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珍贵文物被窃漂泊30年,有165年历史楹联辗转回来了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3-05-28


原“海唇福德祠”一对近200年历史的楹联终于“回家”了!这对楹联在2023年2月正式回归原主人“绿野亭”永久珍藏,可说是新加坡历史文化的一件盛事。这对楹联从它诞生、伫立、守护、遗失、遇贵(人)、飘泊、迷失再到回归主人,可以说历经了种种曲折故事。如今,我们再次亲睹这件广帮珍贵文物回归原“主人”,为漂泊流失多年的楹联画上完美句号。

这对拥有近200年历史的楹联当年由胡亚基捐献给海唇福德祠。(档案照)

原“海唇福德祠”这对楹联有几个值得大家注意的“卖点”(也是亮点):

第一,这是具有165年悠久历史的庙堂文物,是新加坡早期华社闻人胡南生担任福德祠总理时捐赠;第二,这对楹联在1988年光天化日之下被小偷偷走,从此下落不明,直到2022年止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长达34年之久;第三,这对楹联被偷走后,大约在1980年代末从新加坡飘洋过海,“移居”到美国纽约。2022年,这对楹联再从美国运回新加坡,重归故土。第四,这对楹联从诞生到回归,历经几个不同“主人”,最先是福德祠,辗转到美籍收藏家冼小川,后来再回归新加坡福建会馆,以及“回家”归还绿野亭。


广客两帮共同庙祠


“海唇福德祠”创办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庙祠初建之时由当时广惠肇嘉丰永大(指广州、惠州、肇庆、嘉应、丰顺、永定、大浦)七属人士出资兴建,因此它属于广客两帮的共同庙祠。

海唇福德祠建庙地点,就在俗称“源顺街”(即今天的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庙祠主要是让南来的华人移居寻求神灵慰藉,也是广府籍贯人士的核心组织。随着南来垦荒的广客籍贯人士越来越多,客死异乡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广客两帮人士共同合作于1820年左右在安祥山下(麦士威路,Maxwell Road)开辟为“青山亭”坟场。“青山亭”坟场满客后,无法应付需求,于是又进一步于1840年左右在河水山的23英亩地段开辟“绿野亭”坟山(位置在合洛路与欧南路交界)。所以,按渊源说“海唇福德祠”的管理者就是广客帮的“绿野亭”组织。

30年间,绿野亭坟场满额了。于是,广客帮开始“分家”——丰永大三属于1882年在荷兰路设立丰永大义山,嘉应人士于1887年在荷兰路设立双龙山,广惠肇三属则于1870年由梅南瑞发起,在汤申路开辟碧山亭。

所以,间中的递变关系大概就是:海唇福德祠——青山亭——绿野亭——广惠肇碧山亭。从渊源来说,海唇福德祠可以说就是当今广惠肇碧山亭的父辈或“前身”。海唇福德祠在1985年被新加坡政府征用,其后出售予房产机构。1998年房产机构再将它改建为新加坡第一个华人移民博物馆至今。如今,原“海唇福德祠”的这对近200年历史的楹联,入藏绿野亭真的可以说完璧归“亭”,“回家”了!


侨领闻人胡亚基捐献


这对楹联书写的文字是“福著伯权彰异域,德昭公位耀唐山”。上下联首二字“福德”,取意祭祀大伯公,福泽四域,德化众生。“福著伯权彰异域”,祭祀的大伯公在新加坡这地方有很大的神灵权力,“德昭公位耀唐山”,大伯公居位护民,德化众生为故土(唐山,中国)带来了荣耀。这对楹联落款“咸丰八年岁次冬吉旦,沐恩弟子南生店敬奉”。咸丰八年(1858年),捐献者是“南生店”的主人即早期华社闻人胡亚基(璇泽、南生,1816—1880年)。胡亚基是黄埔公司东主,专门提供食品给英国海军,世称“黄埔先生”。当今的黄埔路(Whampoa Road)等都是纪念他的。

根据史料,早在创设“青山亭”之前,清嘉庆年间(1760—1820年)在源顺街(直落亚逸街)已有陋小神祠。道光四年(1824年)众人集资扩建神祠,香火日盛。到了道光十八年戊戍(1838年)青山亭满额之后,由胡南生、陈嘉云、何亚炎三人任大总理,另谋辟新山义冢。同时期,时任大总理的胡亚基在咸丰八年(1858年),捐献了福德祠门前的这对楹联。

这对楹联从诞生起,一直默默守护福德祠和众徒,延续了130年不间断。它的悠久历史以及光辉,就是侨领闻人胡亚基的一个小小折射点。


遭遇种种厄运平安归来


这对楹联从诞生起一直“忠贞不渝”守护着它的主人──福德祠130年。直到1988年12月5日,开始了它的“飘泊”旅途。我们综合各种史料和新闻报道等,勾勒出这对楹联经历过的曲折故事。

在1988年12月5日,福德祠这对楹联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翼而飞”,被人偷走了。当时福德祠董事会秘书谢先生还通过报章呼吁知情人通知警方,以免这件珍贵文物流落国外(见《联合晚报》1989年1月3日,第9版;又见 《直落亚逸街福德祠百年历史木雕对联光天化日不翼而飞》,载《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公会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824—1999年)第51页)。

从此,楹联下落不明,消失无踪。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可能当事人、好事者也慢慢淡忘了这件痛心但无奈的事。故事到此,大概就划上了句号。

直到2022年,美籍收藏家(冼小川医生)从美国捐赠回来新加坡的特殊文物,除了恒山亭楹联竟还包括“海唇福德祠”的这对楹联!(见 《联合早报》,2022年5月3日)综合该报道以及冼小川先生的釆访叙述,我们大概可以推测楹联在1988年被偷走后,大概是卖给了“加龙古尼”转手到了巴耶利峇古董摊。后来,遇到了“大贵人”也就是收藏家——冼小川,被买下和收藏了。冼小川先生在1980年代末,将这对楹联连同恒山亭的楹联运到美国定居。间中,还逃过水灾火灾等厄运。这对楹联真可谓运大命大,遭遇种种厄运,终而平安归来。


“吃苦拼搏”的精神象征


大伯公又称福德老爷、土地公公、土地老爷爷、福德公、土地伯、土地伯公、土地神、土地爷、地主公、地子公、社神、社公,甚至土帝君等。大伯公的形象是一个留着白胡须,手拄拐杖的慈祥长者。

大伯公很受欢迎,一来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土地”。有了土地就能耕种和解决温饱问题。土地是命根,有土地就有农民,没有土地就成了流民。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拜社神、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另外,大伯公给人的“形象”,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庙小事多地位低”。不信你看看,随便几块梓板就可以盖个神龛作“庙”来拜大伯公,这样的小庙谈不上堂皇。大伯公掌管土地,还要兼管各种各样的杂事生活大小事,事特多。在众神当中大伯公的地位又是最低的。不信你看《西游记》,大伯公动辄被孙大圣呼来喝去、非打即骂,不然就是被妖怪抓住看门值班,地位命运之凄惨,让人唏嘘。大伯公“庙小事多地位低”最符合也最能用来形容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形象,最接地气!

广客两帮先民从中国移居南来新加坡,用双手打拼讨生活。这些广客先民从外来者角色,到本土扎根,正好就是大伯公精神的最好写照和反映。所以说,海唇福德祠这幅楹联,它对广客两帮人士而言不仅仅是百年历史文物,更是广客两帮人士“吃苦拼搏”永远的精神象征。

相关阅读:




文:庾潍诚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