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谈泰勒丝:特别软的美国软实力与我们
去国家体育场途中,外甥女上车后就帮我转音乐台,她说,现在应该就听泰勒丝的歌了,这样才能慢慢进入状况。她挑选歌曲,在每一首歌曲播出时,她都大略跟我说一下这是哪一张专辑的歌。
泰勒丝来新加坡开唱引起的热议,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美国软实力的展现。(李慧玲摄)
外甥女是90后,这几年来,作阿姨的特别感觉到代际的差距;有时候当然要倚老卖老,但也会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她说,其实自己不是泰勒丝的粉丝,但泰勒丝是属于她的年代的创作歌手,而且多产,她不可能不知道泰勒丝的歌。她停了一停,认真地问:“你不觉得她这么勤奋很难得吗?她从14岁出道,自己写了那么多歌曲!”
泰勒丝从11岁在一个篮球赛场上初试啼声唱国歌,隔年开始学吉他和创作,到14岁签约创作歌曲。她一直都很努力,开始的时候走的是乡村音乐路线。在美国乐坛崭露头角后,她经历一些起落,包括在19岁时上台领奖遭一位饶舌歌手卡尼·韦斯特(Kanye West)抢麦克风,说另一位女歌手更好;在被丹佛电台主持人性骚扰案中坚定维护权益;在2018年在美国政治中选边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她的创作记录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和状态,她的自我、自信与自强,也伴随跟她同代的,以及更年轻的歌手一起成长。
(每日新闻)
抵达体育场后,我们跟着指示,和大队一起排队,转了好几圈等待安检,大约20分钟后才进入场内。整个过程中,碰到一些装扮得仿佛要登台表演的公众,外甥女在我耳边低声介绍,这些是泰勒丝唱哪首歌时的装扮。演唱会开始前,我在厕所排队,结果排在我前面、原本不相识的两个女生,热情地交换手腕上的友谊手链。
整场演唱会,舞台创意和执行力都非常好,泰勒丝凭实力既弹又唱还跳三个多小时,很有个人魅力。观众买了票都愿意站着摇摆着,情绪高昂。这种场合,我安静地接受教育,听年轻人跟我说泰勒丝的人生起伏,遭遇了什么事件后没有被打倒,又创作了什么歌曲,卷土重来。演唱会结束后,国家体育场还有大批人群排队购买她的周边商品。
有的“年长者”如我,在这阵旋风前不认识泰勒丝,有的甚至对最近的这些现象颇不以为然,仍认为这些是糜烂的文化,世风日下。《联合早报》的一个线上调查也显示,有42%的读者对泰勒丝新闻完全没有兴趣。
(海峡时报)
她的歌、她的故事、这个“时代之旅”演唱会,是不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他们的“时代”,就如我们的集体记忆可能是新谣,可能是张学友一样。我尊重他们的时代记忆,也尝试了解。年轻一代在全球化中成长,而全球化的主流文化是美国文化,泰勒丝只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他们接受的是不一样的文化熏陶,相对于我们的上一两代,或者我同代许多朋友的内敛,他们的表达更直接、更张扬。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新加坡全球化的痕迹。在拥抱全球化的当儿,新加坡的语文教育政策也在发生变化。语文教育政策转变的结果,是我们常听到各族群学生掌握和应用母语程度的呻吟。从正面来看,这个过程也促成新加坡更迅速的西化,或者说是美国化,包括在科技、管理、教育等方面。这有利于新加坡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接轨。
(新明日报)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文化价值观念也跟着转变,这并非不可预见。我们在谈经济、谈通货膨胀时总是说,新加坡这么小的国家不可能是价格制定者,只能是价格接受者;其实在文化上,这个道理也一样。
作为一个开放社会,我们总是会随风摆动。但是,也恰恰是因为新加坡这么小,怎样在摆动时不飘向空中,恐怕是最根本的挑战。灵活却刚劲,根还是要扎在地里的。底蕴从何而来?新加坡拿什么去在开放多元的时候把根扎深,是与经济、安全同等重要的课题。新加坡人得问自己:前进中的新加坡应当有怎样的社会结构?社会如果变质,对新加坡的定位、长远利益是不是好事?
(每日新闻)
再回到泰勒丝“时代之旅”演唱会。巡回演唱会从2023年3月份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始,到2024年12月8日加拿大温哥华结束,总共152场,横跨五洲,赚取数十亿美金。至今,她可谓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的旅游、餐饮、酒店都增加收益,也带来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因为在亚洲,除了东京之外,她就只在新加坡巡演,因此据说新加坡的六场演唱会中,一半的观众来自国外,尤其是本区域其他国家。新加坡周边国家已经和我们一样,都在算这一盘带动旅游业经济的账目。
这个区域的富人飞来看泰勒丝有之,经济条件不是太宽绰的粉丝,想方设法来新加坡一睹风采的亦有之。泰勒丝来新加坡引起的热议,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美国软实力的展现。英语究竟是世界主流语言,美国流行文化近百年来主导世界,而这股软实力特别软,结合的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多年来与英雄主义电影、薯条和美式咖啡一起渗入我们的生活。它不讲什么民族大义,也不背负“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实际上,美国社会满目疮痍,但是软实力却大有可为。美国软实力的软,是不大张旗鼓高喊口号,而是社会总是有自由与空间,让个人凭着才情与性情,以市场力量为动力,创造出不同的景观,引起共鸣,甚至赚取收入。
现在常听人说起中国的音乐、剧集等软实力崛起,担忧它们输出的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我从小喜欢吃某个英文字母开头的快餐,特别爱看美国超人等群英会的卡通。这些软实力,软得我们不知不觉。但新加坡既然环境多元,国民原本就应该不独沽一味,关键是自己有扎得深的根,同时汲取各路来的文化养分,让它们都滋润我们,使我们更丰富多姿,又显出坚实。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社长
相关阅读:
文:李慧玲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