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地域溯源-泰兴故土上消失的宁海古城

徐新标 世外之友 2020-08-25


作者:徐新标 唐国鹏


注:本文内容正式发表于《泰兴历史文化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此文能正式发表,特别感谢市政协丁亚主席。

1.一个尚存的古村

禅师殿村,在泰兴东部,因一座寺庙而得名。唐《续高僧传》①里记载的释法响(向),就出生在禅师殿附近的莲子荡村②。隋末唐初,释法响先在靖江孤山正见寺修行,后于唐代移至现在的禅师殿村。释法响生于公元553年,逝于630年,是南朝著名高僧,能驯猛兽,卜知未来,祈雨除灾。由此可推,禅师殿村的历史比公元937年置县的泰兴至少要早近400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释法响青铜像】

在禅师殿村及其东南地区,尤其是泰兴、靖江一带,释法响的影响力深远,人们尊称他为“禅师菩萨”、“漾港菩萨”或“兄弟仨菩萨”等。据了解,1949年之前,活跃在禅师殿、鹅湖寺、张公殿、漾港庙、青龙寺的出家人,都是释法响一脉传承的徒子徒孙。禅师殿曾是佛教重要派别“天台宗”的传法圣地,释法响是“天台宗”智者和尚的弟子。如果“攀”一个著名的“亲戚”,智者和尚是隋炀帝的帝师,释法响与隋炀帝算是同门师兄弟。释法响还是佛教伏虎罗汉原型,佛教所谓五百罗汉,能在现实之中找到原型的远远没有五百个,释法响算是其中之一。另外,中国历史上一度流行祈雨文化,禅师殿村算是中国祈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每逢旱年,本地或外地民众(包括江南地区)隆重地抬着伏虎禅师像祈雨,泰兴文昌阁里的伏虎禅师像也总在这时被人们抬出来。

2012年11月初,笔者曾和友人到禅师殿村实地探访。现存的禅师殿已不是人们想象中寺院的模样,几间现代人搭建的房子,“挤”在一座废弃的乡村小学里,破旧不堪。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就是禅师殿的原址,曾占地20多亩,殿宇森严,僧侣众多。静置在院内的一对圆形汉白玉门当保存完好,直径80公分,厚30公分,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文革“破四旧”时,佛像被毁,经书被烧,和尚被驱散,寺院改成了学校。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学校裁减,校舍空置,村民们重新开始了修复禅师殿的工作。
从空中鸟瞰禅师殿村,发现村子被两条“阴阳鱼”环绕,其地形地貌呈现太极“阴阳鱼形”结构,人工痕迹明显,为此我打电话请求南师大原中文系主任陈仲明教授,希望获得南师大相关历史专家释疑,可惜没能获得满意答案。再看禅师殿村周围,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以大王庙、太平寺、龙王殿等为名的村落遍布周围,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气势。为何出现如此现状?显然与历史文化遗存密不可分。
 
2、一座消失的古城

泰兴地处扬泰古沙嘴中部。扬泰古沙嘴又称扬泰岗地,是长江水流不断冲积形成的入海口平原,东西长100多公里,南北宽25公里,北临里下河,南临长江边,西起扬州,东至海安李堡镇。因泥沙不断淤积,地势较高(海拔高度平均在7-8米,最高处在黄桥祁巷村附近),故称之为岗地。
据宋朝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③记载,“宁海城,在海陵县东南一百里,周三里……”很明显,在扬泰岗地,即现在泰兴地块上曾经有一座古城——宁海城。王象之(1163-1230),南宋婺州金华人,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历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为官几十年,接触到南宋大量的官方历史、地理文献,故书中所载可信度较高。《舆地纪胜》初稿成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至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完稿。
又据《续高僧传•释法响》关于“宁海”的文字记载:“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宁海)县东南山起寺,号曰定山”,定山即现江阴市定山,当时泰兴、靖江、江阴都没有建城。光绪《如皋县志》记载,“宁海废县,在如皋县境南。”《南通成陆》④内也记载了“宁海”古城的所在地。
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23,记载了从公元265年开始,历代王朝在扬泰岗地设置的县城,有5座——临江、蒲涛、江阳、宁海、齐昌。其中临江,如皋之东南⑤;蒲涛,通州之西。光绪年间编撰的《通州直隶州志•山川志》确证南通之白蒲镇,即为西晋之蒲涛县城,并有居民挖掘出的古城砖为凭。而江阳、宁海、齐昌等古城,却没有确切的记载。

