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庆特辑 | 砼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第十四期——学科历史沿革⑤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学院培养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名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综合工程。本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了解其当今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让我们共同进入本期内容吧!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


一、学科历史沿革

1999年该学科依托于林业工程学科,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01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学制两年。2016年起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需参加硕士国家统一招生考试。2019年专业目录调整为交通运输,学制三年。2021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停止招生。

二、学术梯队现状

学术梯队目前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校内指导教师共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讲师5人,高级职称占比为8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包含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学位教师4人,博士学位占比为87%。校外指导教师共20人,均具有高级职称。校内导师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完成了多项企业攻关项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外指导老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专业学位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科研成果

交通运输专业一直注重科研教学并重,产学研融合,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56篇,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0余项,发明专利30余项。课题涵盖了路基工程、路面材料和结构、道路规划设计、道路安全、道路维修养护技术、桥梁验算、桥梁施工控制、桥梁检测与评定、桥梁加固新技术等方面,多数课题成果已得到应用推广,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四、研究生培养

自1999年交通运输专业依托林业工程学科,开始招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001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的工程硕士招生至今,已培养了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为黑龙江省提供了一批交通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全日制招生后,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他们活跃在各地交通运输领域中。现在,全日制学生年均招生55人,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学校、学院的培养条件的改善与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队伍将逐步扩大,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学术交流与合作

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以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为依托,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科注重培养能够掌握交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工程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依托充足的研究平台和实践基地,注重产学研融合和学科交叉,广泛开展产学研相融合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高质量和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针对企业生产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攻关成果显著,在社会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

六、学习与科研环境

交通运输专业拥有道路工程实验室、桥梁工程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和力学实验室。实验室的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拥有设备近1600台件,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依托寒区公路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道路结构与绿色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桥梁施工控制与检测加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全可以满足研究和技术服务需要。

交通运输专业与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交通局、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签订教学实践基地,能够保证研究生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工作能力的实践训练。

以上就是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情况的全部内容。下期我们将继续从学科历史沿革、学术交流合作、科研成果及环境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请大家持续关注校庆特辑专栏,了解我院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吧!

往期精彩回顾
校庆特辑 | 砼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第十三期——学科历史沿革④
校庆特辑 | 砼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第十二期——学科历史沿革③
校庆特辑 | 砼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第十一期——学科历史沿革②
校庆特辑|砼学《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第十期——学科历史沿革①
编辑 | 张家儒
责任编辑 | 周睿
监制 | 王孰楠 陈轲钰
文字 | 学生会新媒体调研部 董蒂娜
(部分内容引用于《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