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心好书 | 好书科普第六期--《我们内心的冲突》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遇到纠结的事,如果看不到出路,不妨转换下思路,就能柳暗花明。
大家好,本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分享的书籍是《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是卡伦·霍妮,她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并且没有放弃成长和奋斗的人。全书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刻解读了冲突的根源,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进行自我疗愈、化解焦虑、解决冲突的办法。
《我们内心的冲突》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作者在本书中说道:普通人格与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神经质人格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神经偏激,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而已。从而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所以说内心冲突是偏激人格的根源。
很多时候,内心的冲突来源于人的选择,当我们面临矛盾的情况时往往会左右为难。作者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和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能够认识到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你越是正视冲突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分享一.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什么
如果把正常人的冲突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它们之间的角度不会超过90度。而内心冲突的人,两个力的角度可能要接近180度,这就会生生地把他的人格撕裂。
那么,当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该如何去解决?要解决问题,就先去找源头,回到童年去看看。作者认为,人们常常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通常来源于儿时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温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视,或者过度溺于爱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敌意,还有自己的孤立无助,让他陷入了焦虑和不安。这就是作者说的基本焦虑。
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一个人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他势必要陷于严重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可能珍视友情,暗地里却偷朋友的钱;他可能想要结婚,却老是逃避对他有感觉的异性。这些来自互相矛盾态度的冲突,才是内心冲突的核心,作者把它们称为基本冲突。
1、顺从型人格、它表现出所有与“亲近人”相关的特质。渴望亲近,渴望归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压抑自己的野心,对外界的敌意,或者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而总是让自己从属和依附别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高明,而自己是软弱无能,缺少主见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消灭了冲突。我对所有人都友好,怎么可能会有冲突呢?
2、攻击型人格、他们和顺从型正好相反,突出的是对抗策略,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有敌意,成王败寇。他的首要需求是操控他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所以,对别人操纵利用。他鄙视软弱无力和人性温柔的一面,认为这样纯属伪善。摒弃了软弱的一面,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
3、孤僻型人格、他们不会和别人接触,遇到困难时,孤僻型人格既不妥协,也不抗争;既不合作,也不主导;既不热情,也不冷酷。就像一只困兽,只有一种应对危险的方法,逃避和躲藏。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极端的心理防御手段了。
简而言之,一个人可以在他的理想化世界中逃避问题和现实,但是,当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时,其中的紧张让他无法承受时,他就再也无法自行找到缓解办法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彻底逃离自我,把一切都看作好像发生在自身之外。
分享二.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也许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想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甚至更加激烈的内心冲突,这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1、恐惧。这不难理解,因为神经症患者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依赖是盲目的。他也许看上去咄咄逼人,其实色厉内荏,也许外表上特立独行,其实内心煎熬挣扎。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害怕,害怕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外衣被看穿,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而每一种新的恐惧,又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机制去消解,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而在一切恐惧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的态度。
2、人格萎缩。因为患者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应付层出不穷的内心冲突上,所以几乎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上。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办起事来又低效无能。到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想做了,反正自己不做也有别人做。
3、绝望。患者陷于神经症冲突的各种纠葛之中,觉得人生无望。他发现做不到理想化的自己,也就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动力,他开始自暴自弃。这是最糟糕的状况,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整体感的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自杀的念头和死亡的幻想也会伴随着他们。
4、虐待狂趋势。施虐者感到被排斥,心灰意懒,于是自暴自弃,以盲目的报复心理发泄他对别人的愤怒。他通过折磨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从打败自己的生活中求得补偿。为此就要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他们憎恨生活,憎恨一切积极和美好的东西。他不能原谅别人幸福而自己不幸,所以要把别人踩在自己脚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权力感,一种“他人生死握于我手”的优越感,这成了他继续施虐的强大动力。
分享三.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作者认为,我们并不能一味去逃避冲突的表象,这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冲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者说也许冲突的根源可能来自童年三观和习惯的养成,但经过那么多年,它已经发展成一套盘根错节的心理防御手段。只要我们还存在和自我,和他人的疏离,还有觉得自己可怜无助的感觉,还对外界有广泛的敌意,那么就不可能消除冲突的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态本身,要帮助我们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顾虑太多,猜想可能遭遇的问题。殊不知,纠结会成为我们行动的最大障碍,让我们不断消耗心神。有句话说得好:“蠢蠢欲动,不如立即行动。”当你陷入犹豫和纠结中时,别想太多,先做了再说。所有臆想的悲剧,都会在行动中瓦解。小编推荐同学们在课余的生活中能够花点时间,去认真地去阅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就能收获处理内心矛盾的好办法。
小结:面对精神内耗,一味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直面困境,抱着“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心态,对症下药,才是降低自我消耗的最好方式。
愿我们都能减少内耗,拥抱自己,走出低迷,收获身心的自在。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 | 李维丛
图文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宏杰
审核 | 刘紫微老师
责任编辑 | 周睿
监制 | 王孰楠 陈轲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