翻看唐代以前扬州的长江下游岸线图,发现孤山镇、如皋市、黄桥镇三地可连成一块三角区域。而释法响的出生地——泰兴珊瑚镇禅师殿村,正处在这个三角区域内。结合《续高僧传》的记载可大胆推测,这片区域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古城,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宁海古城。这座消失的宁海古城,就在黄桥东南的珊瑚镇境内,是以禅师殿村为中心的周围区域。禅师殿村原隶属泰兴宁界乡,现宁界乡被裁减,并入了珊瑚镇。“宁界”的“宁”是不是“宁海”的“宁”,有什么历史渊缘,已经很难考证了。
当时没有泰兴县,但有海陵郡,海陵郡下辖建陵、江阳、海安、如皋、临江、蒲涛、宁海等县。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立国,开皇初年海陵、临江、如皋三县并入宁海城,隋朝时期,这座宁海古城曾是苏中地区的首府。李唐王朝建国后,又是死人无数,唐初宁海县再度弃置,数县并一县,复归海陵县。 

3、神奇的风水四神兽

2019年6月初,珊瑚镇医院唐国鹏医生提出:宁海古城可能在绵延数百里的秀才港附近,秀才港与长江故道交汇的珊瑚镇左庄附近,珊瑚左庄周边有没有造城的痕迹?

古老的秀才港曲曲弯弯,可称得上是“九十九曲九十九湾”。让人震惊的是,以珊瑚左庄为核心的秀才港流域,居然可以找到疑似古人造城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布局。对于唐医生这种说法,泰兴市知名作家周新天提出:有附会成份。唐医生解释:读到泰兴东乡,黄桥东南分界、珊瑚某地可能存在一座“消失古城”文章(作者徐新标),想到古人造城不可能随意随性,另外翻看各种资料之后,初步确定这座城就是消失一千三百多年的“宁海城”。根据当时社会制度,宁海城是三里规模的“县城”,如此规模的城市,正常旁边必有一条可以运输,可以提供生活用水的河流,结合珊瑚镇秀才港一些古老传说,以及当地充满南北朝文化符号意味的村名:王锡夼,戴无周夼等,推论性认为如果有城,当在珊瑚镇漾港周围。即便此城已经消失一千三百多年,如果真在珊瑚镇某地,肯定会存在“蛛丝马迹”,首先想到漾港周边的几个著名建筑:禅师殿,张王庙,万年(乌龟)夼(现为靖江季市镇青龙寺附近),使用谷哥卫星定位地图进行地理测量时,惊奇地发现,三个谷歌地图上的地理点之间,居然都是3.5公里,以之类推,找出的第四个点更让人称奇,居然是一个叫“朱家湾”的地方,实地考察发现“朱家湾”是一段小湖泊名字,非某个村庄名字。考虑到这段朱家湾水面特殊的形体:巨大椭圆,叫“朱家湾湖”更为准确,但当地没有一户姓朱,怀疑是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把“雀”叫成“家”,实际名称应该叫朱雀湾。
朱雀湾的“点”出现之后,风水四点,点与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都是相对精确的3.5公里,而且遵行勾股定理,难道巧合可以巧合成这样?
南北朝后期,中国大乱,处于沿海边陲的临江、宁海人口锐减,且随时面临长江洪涛的冲刷。到李唐王朝创建时,临江、宁海二城,或因自然天灾,或因人祸,被裁撤或兼并,部分地区并入海陵,部分地区并入如皋县。如现在的珊瑚镇,曾一度并入如皋管辖。但一个古代地名的消失,必然带来一些文化、文明信息的遗落与传承!
珊瑚镇秀才港流域一直流传着“七秀才”之说。周边七座村庄以这些“秀才”的名字命名,有王锡夼(读匡,洼地之意)、万年夼、李广夼、李兆夼、孙无终夼、戴吴州夼、胡瑗夼。例如王锡是南朝名臣。孙无终,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引路人。胡瑗是如皋宁海乡人,北宋理学创始人、教育大家,王安石称他是与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这座消失的宁海古城诞生了释法响、胡瑗等一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还有传颂至今的传奇故事,这些历史积淀在泰兴珊瑚镇秀才港流域的几平方公里,用一个个大气亮堂的名字记录下了永久的印记。
 
