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心好书 | 好书科普第十期——《心理健身房》
《心理健身房》的作者克里斯蒂娜·希伯特(ChristinaHibbert)是一位从事女性心理健康、悲伤处理、自尊与自我价值领域研究的临床心理学家。她在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经历了严重的产后抑郁,当时亲友都不知如何帮助她。偶然有一天,她带孩子出门晒太阳的时候发现了散步的好处,就这样她通过散步这件小事重新找回了自己。距离那个散步的下午已经过去了19年,希伯特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但锻炼这件事一直是支持她的重要心理力量之一。从散步那件事后,她就把锻炼和身心健康作为自己领域的研究,并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心理健身房》这本书中,作者用改善心理健康的8个要诀,向我们介绍了锻炼对于我们身心的好处,以及我们该如何开始自己的锻炼,如何让自己保持身心的持续健康,尤其是对我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给出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比如如何改善抑郁症的问题,作者就强调了很多次。
在希伯特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很多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她发现,锻炼不仅拯救了自己,还可以拯救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深陷在情绪泥潭、不敢或无力求救的人,为此,她写下这本书,希望锻炼能够拯救更多心理状况不佳的人。
如果你最近感觉疲惫、心累、压力大、情绪低落或暴躁,不妨动一动,无论什么形式的运动都好,哪怕只是下楼溜达一分钟,都能启动迈向心理健康的新循环。
来《心理健身房》,3个步骤带你重塑自我,找回力量。
理解:很多心理问题追根到底是对事实的扭曲
在《心理健身房》一书中,希伯特将八个要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解、准备和行动。对于深陷心理问题的人来说,直接劝他去锻炼是不可行的,得先解释为什么心理的问题需要身体动起来去解决。所以书中最后的行动部分只有2个要诀,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
在希伯特从事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看来,很多求诊者“嘴上说他们来求诊是因为抑郁症、焦虑症或关系问题,但追根究底,真正的问题从来都是不敢面对扭曲的事实。”
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
同样的,对于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的人来说,他们也可以从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很显然,他们是不太可能自主发起有规律的运动的。只有自己能积极去锻炼,让自己清晰的对事实有着深刻的思考,把扭曲的事实让自己端正的看,锻炼能让心理有问题的人去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体魄上的进步更能让人有心理上的健康,更有自尊心!
准备:建立内部动机和逐渐激励,为了胜任感而锻炼
知道了锻炼的好处,那么就要做起准备来,用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锻炼呢?作者克里斯蒂娜·希伯特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 比如,先让自己获得锻炼的动力,也就是先建立动机,只有建立了动机,才能激励我们持续锻炼下去。而什么会影响我们建立这种动机呢?
越是疲惫的时候,越需要让身体动起来,运动所产生的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等多种物质会让我们感觉充满了力量,这是运动在减肥、塑形、瘦身、维持机体健康之外的更大的好处:让心理也健康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妨给自己建立一个内部动机,让自己为了胜任感、为了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握感而锻炼。书中讲到,美国疾控中心的锻炼指南提供了FITT四项原则:F (Frequency)频率,一般建议每周3-5天有氧运动,刚开始,一周3天是很好的起点,逐步增加,然后4天,5天,到每周休息1天的节奏,这是因人而异。当然,锻炼是多多益善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I (Intensity)强度,简单的说:锻炼强度应该适度超过你原有的舒适区。超越舒适区就是逐渐提升自己的力量和耐力,这样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益处。书中提供了一个“目标心率区锻炼”法则,不同年龄的人,目标心率区会有差异。也就是说,锻炼中,自己的感觉如何?比如:7级强度可能是“我可以一边锻炼一边说话,但是这样做很不舒服。”9级强度可能是“锻炼时我几乎说不了话”。 根据锻炼的耐受力来调整锻炼的强度,强度锻炼可参考书中表6:自感劳累分计量表。
T (Time)时间,心理健康锻炼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益处。一周只需锻炼90分钟 。重要的是每周锻炼的总时长,而不是每天的锻炼时长。用持续的时间来治愈心理的顽疾。可以以周为单位来计算锻炼时长。比如:你今天只锻炼15分钟,而剩下的几天你需要锻炼总时长1小时。研究表明:每次20-50分钟的有氧运动是比较理想的时长。
T (Type)类型,很多人会觉得锻炼就是运动场上体育竞技才算是运动。其实,大错特错。心理健身锻炼的运动类型就是:做任何你想做的锻炼,无论你喜欢什么。最好每周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都有。书中有明确的分类说明,读者可以清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欧洲各国政府首脑的老大哥,他一直拥有一副运动健将的身板。他去世时享年86岁。希拉克身材高大,体魄健壮。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不太喜欢体育运动,也没有到森林或海滨散步的习惯。他锻炼的秘诀是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睡觉,常做的运动是每天早晨8时30分离开爱丽舍宫公寓,步行去办公室上班。知道了锻炼的好处,那么就要做起准备来,用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锻炼呢?作者克里斯蒂娜·希伯特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比如,先让自己获得锻炼的动力,也就是先建立动机,只有建立了动机,才能激励我们持续锻炼下去。
接下来,试着设立一个目标吧,SMART原则就挺不错的,目标需要符合五个标准: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相关(Relevant)和有时限(Time-bound)。例如,我每天下班快走30分钟回家,因为我知道这会改善我的情绪,我通常会跟着运动app进行锻炼,结束后app会记录我的锻炼情况,回到家我会在日记中写下当天的情绪变化,每周进行回顾总结,看看自己目标实现的情况,到月底的时候决定是否要调整计划,延长步行时间,或增加新的运动形式。
行动:让锻炼成为习惯,适应自身环境
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限于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更包括在社交平台记录、分享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打卡”可以形成互相激励的氛围,贴图可以成为展示个性的方式。在留言区交流心得,在微信群分享资讯……人们通过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这有助于大众了解新的健身运动方式和理念,推动小众健身运动走入千家万户。有人看过之后可能会心想:运动的好处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很难坚持!
的确,锻炼最大的阻碍不在于运动本身的难度,而是无法迈出第一步。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时间啊,我很忙!”,别忘了,希伯特可是6个孩子的妈妈!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时间,可以试试: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砍掉不重要的事情;计划并安排锻炼,将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如果你有朋友或家人,最好的办法是找人陪伴、一起运动。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最好的办法是尝试“微习惯”。
临床心理学家希伯特在《心理健身房》中建议: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开始锻炼!其实,养成锻炼习惯=改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锻炼=终身锻炼。锻炼是抵御外来一切因素对心理冲击的良方。
富兰克林说过:“能量+毅力可以征服一切。” 《心理健身房》:通过锻炼改善心理健康的8个要诀。
为了心理健康,《心理健身房》是你的“私人教练”在它的陪伴下,不久,你会感受到由内到外,神采飞扬的自己。
往期精彩回顾
驰骋绿茵场,青春齐飞扬 | 我院足球队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足球联赛中喜获佳绩
《东林师说》校庆特辑|程培峰教授讲述土木人“砼”心聚力的奋斗故事
土木工程学院关于开展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通知
图文 | 单延 林家宇
校核 | 刘紫微老师
编辑 | 李毅飞
责任编辑 | 周睿
监制 | 王孰楠 陈轲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