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研究院80周年庆首赴东南亚办展,在新加坡也能看到敦煌壁画!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4-12-17


近些年,世界各地热门景点出现游客过多的观光公害。中国甘肃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咽喉锁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也称“千佛洞”)为代表,1961年成为中国首席国宝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早面对游客数量激增带来的二氧化碳与湿度增加,加速石窟老化问题。莫高窟每年参观人次从1979年的2万6271、1987年的13万4654,增至2013年的77万8181。


敦煌研究院团队在莫高窟第148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研究院团队在莫高窟第351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吴健9月初来新,在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发表《从敦煌出发——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专题报告时说:“每个壁画和彩塑艺术都在洞窑内,不进门看不到,游客拥在洞口怎么办?游客一生一次千里迢迢来看莫高窟,若看不到终生遗憾,也是服务不到位。开放与保护文物形成矛盾。”


敦煌研究院数码化团队研发科技器材,在莫高窟第138窟拍摄采集。(敦煌研究院提供)


数码化(数字化)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出路。吴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莫高窟有节制地有序开放,自2014年起,每年轮流开放8个(最多12个)不同时代的石窟给游客观赏,并在洞窟外建造球幕展厅,播放数码视频《梦幻佛宫》《千年莫高》,开创了结合实体与数码化体验的旅游模式,每日限流1万4000人。


敦煌莫高窟1987年入遗后,游客增加。(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是第一个推出球幕电影的景点,可有效管理访客人流,值得推广,更何况,吴健指出,敦煌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沉浸式展览对访客具吸引力。球幕电影成为爆款。每年前往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莫高窟的访客人次从2014年的80万353,增至2019年的222万688,疫情期间微降。


以数码化手段保护文物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吴健在洞窑工作。(敦煌研究院提供)

数码化工作对敦煌来说,更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敦煌研究院抱持“以高科技手段保护遗产,以新发展理念传承文化”的使命。敦煌石窟有812个,其中,莫高窟开凿于公元前4至14世纪,现存735个洞窑,4万5000平方米的壁画,2200余身彩塑,26座文物建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绵延最久、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保存完整、影响最大的石窟寺遗址,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原部长吴健(右)与团队在洞窑工作。(敦煌研究院提供)


吴健指出,敦煌石窟面对大自然(如洪涝、沙尘暴)的灾害,经过1600多年的风化,原本光鲜亮丽的文物本体出现病害(如疱疹、起甲、空鼓与裂隙、霉变、地仗层脱落),加上人为灾害,人们在洞内烧火做饭,壁画被烟熏,游客留下的刀刻印痕,日久变成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展示莫高窟第217窑,对比1908年的黑白图像与2008年的彩色图像,可发现壁画内容脱落模糊不见了。


数码化专业团队的挑战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樊锦诗最早思考借助计算机的数据与重组功能,永久保存敦煌的佛像壁画,让每一件文物都能保存,永续利用。研究院从1999年起,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如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培养专业人才,采集重组壁画。2006年至2014年期间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制定了石窟文物数码化流程与方法,形成石窟文物数码化的标准。


敦煌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很难吸引人才,光是情感留不住人。吴健说,年轻一代学历低不要紧,只要热爱工作,研究院就会栽培他们出国深造,通过结合事业与企业机制的创新,留住人才,团队从最初10人发展至今120人的规模。

2014年以后,研究院成立了数字化研究所(吴健任所长),进入创新期,将海量资源转化利用,结合科技与艺术,实现“数字敦煌”全球共享,并提出“以学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艺术为目的,构建多元异构的敦煌数字文化”的理念。


敦煌数码化挑战重重,吴健指出,有些洞窟太小,只能让遥控机器进入。以第61窟五台山图为例,通道狭窄,仅有1.1米,高处壁画看不到,团队为获全景,花了六个月,拍摄4780张图像,衔接完后,可以看到细节。面对极端复杂的环境,团队不得不研发自己的科技装备——基于导轨的近景智能采集设备、环绕式结构光雕塑的三维重建设备等等,并利用科技软件采集的壁画图像达亿级像素,非常高清且无差错。团队在第45窟进行彩塑重建与艺术复原,创造了360度浏览角度。在现场的话,因为文物不能移动,不可能看到。


团队在疫情三年期间,通过图像采集与三维重建,完成莫高窟第130窟大佛的数码化工作。(敦煌研究院提供)