4.实地寻踪宁海古城

2019年6月下旬,笔者再次对珊瑚镇朱家(雀)湾、圩之、曹埠村、张公殿、青龙寺等地进行了走访,除实地找到了一些重要的文物,发现了一些“神奇”的地貌,还采访到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
在圩之村的五福桥发现有两块巨型石板,长5米,宽0.6米,厚约0.2米,以及其它石质构件3件,陪同的村负责人讲,五福桥至少是明朝修建的。在朱家湾检到3枚陶器碎片,经文物专家徐州书画院长晁岱卫鉴定,其中一枚是明青花。对朱家湾(全村没有一户姓朱,所以又一说法是“朱雀湾”)使用无人机进行了地形、地貌观测,发现朱家湾呈完美的圆弧形,以朱家湾为中心,整个秀才港水体呈琵琶形。
当地考古爱好者根据相关古代典籍记载,认为“珊瑚漾港”就是当年宁海城位置,此地水路交通发达,南通长江,北接淮水,绵延数百公里的秀才港,是宁海城辐射苏中各地区的水上高速。用卫星地图,结合数学原理进行推理,秀才港“风水四点”连接起来,居然是一个近于完美的数学菱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点,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四棱形平面结构,由四个特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组成,为什么说这三角形也非常特殊,是因为这直角三角形都是标准的勾三、股四、弦五,即1050∶1400∶1750=3∶4∶5。这个勾股数早在在周朝时期《周髀算经》里就记载:昔者,周公问与商高曰: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尚高应曰: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故禹之所治天下者,此数所生也。周公曰:善哉。

这个特殊的四棱形中,包含着一个葫芦形状的秀才港,中心点出现一个地名圩之。
古代中国人造城十分考究,与现代人摊大饼式地随性造城不同。在“风水四神兽”的几何中心,居然是一个“名字”十分奇特的村庄——圩之(地图名字),但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至今的名字是——于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这里。这如同跟人们打了一个哑谜,又似乎在对所有面对这个村子的所有人说:我的名字叫“在这里”。难道是在告诉后人消失的“宁海”古城“在这里”吗?
又有人说,是在告诉金陵皇宫朱氏皇族关于张士诚的某些信息。张公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祭祀张士诚的地方,修建时间为明朝中期,张士诚在高邮击退蒙元百万军队,可谓抗元功高第一,同时又为发展中国东南经济有很大贡献,至今苏州地区的民众每年都有敬九四(张士诚小名张九四)香的习俗,以及苏州报恩寺一直保留着沈万三为张士诚做的封王石雕,以此怀念张士诚。
对于泰兴东南可能存在的宁海古城,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及多次实地考查,基本可推测在以“朱家湾湖”为中心的秀才港附近,但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而且此地历史上经过江水反复冲刷,留到现在的文物证据极其罕见,如果想在这方面有突破,泰兴东部的朋友,要多注意家里收藏,或者田间地头的碎陶、砖、石质构件、石碑等,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注:①《续高僧传》卷21 释法向。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言不妄发……年十六辞亲出家……行智者法华忏。……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如所告焉。大虫伤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将去。向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以杖扣头为说法……有小孤山(靖江孤山)出地百仞。四面无草木。于前立寺名为正见(现已经重建)……
②旧《泰兴县志》载:唐时,广福寺和尚法响移居孤山,死后其徒立祠于莲子荡,称伏虎禅师殿(摘自泰兴县地名录1983年版)。
③《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200卷。
④《南通成陆》(作者:陈金渊,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⑤《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23记载:如皋县东南有临江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