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铜川: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福地/黄卫平

黄堡书院
2024-09-24


铜川: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福地

黄卫平


铜川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福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和优秀作品。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铜川就吸引了很多作家、诗人来到这里,写下了许多名篇。戏剧家、国歌歌词的作者田汉,著名诗人冯至、贺敬之、魏钢焰,散文家李若冰,都在铜川留下了诗篇和文章。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创作的长篇小说《刘志丹》,也多处写到铜川的黄堡、照金和刘志丹在铜川地区的革命活动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开始以后,铜川这块热土再一次成为作家、诗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铜川矿务局,当时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煤都,吸引着作家、诗人纷纷来这里汲取生活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文学视野。1979年7月,年轻的贾平凹就到过宜君,后来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宜君记》;1981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先后应邀来到铜川讲课,同时参观煤矿、下井体验生活。那一年,贾平凹与和谷一起去了陈炉,陈炉瓷镇的特色和民俗风情深深印入了贾平凹的脑海,感动得他彻夜不寐,连夜创作了散文《陈炉》。《陈炉》和《宜君记》收入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抱散集》,成为他的散文名作,后又收入他多种散文精选集中。

在众多来到铜川的作家中,路遥是和铜川感情最深的。他不仅将铜川煤矿作为他的生活和创作基地,还挂职铜川矿务局。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巨篇扛鼎之作《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为创作这部巨著,他熟悉了解煤矿这个陌生的生存环境。早在1985年8月,路遥就来到铜川矿务局,深入矿井体验生活,并兼任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先后深入鸭口煤矿、陈家山煤矿和矿工交朋友。《平凡的世界》里的大牙湾煤矿原型就是鸭口煤矿,而主人公孙少平的原型是路遥当时在鸭口煤矿当采煤工的弟弟王天乐和曾任鸭口煤矿矿长的霍世昌。后来路遥在陈家山煤矿进行创作,前后历时一年多,在陈家山煤矿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又以铜川(小说中的“铜城”)和鸭口煤矿(小说中的“大牙湾煤矿”)为典型环境,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三部。特别是在第三部中,路遥有大篇幅文字描写铜川——“铜城”,对“铜城”这座城市“无铜,却出产煤”的西部煤都,有历史和当代的现实主义记述。

路遥人生的最后一部著作《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札记》也主要在铜川完成,文中有大量篇幅记叙他在陈家山煤矿的写作故事,并在《铜川矿工报》首先发表。路遥和铜川的文学事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卫平、钟平等的小说处女作就是他编发的。1991年11月,已经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应邀参加“铜川文学作品讨论会”,在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评价了铜川的文学现象。

路遥在铜川的文学创作收获了中国当代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还在铜川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在小说第三部故事发生地大牙湾煤矿的原型鸭口煤矿,现在建起了路遥文化展馆,搜集展出了路遥在铜川和矿上用过的实物、书籍以及大量的资料照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著名作家、连续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号称“中国短篇小说王”的刘庆邦、陕西作家张艳茜等先后专程来此考察,许多学者包括日本研究路遥的学者也纷纷来到这里调研。

1992年的夏天,对铜川来说是不平凡的,贾平凹来到了耀县的桃曲坡水库,住了一个月,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废都》的30万字草稿。贾平凹在《废都》的后记回忆当时的创作时说,“1992年最热的天气里......我逃离到了耀县......我同另一位搞戏剧的老景被安排到一座水库管理站住,这是很吉祥的一个地方。不要说我是水命,水又历来与文学有关,且那条沟叫锦阳川就很灿烂辉煌;水库地名又是叫桃曲坡,曲有文的含义,我写的又多是女人之事,这桃便更好了。在那里,远离村庄,少鸡没狗,绿树成荫,繁花遍地…………实在是难得的清静处。”

