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人才观念的重大转变
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展望未来30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选拔使用高端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治理理念,三者相辅相成。科技人才关系全局,需要有时代远见、政治远见,需要有咬定人才工作重大问题不放松的劲头,需要科技人才工作观念的重大转变。
1
世界科技强国视域下的科技人才工作
坚定科技人才工作全面性的使命自觉。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是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是发展有历史高度的科技文明、加速我国早日站在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这也是科技人才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建设科技文明,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高端人才、一流的科研机构,与重塑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制度和科学文化,相互统一于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坚定对科技人才工作复杂性的现实清醒。人既是推动社会变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组织管理涉及的最复杂因素。科技人才工作涉及科技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复杂精细的社会运行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将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就越要对人才工作保持足够的慎重态度和清醒意识,特别是人才工作也要避免落入被国际社会“捧杀”或“棒杀”困境,后者虽不至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教训将会是深刻的。
坚定把握科技人才工作的辩证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技强国建设进入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也要进入新时代。需要系统地把握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才层次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人才内生性生长与外来引进的统一、人才管理方法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掌握科技创新的规律,把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以人为本,聚焦人才观念共性问题和历史阶段性特征,努力吸收古今中外人才工作的一切有益思想和观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自将水到渠成。
2
新科技人才事业观
新时代需要跳出人才事业舞台现有“他组织”设计理念窠臼。“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人才事业观念的价值正在变黄、褪色,其阶段性使命、内在局限性值得审视。不可否认,提供优厚的待遇、给予一定的职业舞台,是目前很多用人机构纯熟运用的两大引才“法宝”。但由于缺乏使命引领以及论资排辈旧思想作祟等原因,用人机构往往忽视或回避了高端人才内心最为期盼的愿景——宏伟的事业,这就很难激发高层次人才的深层次精神共鸣,反而诱发福利待遇成为用人机构间相互挖墙脚的筹码,甚至导致“栽下梧桐树,不见凤凰来”的尴尬场景。这既造成硬件资源的闲置,更是对现有潜在高端人才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本源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有的“科技赶超”模式自然设定事业空间局限在与国际一流水准的同步上,而不是面向无尽的创新未来上。
面向未来中国,更需推动高端人才事业舞台的自组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必须跳出原有“科技赶超”模式内在设定的人才使用旧轨道,转入“科技引领”模式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发展新航程。除在很多情况下已成为可能的将基本硬件基本配齐外,更要敢于以开放的胸怀,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将一批科技人才苗子放在重要岗位上磨练,使之能够不断重塑原有的舞台,达到“引凤筑巢”,将其职业人生从设定的“线段”扩展为向外辐射的“射线”,职业发展空间从线性推广到非线性。从更长远角度看,进一步将这种机制固化形成为特色的科研制度、科研文化和科技治理模式,形成强烈的人才磁场辐射效应、自组织效应,天下英才就定会“奔走而归之”。
3
新科技人才生态观
战略科学家系乎发展全局。毫无疑问,一大批顶尖人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和必要保证。没有一批批顶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任何宏伟的事业蓝图和人才梯队建设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阶段。然而,在学科日益交叉会聚的“大科学”时代、综合性挑战越来越凸显的当今社会,破解复杂的科技经济社会互动难题,弄潮新一轮科技革命,仅靠某一领域和行业内的杰出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更加依赖总揽全局、攻坚克难的战略科学家群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没有战略科学家群体及科技战略智库,就难以把握世界科技大势、提出包容性的原创理论和颠覆性概念,也难以烛照复杂的现实,更难以洞察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
面向未来中国,战略科学家的时代正在到来。从历史上来看,新中国科技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进行第一次跨越时,我国曾涌现出钱学森、朱光亚等一批战略科学家。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由于科技发展阶段和科技体制等原因,导致我国出现世界级科技大师相对匮乏的局面。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正处于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需要战略科学家而且战略科学家一定会辈出的科技文明新时代。所需开展的工作很多,核心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新时期符合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战略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将一批有大识见、大情怀、大使命、大担当的科学家充分使用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结合起来,以世界级战略科学家群体和科技战略智库,构筑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科技发展新模式。随着形势日益明朗,可以大胆断言,从根本上系统性回答“钱学森之问”将为期不远。
4
新科技人才治理观
伟大也要有人懂,伯乐越多越好。韩愈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加强识别人才的伯乐机制建设,广开门路,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穿针引线、铺路架桥。围绕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使用,对“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等公共渠道的科技人才发现功能,进行阶段性评估和进一步完善。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各类学会组织、欧美同学会等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的人才联系纽带、慧眼识珠作用。对院士和中央联系的其他高层次专家的直接推荐、专家自荐的渠道,也应当重视起来。
面向未来中国,完善科技人才体系治理机制。人才识鉴之难,古今类同。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公认,也有可能争议很大。对于未来的中国,中国古代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有更多启示意义。“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对个别杰出人才,要像九方皋一样能够牢牢抓住人才本质。最核心的是,是不是真“千里马”,最后的判别标准不是某个具体的“九方皋”个体或机构,而是社会实践这个指挥棒。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将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进一步树立起来,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平台,善于给予不同类型甚至千姿百态的科技“千里马”跨界奔腾的新赛道,以科技人才的春天,迎接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