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房、有存款,哪个更重要?新加坡人眼里的生活必需品,第一名居然是它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4-12-17


新加坡居民选出的10大必需,离不开衣食住行,包括冰箱、公共交通和拥屋,九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这些都必须要有。他们既务实也讲求生活保障,把拥有至少三个月开销的积蓄,看得比冷气机或旅游这类舒适和享乐的项目重要。


这样的态度也反映在资源供给方面。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该帮助无法负担的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例如温饱、住宿和医疗等,但若是为了维持较为体面的个人生活水平,如拥有冷气机或上餐馆,则应靠个人努力去争取。


(海峡时报)


新加坡首个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获得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资助,用两年完成“家庭需求调查”(Household Needs Study)和“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Public Perceptions of Provision of Essential Needs),以确认人们普遍视为生活必需的物件和活动,以及该由谁来提供。


这些调查结果在7月12日举行的新加坡家庭需求研讨会上公布。这是新加坡首个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调查具体呈现不平等差距


领导家庭需求调查的新大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宝莲教授在10日的媒体发布会上说:“这个调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体呈现了不平等差距。我们在讨论这个课题时,往往只专注于收入分配的问题,但区分你我的不单是收入,也包括调查所涵盖的社会链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调查团队先通过小组讨论,列出一份有51个项目的清单,再以面对面的形式,调查访问4014名年满19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按清单上的项目逐一询问他们,这些是不是在“新加坡过普通生活必须有的”。


在这51个项目中,获超过半数受访者同意者就算是“生活必需”;受访者最终选出40个。


受访者看法较一致的包括生存类必需,如个人卫生用品(97.1%)和自购房屋(96.2%);家用电器,如冰箱(99.5%)和洗衣机(95.7%);数码连接,如有流动数据配套的智能手机(93.3%)。


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的收入、住屋类型和年龄层,都是导致人们看法分歧的因素。


以冷气机为例,在最低收入的群体,即家庭月入少于2500元的受访者当中,只有49.1%觉得它是必需品;家庭月入超过1万7000元者的比率是69.8%。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指出,他们负担得起所有40种必需品或活动,其余三分之一则无法负担至少其中一种。


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则由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领导的团队负责。他们以第一项调查中选出的必需品和活动为基础,在线上访问2000名公众,问他们觉得各个项目该由谁提供。


67.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为没有能力负担的人提供基本需求,其次是社区(59.3%)、靠自己(41.3%)、亲友(34.6%),以及企业(32.3%)。


至于那些为了维持体面的个人生活水平的项目,61.7%的受访者觉得应该由个人承担,如果负担不起就应该放弃。


人们需求随时间改变 政府会持续调整政策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出席家庭需求研讨会。他听取调查结果和专家讨论后说:“支持每个人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政府的核心理念。”


他说,政府意识到人们的需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会持续调整政策和计划。有关部门正在检讨社区关怀计划,上述两项调查有助于当局了解哪些项目对新加坡人而言是必需,又有哪些应该由政府资助,当局会以此为参考。


家庭需求研讨会由新大主办,星展银行基金会资助。


生活40必需品和活动 三分一受访者负担不起至少一样


在新加坡人认为生活中必须有的40个物品和活动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负担不起至少一样。


7月12日公布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二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负担所有40样必需用品和活动,完全没有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反之,有三分之一受访者负担不起至少一个必需品或活动,面对相对剥夺的问题。他们无法拥有的必需项目平均有四个。


最低收入群体 平均无法拥有逾五样必需品


其中,最低收入群体(家庭月入介于零元到2499元)平均无法拥有5.3样必需品,高于其他收入组别平均的1.6至3.4样。


调查也显示,家庭月入越低,面对相对剥夺问题的占比就越高。例如,52%属于最低收入群体的受访者,无法拥有至少一样必需项目;最高收入群体(家庭月入超过1万7000元)中,仅13%面对这个问题。


对那些无法负担所有必需品的受访者来说,他们最欠缺的前三个项目分别是:相等于半年开销的应急储蓄(占24.1%)、相等于三个月开销的应急储蓄(16.2%),以及每年到东南亚国家旅游(11.3%)。


新加坡管理大学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宝莲教授说:“如果我们想解决不平等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收入数字游戏。如今人们能通过这些发现,清楚看到可以在哪方面提供援助。”


她强调说,社区、企业、慈善团体、基层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携手针对这些痛点,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国人提供援助。


她进一步举例说,像是针对储蓄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人们的理财知识来改善问题。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相关阅读:




文:魏瑜嶙、廖慧婷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加坡鱼尾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