“耀县锦阳川桃曲坡水库——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地名的,呆过了整整一个月,人明显是瘦多了,却完成了30万字的草稿。那间房子的门口,初来时是开绽了一朵灼灼的大理花的,现在它已经枯萎。我摘下一片花瓣夹在书稿里下山......”
铜川不仅仅成就了贾平凹的《废都》,多年以后,他又以陈炉为环境和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古炉》,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8年1月,贾平凹自己透露,他正在写的长篇小说《古炉》是他少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但场景在铜川,一个叫陈炉的古村…………
陈炉镇特殊的地理环境,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陶瓷烧造千年炉火不息的历史,是天然的一个典型的文学环境,贾平凹将陈炉作为长篇小说《古炉》命名的根据和小说创作的大环境和特殊背景,是当代文坛的一大佳话。长篇小说《古炉》,也成为当代文坛一大佳作。
对于贾平凹和铜川文学的关系,2009年,贾平凹在给《铜川是座山》书稿写序时提到“我常常想,人类终极的比拼应当是文化,铜川文化太深厚。”这是铜川深深吸引了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地方,这也应该是铜川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福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铜川的文学福地也养育了铜川的一批作家、诗人。铜川籍的作家和谷是全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报告文学家,他的文集六卷,半数文章以铜川本土特色题材和民俗风情为主。他的第一个获得全国文学奖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是以铜川市原市委书记、西安市市长张铁民为主人公的。张铁民这个在铜川就获得了“铁市长”称誉的老市长,如今铜川人说起来仍有口皆碑。《市长张铁民》后由和谷亲自编剧拍摄成同名电视剧在全国热播。他的获得冰心文学奖的散文集也大都是以故乡故土故情为题材的。2008年,和谷与黄卫平、王晓彬合作创作并完成的以陈炉古镇恢复青瓷烧造历史为背景,以陈、陶、卢三姓恩怨和两代人爱恨情愁为题材的28集电视连续剧《陈炉古镇》,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被列入陕西省委宣传部首批全省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2013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了三人合著的同名长篇小说《陈炉古镇》;2015年12月,《陈炉古镇》电视连续剧投入拍摄。
另一位铜川籍作家是白阿莹,他是耀州区人。他早期的作品以故乡的题材为多,著有短篇小说集《惶惑》,散文集《绿地》等。其中散文《饺子啊饺子》获得冰心散文奖。难得的是,白阿莹担任省级领导干部以后仍然笔耕不辍,题材除了小说、散文,还涉及报告文学、歌剧等,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王卫平(笔名钟平)也是耀州区人。2013年12月,他的长篇小说《塬上》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以铜川市这座曾经的“卫星看不见的城市”的“华塬县(耀州区)”为背景,以原尚武、康文为代表的华塬人为了祖祖辈辈“朱雀舞、塬上兴”的梦想,最终建成了一个山川秀美、朱鹮飞舞的养生之地。小说获得陕西省2014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铜川造就的作家、诗人中,还有一批从铜川走出去的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也无不带有铜川的地域烙印。作家王世雄的《黄土小品》,诗人朱文杰的诗集《哭泉》、传奇小说《奇匾记》,诗人刘新中的诗集《窑变》、以郭秀明为主人公的长篇报告文学《村魂》,刘平安的诗集《山那边人家》、散文集《烟云长路》,蒲力民的《香山下的阴影》《幸福在路上》等等都是以铜川这块热土为题材的优秀作品集。当然更多的是还有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笔耕不辍的作家、作者,收获颇丰。近年间,黄卫平的短篇小说《祭窑》获得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的全国乌金文学奖,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获此奖项;唐云岗的长篇小说《城市在远方》、刘爱玲的中篇小说《上王村的马六》分别获得天津梁斌文学奖一等奖,并获得陕西柳青文学奖;黄卫平的短篇小说《原色》还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煤矿优秀小说选,短篇小说《余韵》入选《陕西省优秀短篇小说选》,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等介绍到国外;《城市在远方》被评为在北方十三城市优秀文化读物…………
这些都是在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品,也是“铜川文学奖”先后表彰作品的一部分,体现出铜川文学创作的实力,也映衬着铜川是文学创作的福地这一命题。
而最新消息,出版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铜川青年作家张军,被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班录取,是今年陕西作家中唯一被录取者,显示出铜川文学年轻一代的实力和希望。

来源:黄堡书院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2016-08-30

百度百科作者简介

黄卫平(1954年-2017年4月9日),男,1954年生,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铜川市文联副主席、铜川市作家协会主席、铜川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铜川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陕西省报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2017年4月9日19时47分,因病逝世,享年63岁。

人物生平

1954年出生于海门镇复兴街朱协和宅。

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高等教育党政干部专科。

1969年下乡插队。

1973年招工到煤矿当井下掘进工。

1975年调铜川矿务局矿史编写组任采编。

1973年招工到煤矿当井下掘进工。

1975年调铜川矿务局矿史编写组任采编。

1979年起任新闻干事、科长、宣传部副部长。

1994年后任《铜川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高级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铜川市作协主席。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010年起任铜川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成就荣誉

小小说《铁匠刘》获中国首届微型小说大奖。《用生命搏击贫困》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矿妹子》(短篇小说),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首届“乌金奖”三等奖;

《魔幻巷道》(短篇小说) 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第二届“乌金奖”二等奖;

《小黑屋》(短篇小说)全国 “在改革的大潮中”征文优秀奖;

《王排》(散文)全国煤炭系统“我心中的矿灯”征文一等奖;

《涅槃》(广播连续剧,根据自己同名中篇小说改编,中央台播出),获中国煤矿题材影视剧乌金奖三等奖;

《回归》(广播剧,根据自己短篇小说《啊,界山碑》改编),获乌金奖;

《孟姜女传说发祥在铜川》(论文),获陕西优秀民间文艺成果奖;

《爷爷的画》(散文),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三等奖;

《一名真正的矿工》 (散文),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第三届“乌金奖”二等奖

《方舟》(散文),陕西新闻奖副刊类三等奖;

《太阳石》(散文),陕西“秦人风采”征文优秀作品奖;

《家在西部》(散文),陕西《钟情西部》征文优秀作品奖;

《天祭》(散文),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第四届“乌金奖”二等奖;

《面对遥远》(短篇小说), 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第四届“乌金奖”二等奖;

《面对遥远》(短篇小说),首届铜川文学奖;

《平凡的感动》(报告文学)陕西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中国煤矿文联等四部委优秀作品奖;

《远去的楼台》(散文),陕西新闻奖副刊类二等奖

《孟姜女》(学术著作),陕西省首届山花奖学术著作类二等奖;

《东方陶瓷古镇纪事》,(散文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著作类一等奖;

《天鹅湖赋》(散文), 陕西新闻奖副刊类二等奖;

《祭窑》(短篇小说),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第六届“乌金奖”。

他采写的通讯《矿山的脊梁》、《穿越崎岖》等还九次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在30次以上,入《中国新闻年鉴》。

主要作品

迄今出版作品

有中短篇小说集《魔幻巷道》(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北山经》(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篇小说《大顺花魂》)(1993年未来出版社)

散文集《黄土风情录》(与王世雄合著、1993年陕西教育出版社)

《阳光之旅》(1999年华龄出版社)、

《东方陶瓷古镇纪事》(2006年太白文艺出版社)

文化专著《孟姜女》(2002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后者获陕西省首届山花奖著作类二等奖;

历史专著《大顺史稿》(2011年三秦出版社)、《铜川史遗》(2013年三秦出版社)等9种,并执笔完成了28集电视连续剧《陈炉古镇》,被选入多种小说集、散文集,其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日文,介绍到国外。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