吴健透露疫情三年期间,团队得搭八层手助架,通过图像采集与三维重建,才完成开凿于盛唐的第130窟的数码化工作。弥勒大佛坐像最神秘,洞窟高28.2米,整窟壁画面积为1558.2平方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的第二大佛像。完成后,可以看到2.32米的飞天图案,这是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第57窟的艺术复原项目于2021年参展中国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肯定了研究所的努力。


访客佩戴VR和AR设备,全景漫游莫高窟第285窟,窟内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高清壁画也展示。(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佛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北魏禅定佛带蒙娜丽莎微笑,唐代佛像打破佛教凝重氛围,趋向中国化、人性化,S形形象写实逼真,非常活泼可爱。有人问吴健:你到底怎样拍第158窑中唐卧佛的?他答:“我找到了心中的那一束光吧。摄影、考古、临摹,任何一切与洞窟有关的,都是一种修行。这是我对涅槃的理解。”


莫高窟735个洞窟中,有内容的492个当中,295个壁画已数码化,全景漫游节目制作洞窟已完成172个,石窟空间结构扫描206个,彩塑三维重建44身。吴健也是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古遗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他说,数码技术具兼容性,可用于敦煌以外的古墓葬、古遗址、长城、关隘等多种类型的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也培育了“数字敦煌”品牌,并策划举办国内外“数字敦煌”主题展览30余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让展览连接“数字敦煌”资源库(ip.e-dunhuang.com),看到30个高清洞窟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此网吸引全球78个国家访问,累计访问量超过2200万余次。


吴健说:“尽管搬不走敦煌,但是数字敦煌让敦煌不再遥远。我们将可视化的数据升华为艺术作品,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到世界各地展示。数字敦煌可服务大众,传承并弘扬敦煌的文化。”


新加坡展两亮点:实体复原第3窟与全景漫游体验


展览实体复原莫高窟第3窟的内景,展示元代线描艺术特色。(敦煌研究院提供)

展览实体复原莫高窟第3窟的内景。此窟现不开放。(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壁画高清展出。(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第428窟的彩塑佛像。(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研究院今年庆祝80周年,第一次来东南亚,与成立88周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联办“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首次走进新加坡”主题展览。吴健来新考察中行5000平方英尺展厅,因地制宜策展,重点展示敦煌石窟的数码精品。


新加坡展在展厅走廊呈现高保真复制石窟壁画,以精彩的人物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包括壁画上的图案装饰(如飞天)、供养人等为线索,完整清晰且色彩高度还原,使观众更好地欣赏莫高窟的艺术之美。壁画来自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第61窟的五台山图、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第220窟的帝王图、第217窟的临摹品等。 


吴健说,壁画是莫高窟主要艺术代表与形式,包括洞窟顶部,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壁画,且色彩斑斓。第257窑的九色鹿故事画以长卷形式反映释迦摩尼成佛前所做的善事,因果报应的佛理,绘画风格鲜明,人物描绘比山水还大。经变画是当时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描绘东方净土世界,凿于初唐,是莫高窟唯一以药师七佛为立像主尊的经变图。


本展实体复原展示第3窟,将整个洞窟的空间结构及壁画、彩塑等1:1原大高保真艺术复原,进入复原洞窟后,犹如身临其境。此窟是典型的覆斗顶殿堂窟,南北壁绘制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展示了元代的绘画特色,尤其擅长用各种线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壁画设色淡雅清新,润泽透明。吴健说,此窟太小,病害太多,一般不开放,复制第3窟来新,让公众一饱眼福。


莫高窟第61窟的全景漫游,可在“数字敦煌”资源库浏览。(敦煌研究院提供)


本展另个吸睛点是VR(虚拟实境)和AR(增强实境)全景漫游互动体验区,寻境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借助穿戴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洞窟结构和内容。第285窟开凿于西魏,除了佛教故事,也出现了中国民族题材、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吴健说:“此窟也出现印度教、基督教的内容,显示了西魏时期中国的胸襟,接纳世界很多文化,形成独特的佛教文明。这说明文化需要交流,吸收他人的文化,为我所用,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化。”


“文物修旧如旧,数字化则可以虚拟,让洞窟完美如初,也可立体分层展示,我们是从保护中来,也从保护中去。”吴健说,艺术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若搞成一模一样,不如看原作。数码视频《梦幻莫高》结合动起来的飞天壁画图案,以及藏经洞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


▲“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新加坡数字敦煌展”从9月30日至11月30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在中国银行大厦一楼行史馆展厅(4 Battery Road S049908)举行,入场免费。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


相关阅读:




文:黄向京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加坡鱼尾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