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堤、两国故事,《联合早报》领140名读者新山一日游,了解历史畅新鲜榴梿!
越过新柔长堤之后,《联合早报》读者首站是到新山富力公主湾,观赏二十四节令鼓表演。这个鼓艺于1988年由马来西亚文化人陈徽崇和陈再藩创作,2009年获列为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家鸿摄)
一条河堤,隔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但两国的人文历史发展却紧密相连。从新山回看新加坡历史,或有新发现,或能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园。
新柔长堤1924年6月28日通车,今年正逢启用100周年。配合这个百年纪念,《联合早报》6月29日举办百年新山文史美食之旅,带领约140名读者、职员和他们的家人越过长堤,了解两岸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同时享用当地美食。
大队早上约7时从报业中心出发,过了新柔长堤的关卡后第一站来到新山富力公主湾,观赏二十四节令鼔表演。鼓声响起,澎湃的节奏配上前方繁忙的长堤景象并不突兀,反而突出了两国文化与经贸的源远流长。
参与者到访的柔佛古庙拥有超过150年历史,庙内供奉五尊由五个籍贯的人士信奉的神明,分别是潮州、海南、广东、福建和客家。古庙的设计带有浓厚的潮州建筑风格。(唐家鸿摄)
第二站是陈旭年文化街,享用早餐之余,大队也探访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透过讲解员了解新山地区发展史,包括甘蜜如何联系着新马两地。
甘蜜早期普遍用于皮革和染布工业,之后被化学软化剂取代。但盛兴时期,柔佛州曾是种植最多甘蜜的地方,而新加坡是出口最多甘蜜的主要地点。
带领大队的《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说,新加坡人对于新加坡早期的发展史比较陌生。“像是甘蜜,我们都知道当年有很多富豪是从种植甘蜜起家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甘蜜长什么样子,对这个植物如何牵系新马两地,带动社会发展并不熟悉。这次隔了一条长堤回看新加坡历史,会发现新鲜事,发现新加坡其实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行程的亮点也包括到访地不老河畔的陈厝港,这是柔佛华族先贤最早抵达的地方之一。
为了开发柔佛,天猛公把新加坡的“港主制度”带到柔佛,鼓励在新加坡的华人前去开垦,种植胡椒和甘蜜。1844年,新加坡陈厝港港主陈开顺率领族人到地不老河畔地区垦殖,那里也取名陈厝港。
位于地不老河的这个输送管,曾经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签署水供协议后,把水送至新加坡的重要水管之一。(唐家鸿摄)
新柔长堤一日游
让参与者了解新马两地如何串联起来
读者鲍华敏(47岁,幼教老师)带着儿子参加了活动。她说,新加坡有很多地区都有“厝港”二字,但殊不知新山其实也有个陈厝港,而且与新加坡有着历史上的联系。
鲍华敏也提到,她阅读过新马种植甘蜜和胡椒的发展史,但从来没有看过甘蜜的真实面貌。“如今看到这个植物,感觉这趟旅程值了,也许日后会重访陈厝港,看看我们所栽种的甘蜜幼苗是否已经开花结果。”
叶英(64岁,自雇人士)说:“这趟旅程导正了我很多既定印象。我一直以为最初是马国华人先来到新加坡发展,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一批踏足柔佛的华人其实来自新加坡。今天的行程让我学习到不少。”
新加坡文史达人李国梁说,根据文献记载,早在1840年代,为了种植甘蜜,第一批华人从新加坡来到柔佛南岸,建立起该处的华人社群。“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更多人知道新马两地怎么串联起来。我们两国真是血浓于水。”
活动参与者星期六参观了柔佛的海人村,了解实里达人近100年前从新加坡迁移到柔佛南部落脚的历史,并观赏他们的表演。(唐家鸿摄)
另外,大队也参观了海人村,了解实里达人近100年前从新加坡迁移到柔佛南部落脚的历史,并观赏了他们的表演。
黄美花(66岁,退休者)说,曾听家人提起实里达人和他们早年物物交换的纯朴生活,因此很期待海人村的行程。“如今看到他们真人,感觉与历史很近,但又很遥远。”
新山文史工作者萧开富说,很多人谈起新山,就只会想到新山市中心的美食与购物。但其实新山外围,包括陈厝港和海人村,蕴藏了丰富、连接新马两地的历史。
许愫芬(63岁,建筑业技术执行员)说:“百年新山文史美食之旅的文化氛围很强,我非常喜欢,聆听文史工作者的细心解说,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忱。希望有更多这种活动。”
6月是马来西亚榴梿旺季,读者走一趟两岸文史之旅的同时,也品尝了当地的榴梿。(唐家鸿摄)
新加坡文史达人李国梁(右二,绿衣者)向参与者讲解陈厝港的历史,包括灵山宫的这口井是居民当年为取干净饮用水而挖的。(唐家鸿摄)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
相关阅读:
文:邓玮婷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