的事,让大家一起听一听,笑一笑。”
她说,侃侃是一个扎根新加坡的本土话语脱口秀社团,如果能有更多新加坡人加入,会让社团特色更明显,更有识别度,也能让更多人知晓南洋幽默。
提升到专业水准
侃侃的发起始于兴趣,演员们也来自各行各业,但对待公开演出却上升到专业标准。张莉杉说,演员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现场看其他演员的演出来磨炼脱口秀技巧。“最重要的是大家会一起读稿,一起讨论笑点的呈现方式,以及一起修改稿子。通过专门给新人亮相及演员新段子打造的展演平台‘开放麦’,反复打磨脚本,让内容更成熟好笑。”侃侃的“开放麦”专场,保持每个月三到四场,本月初带来首次拼盘秀,之后还会举行更多拼盘秀和个人专场。
作为比赛制播的《我跟你讲》,态度也十分严谨。“去年第一季时,我们定位为养成类节目,邀新加坡英文脱口秀导师、资深喜剧工作者给选手做指导,决赛时还邀新加坡着名主持人欧菁仙,香港舞台剧皇后焦媛,北京电视台着名导演孙仝作为评委,帮选手提高表演技巧。今年的第二季,我们设读稿会和改稿机制,更邀舞台表演的专业老师帮选手增加肢体表演感染力,使他们的表演更丰满和有层次。”
竞技类华语脱口秀网络综艺《我跟你讲》第二季决赛最近谢幕。(主办单位提供)
观众会get到笑点吗?
华语脱口秀在新加坡以英文为主要日常语言的环境中,是否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毕竟华语水平是台上演和台下看的第一道门槛,对演员也对观众的华语能力都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会不会担心台下华语不那么好的观众“get不到笑点”?
邱岳说:“即便一些演员是新移民或是外国人,大多也在新加坡居住很久,已习惯新加坡生活,他们的段子有很深的新加坡烙印,恰因为一些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造就更多的创作给养与源泉。演员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脱口秀讲究的是原创,应挖掘身边真实发生的笑点,并且要用观众听得懂的方式演出,才能引起共鸣,不是网络段子的简单堆砌。我们演员的表演体现的就是新加坡元素,比如模仿新加坡方言,描述生活方式,讲解风俗习惯等,我们相信新加坡华语脱口秀只有保留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才能走得更远。”
在邱岳观察中,新加坡观众包容度很大,很愿意尝试不一样的新事物。“即便有些演员抛出的‘哏’,观众当时没有听懂,他们也会跟我们反馈:‘刚刚你们在笑什么?’经解释后,他们哈哈大笑,拼命鼓掌。”
张莉杉也提到,与新加坡常用方言相关的哏,总是引起全场爆笑。“这些在地内容,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毕竟,演员和观众大都在新加坡生活、学习或工作,所以新加坡方言和口音腔调总能引起大家发自内心的笑声。语言难度上,演员确实会根据演出的现场情况来做调整。”
华语脱口秀的发展
那么在新加坡发展华语脱口秀这一艺术形式的优劣势又是什么呢?
张莉杉说:“新加坡作为独立创新又极具包容性的城市,除在日常生活中能接受新生事物外,在文化方面也持开放与融合的态度。有趣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场地负责人是一个马来同胞,每次我们的开放麦,他都会来鼓励支持。”
邱岳说:“在这块土地上推广华语脱口秀的优势是中文文化同宗同源,只要有新颖有趣时尚的传承方式,就能快速吸引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愿意用华语来表达自己,很多人就是靠看港、日、韩剧,来学习粤语、日语和韩语;劣势则在于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华语,所以我们的确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通过脱口秀有趣的段子,将华语华文的精华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周末开始做线下演出‘笑客喜剧’,就是要保持不断输出,我们非常想吸引新加坡人参与打造有新加坡特色的华语脱口秀。”
至于脱口秀是否一定要以标准华语来表演,张莉杉和邱岳都认为并非必要,富新马民间草根特色的南洋华语,一样可以成为舞台语言。
张莉杉说:“由于观众来自五湖四海,表演的语言媒介还得是大家能理解的‘普通话’,当然如果演员的普通话‘不普通’,这也是一种演出风格,也制造出很多笑点。”
邱岳说:“我觉得南洋华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包括一些俚语和方言,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若巧妙添加在表演里,便能引起大家兴趣,形成记忆点。未来我们也特别希望我们的表演者,把这种南洋元素发扬光大。”
“卤蛋哥”挑战华语脱口秀
从事电商的林卓融,一直很喜欢看脱口秀,今年开始讲英语脱口秀,为了训练自己,也在侃侃的开放麦尝试说华语脱口秀。“后来得知《我跟你讲》这个比赛,我通过海选进入比赛,每周写一篇华语稿,对我来说挑战很大,但进步很大。”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他进入决赛八强,排名第六。
本地华语脱口秀演员“卤蛋哥”林卓融登上笑客喜剧舞台演出。(谢智扬摄)
艺名“卤蛋哥”的林卓融说:“讲华语脱口秀的挑战当然是语言,我的华语程度不是很好,笑点多是英语直译到华语。有些哏翻译不了,效果也不是那么好,但有时观众反而会笑我讲错话。每个脱口秀演员都希望他们的笑话能够得到掌声,我觉得如果我的表演能给观众带来一点点快乐,或者能在那一刻让他们忘掉面对的困难,便已足够。我非常庆幸能够参加《我跟你讲》,和这么多有趣优秀的朋友一起讲脱口秀,学了很多,笑个不停,玩得很开心!”
英语脱口秀演员杨景熹
尝试华语脱口秀
专业脱口秀演员杨景熹在英语脱口秀界已有10年资历,但他最近也蝉过别枝,尝试华语脱口秀。“和侃侃几个创办人在英语戏剧演出上相遇,她们邀请我去侃侃表演,我会去是因为我很好奇用另一种语言讲脱口秀是怎样的情形。”
资深英语脱口秀演员杨景熹最近尝试华语脱口秀的演出。(白艳琳摄)
杨景熹坦言挑战不小,因日常生活中少用华语,华语并不是特别流利。“另外我对时下流行的俚语也不是很熟,所以我很难清晰简洁地表达我的想法,而这往往是好的笑料所必需的。有情节的故事可以在英汉之间互译,但有些文字游戏就仅能在特定语言中奏效。我参与侃侃开放麦的用意,就是找出哪些笑话滑稽到足以让观众开怀大笑,我最终想在写稿和表演两方面都取得进步。”
相关阅读:
文:王一鸣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