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镇马街村,如果不是因为研究的需要,如果不是因为担当者行动,估计我这辈子不太有可能到这里。但短短的3天之行,却带给我诸多感动,让这里的不少事和人留在心底,也从此对陇南,武都,马街,这些字眼有了牵挂。
2017年11月27日,我们一行4人从上海,北京分别飞到四川广元,然后乘车2个小时来到陇南武都,住下,连夜培训25名志愿者,分问卷,因为后面几天要到22所当地的小学收集数据,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但大家都精神饱满,因为心里我们都觉得是在做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担当者行动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希望通过给边远小学建图书角的方式,让资源匮乏的农村孩子可以读上最好的图书,从而帮助他们成长。我们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一点,希望通过实地的数据,看看阅读到底对孩子们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哪些可量化的影响,以及在这中间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如何。我们带着设计好的实验问卷来到中国的大西北,走进这些偏远的小学,希望可以更真实的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
第二天一早7:30出发,我们开始了一整天的调研。上午我们集体行动,下
午分头行动,我在一天之内走进了两所小学,马街中心小学和大李小学,和同组的游昕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收集了两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问卷数据,看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进行了座谈,还有最最宝贵的三个家访。
马街的小学生
走进他们的教师,注意到的是屋里生着炉子,除了炉子附近,其他地方挺冷的,我穿的大衣一天都没脱下来。孩子们都很开心,校服看上去都穿了好久了,不少孩子都带着套袖,手指都是黑黑的,走进他们,身上都有味道,据游昕说,他这几年跑过的乡村小学,教室里基本都是这个味道。
我们的问卷中有一道题目: “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最想用它来买什么?”有不少孩子会写文具,书,汽车,娃娃,新衣服,但也有答案,让我们走过时会停下脚步,想多看一眼这些孩子。
类似的答案还有这些… 虽然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但此刻,我们是学生
在我们的问卷中还有一道题目,问孩子们是否觉得自己家很富有,在我观察到的不少一年级的孩子中,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家很有钱,数据还需要进行分析,但任何的假设都有能被推翻。
马街的老师们
在大李小学,和这个学校的5为班主任围着炉子着实聊了一会儿。他们有着你能想象的到的所有乡村教师的不易,对现有体制的不满,对家长不配合的无奈,但也有在平静的表面下那颗爱孩子的善良柔软的心。
上面这位老师叫李转红,三年级班主任,自己有家有孩子,先生和儿子都住县城里,她一个人住学校宿舍。座谈的过程中,话不多,也没有什么抱怨,但眼神一看就知道心里有爱。下来找个机会单独和她聊了一会儿,她说自己就是本地人,很多孩子的父母,家人都认识,怎么也不能放弃这些孩子呀。最不愿意请假,因为没老师替补,其他工作或许可以耽误,但当了老师,就是一份责任,对孩子的前程不能耽误呀。还说这里的孩子其实挺懂事的,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我们一起走楼梯是她不慌不忙和我说话的样子,很温柔的声音,但很坚定。我说我们想走访几个家庭,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安排了两个截然不一样的家庭,可谓是我此行收获最大的环节!
马街的家长们(妈妈们)
上图是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家庭。最左边是马街中心小学的一个班主任,中间是妈妈和她三年级的儿子。妈妈一人在家带三个孩子,儿子最小,还有两个姐姐。先生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两边的四个老师,一家8口每天的生活都是妈妈一个人承担,但问她累不累,她笑笑轻松地说,不累。那最发愁什么事? 这个小儿子的学习!重男轻女显然比较明显,生了三个,但老大女儿的学习最好,最盼着儿子学习好,能成才,但偏偏儿子学习一般,足足让当妈的着急上火。当地话听不懂,但大概意思是只要能让儿子学习好,砸锅卖碗什么都愿意。我们出来时,她一直送我们街口,不停地说,如果有书,寄给我们!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小男孩一直躲在边上,略带紧张,害羞地关注着我们。妈妈说他很懂事,知道心疼人。
下面的两个家庭是上面提到的李老师推荐的两家。风格迥异!
第一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是老人带着,那天凑巧妈妈刚回来,正好让我们赶上了。见我们来,赶紧从屋里拿出一把钥匙,把正门打开(可见只有来客人才开这间屋子),里面挺冷的,装了空调,但估计很少用。条件看上去不错,妈妈不停地给我们各种吃的喝的,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问妈妈家里情况如何,孩子有什么让她担心着急的,妈妈通常都是一个回答:“好着呢!”乐观,开朗,足以形容这位妈妈。问她将来打工挣够了钱,是否想把家搬到县城里,过好点的生活。她痛快的回答,不想!为什么?在这个村里,谁都认识,晚上吃完饭,出去溜达一下,随便可以拉个人聊天,到了县城,大家都锁着门,谁也不认识谁的…. 临走这位妈妈硬是给我书包里塞了4个非常大的苹果。
最后去的这个家访,在我心里沉甸甸的,时常会想起。去的路上李老师就和我们讲这家爸爸赌博,妈妈一人撑着全家(三个孩子),家境不太好。女儿在学校略显忧虑。到了这家,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门很新,像是新装的,我心里还想这看上去不错呀。进了门,屋里非常简单,炉子上蒸着吃的,我们在几个破旧的沙发上坐下,寒暄了几句,开始了解家里的情况。
“您做什么?”
“砖厂打工,体力活。”
“那您是早上给孩子们做完早饭,然后去搬砖?”
“对”
“中午回来,给孩子们做完饭,再去上班?”
“对”
“晚上回来,给孩子们做完饭,还去吗?”
这位妈妈突然眼圈红了,眼泪看着就下来了,我完全没有预料到,一把抓着她靠近我的小臂,希望给她些安慰,我问的太直接了,本来进门时那张笑脸没有了,生活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原本真实艰难的样子。我想找些其他的话题,但没想到,也觉得没有必要,只是觉得瞬间好像我们距离很近,想听她说。后来才知道,这间屋一直没有们,是前不久刚刚装上。
路上李老师曾提到她给这家的孩子申请了特困生补贴,如果能批下来,可以每月有500元钱。我这时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能知道结果?没想到这位母亲用当地话和老师咕噜了一通,虽然听不懂,但我知道和这个申请有关,于是问李老师。原来,母亲不想让老师给她们申请特困生。“为什么?”我看着这位妈妈问道。她原话我记不得了,有些词也没太听懂,但大概意思是,再难的事我们能自己解决。打工多挣点,就多花点,挣少了,就少花点。话语中一股打不到的倔强。这个个子不高,晒得黑黑的,80年出生的母亲,在那一刻就留在了我心底。之后又聊了很多,讲了一些我的想法,我说,如果你的孩子能从你身上学到这股劲,能有你这样的精神,这比他们能考100分可能更有价值。听到这里,这位妈妈骄傲地说,不管在哪个砖厂,我干活都是第一!她不说我也能猜到。
快要走时,她一定要留我们在家里吃饭,我问她你做什么拿手,她张口就答:“你想吃什么”。我们约好了,下次再去马街,要到她家吃顿饭!临走她给我从锅里装了热乎乎的3个土豆,两个山药(非常的好吃,很甜),我一再拒绝,但拗不过她,一路用它们捂着手,回到了酒店。我心里当然明白这锅里蒸的是她一家的晚饭,但我实在不想拒绝她。
我加了她微信,她的微信名是小辣椒,我把照片发给她后,她发给我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接到这个微信的时候,我正在去往广元机场的高速上,把这个过程分享给了送我的朱总和文宾。其实我当时加她微信,是想给孩子们寄些书,文宾听了,答应帮我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