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声:“唯才是用”不是万灵丹,新加坡要避免“一考定终身”!
唯才是用制度并不是解决新加坡所有社会挑战的万灵丹,它若以单一、静态、狭隘的人才与能力衡量标准为依据,将无法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优势且具韧性的社会,以应对明日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持续的英才”制度,避免让某一次测试或某个时间点决定终身成败。
政府施政方针和各部门附录辩论4月18日进入第二天。教育部长陈振声下午在国会参加辩论时,阐述了唯才是用制度的四个隐患。
首先,以单一、静态和狭隘的指标来定义成败很容易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最终与世界脱节。陈振声说,接下来政府将更重视人们的多元能力,逐步停止根据小六离校考试成绩、平均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简称GPA),或是否持有大学学位和大专文凭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他也说,全面科目编班制明年全面落实之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将更灵活,提供多种途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再加上借助人工智能等教育科技的计划,接下来新加坡学生将能够得到更多客制化的学习体验。
其次,唯才是用制度有可能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出现,仿佛人生轨迹就此固定下来,难以改变。不过,陈振声指出,每个人以不同的步伐成长,在不同的时间点表现出不同的能力,人生轨迹难以改变“不应该是新加坡社会的情况”。
他也认为,新加坡必须有一个超越教育制度,贯穿人们一生的“持续的英才”(continuous meritocracy)制度,雇主和社会要避免陷入文凭主义陷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帮助,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第三,唯才是用制度可能导致社会分层现象。陈振声指出,成功人士往往聚合一起,形成专属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分享社会资本。他强调:“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否则这将逐渐加大社会分层,破坏国家凝聚力。”
最后,人们也可能误以为个人才能与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在使人成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一来,人们就可能不回馈社会、不着力于维护制度和加强社会,也不抗拒社会的分层。
家长应认同学校各有特点
一味比较对孩子发展无意义
家长应认同学校有各自的特点,一味地比较学校的课程与项目没必要,对支持孩子的发展也毫无意义。
教育部长陈振声在国会辩论政府施政方针和各部门附录时指出,教育部已通过直接收生计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支持他们根据能力与兴趣选修课程,并将继续检讨收生方式,确保学校开放给各背景的学生。
学校将继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腾出时间与空间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但他强调,这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须认同学校有各自的特点,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挥所长。
“因此,时常比较一所学校的项目为何与另一所的有些许不同,这是没必要,也没意义的。家长应问的不是:这是不是一所好学校?而是,这是不是一所适合我孩子的学校?”
他指出,教育部将继续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升学途径。除了全面推行科目编班制,中学后学府和大专教育也更灵活地支持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理工学院学生可用更长的时间,完成学业。工艺教育学院学生也可以通过工读专业文凭课程进修。新加坡也将提高同届生终身大学就读率,支持新加坡人在人生不同阶段进修大学课程。
陈振声:给职业中期员工
更多培训上的支持
政府将继续给职业中期员工更多培训上的支持,包括填补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以及让得兼顾其他职责的成年人更方便接受培训。
陈振声说,政府对人民的投资不应只在求学的人生前15年,也应包括在离开学校后的50年。
陈振声指出,人民须要不断提升技能和学习新技能,与学校合作推出应用学习计划,以实现快速发展,创造新价值和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政府近年来已增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这就包括推出技能创前程运动,但是政府也不会就此停止。
他说:“作为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的一部分,我们将在适当时公布更多细节,说明我们打算如何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保持相关性。其中一些想法是针对处于职业中期的员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支持,包括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充值,以及让承担更多责任的在职成年人更容易获得培训。”
陈振声指出,政府也需要行业的合作、教育机构的创新以及员工拥有成长心态,其中各行各业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为他们培养“完美员工”。他们应协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培养兴趣以及技能,与学校合作推出应用学习计划,之后也准备投入时间和资源来支持员工不断提高技能。作为雇主的公共服务部门就将以身作则。
高等教育学府则应继续创新和加强项目,为希望提升技能和处于职业中期的新加坡人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工读项目和可累计的课程。员工也须培养成长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机会。
相关阅读:
文:陈可扬、胡洁梅、王康威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