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校70周年] | “砼”你共读 塞罕坝精神(一)

东林土木港 东林土木港 2023-09-28



内容解读


首都北京向北行驶400多公里,有一片“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朗读人介绍



黄千龙

2019级工程管理(合作办学)四班

2019-2020上学期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迎新晚会主持人

2020-2021上学期

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网络发展中心换届大会主持人

2020-2021上学期

森博志愿者协会迎新仪式讲解人


 朗读内容


“塞罕坝”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公元1681年,清朝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先的塞罕坝“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珍禽异兽繁集的天然名苑。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地的干部工人组成了384人的创业队伍。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林场创业者们愈挫愈勇,重整旗鼓,在1964年春天,一场“马蹄坑大会战”大获成功,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造林攻坚的同时也伴随着塞罕坝人在造林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从1983年起,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规模造林基本结束,开始进入以营林为主的阶段,并确定了“以育为主,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方针。他们先后改进了原有的造林机械,改进了传统遮阴育苗法,开创了高寒全光育苗技术,创新了 三锹半 植苗法,引进了抗旱树种 樟子松,解决了主要树种集约经营,防控了

松毛虫、落叶松尺蠖huo 等有害生物蔓延,创建了育苗、造林、抚育、保护等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引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森林经营工作科学实施、规范操作、系统管理。近年来,塞罕坝人开始在砾石阳坡、沙化地块等作业难度大的地块开展攻坚造林,让石质荒山的绿化成为现实。

60年来,塞罕坝人时刻牢记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不畏艰辛、不避劳苦,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从“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到望火楼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漫长坚守,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顶风冒雨修枝防虫,塞罕坝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塞罕坝从荒漠沙地,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一代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艰辛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如今不仅是“美丽的高岭”,也是“精神的高地”。


 朗读人感触分享


作为以林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东北林业大学学子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参与了塞罕坝林场的初期建设,那47名优秀学子在塞罕坝扎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越来越多东林人践行这份坚守,砥砺前行,传承着塞罕坝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东林人实践着“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铮铮誓言。


 总结


60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重托,艰苦奋斗,最终创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这一非凡的历程中,塞罕坝人不仅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了时代的最强音。


往期精彩回顾

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 我院在东北林业大学学生篮球赛决赛中荣获亚军

喜报 | 我院1名学生荣获“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高校毕业生,今年应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免息、本金可延期偿还!

第28期《东林师说》抢票 | 校庆特辑⑧:土木工程学院程培峰教授即将开讲


编辑 | 李毅飞

责任编辑 | 周睿

监制 | 王孰楠 陈轲钰

出品 | 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网络发展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