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奇槎丨一篇文章,34658人爱上奇槎
创新尖兵,绿色生态,生命健康,海绵城市,国际社区,宜居之地,广佛新中心,科创走廊……千面奇槎,每一面都有不同的魅力,哪一个才是真实的ta?
《千面奇槎》第三期,镜头转向高速发展下,奇槎的过去和现在,藏匿着怎样的多彩喧哗与市井柔情。
奇槎片区,乘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规划的春风,紧抓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发展机遇,正在实现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奇龙大桥上车水马龙,曾经泥泞的小道变成沥青马路、钢筋水泥的建筑在不自觉间拔地而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奇槎旧村那些逐渐变迁的文化、建筑和市井人情也变得弥足珍贵。
是什么时候开始热衷于寻找奇槎的发展印记?大概是在热火朝天的发展变迁中凸显了久违的生命张力。
过去的奇槎旧村
如今的国际社区
一个偌大的国际社区之中,总要有一些具有人情味的市井巷陌来弥补高楼的疏离感,奇槎村就是其中之一。
奇槎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周围无山,地势平坦,东平河沿奇槎村东南绕过,环村涌环贯全村,奇槎涌、澜石大涌等向外连通东平河及鄱阳村、石肯村,水网灌溉良田,水注鱼塘,半月岛天然湿地,鱼鸟生息。
宋朝初年,周、吴、庞、伦等姓氏先民居住于此,但由于后三姓村民先后外迁,到1950年代,奇槎成为以周姓为主的村庄。
屹立在奇槎牌坊的古木棉,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里的村民。
桂花桥上,延续了600多年的奇槎子民在这里休养生息。
1993年,由港澳同胞和村民踊跃捐款200多万元兴建的奇槎小学投入使用,道光五年(1825年)建成的周氏公祠永思堂改建的临时教室正式“退役”。2018年9月,原奇槎小学变身为省一级学校建设标准的环湖小学东校区,成为禅城区软硬件一流的大型公办小学。
改革开放后,村集体意识到发展的需要,在历史农业生产传统的基础上,自建自营工厂企业,奇槎第一间锻造厂平地而起。
在香港同胞的支持下建设奇槎捲闸厂、奇槎装修公司、奇槎塑料厂、奇华铝型材厂等,90年代各村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出租,增加村民收入,先后发展厂房500多亩,各村村民分红明显增加。
2013年,禅城区委区政府从禅城区乃至佛山市城市升级战略部署大局出发,用长远的发展眼光,借助桂澜路南延线和魁奇路东延线开通和建设的契机,高起点规划建设,拉开了奇槎片区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的序幕。
环湖小学东校区、佛山LEH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社区体育中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摇身一变成了奇槎国际社区。旧有的消失,新的涌现,接连不断的投资开发正在奇槎片区全力推进,新的奇槎逐渐迎来新的辉煌华彩。
渐远的老邻里
扎根的古木棉
老一辈的人都在踏实的守着光阴过日子,不知情怀为何物,却在漫漫长日中,为我们保留着最后的“城南旧事”。
近几年奇槎片区发展一日千里,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奇槎的农耕生活亦随社会的变迁一去不复返了。村民开始向城市中心买楼而居,但古老的奇槎村仍然屹立在城市大开发的建设洪流中,并将融入于现代化的国际社区当中,成为独特而多元的存在。
同风社学里的象棋落在斑驳的木桌上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杂音,看棋的人永远比下棋的人多……
他们都是附近的打工者以及村里退休的老人,生活要么忙里偷闲,要么清闲自得。
砖瓦的楼房紧凑的挤在一起,还有低矮的平房穿插其中,潮湿清凉。
斑驳的白色墙身、永远定格的时钟,都清楚地记录着奇槎的改变。
本地村民送走了一家又一家熟悉的老邻里,也接纳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新面孔。
他们看着新编排的门牌号代替了以前的府邸门牌,“房屋出租户”日渐增多,却也没有丝毫局促感和排外感。
大概是想找回记忆中的家乡,看一看写字楼里不曾有过的爬山虎与厚青苔,这个午后,回到这里,踩几次老辈人走过的青石板,体验一下节奏放慢之后的市井生活。
缠绕的电线杆
熟悉的市井气
旧村的特点,就在于共鸣感。尽管你是第一次去,但一砖一瓦都仿佛存在于某个儿时的场景里。
缠绕头顶的乱电线,有着最曼妙的姿色。
一棵树、一根柱子…可以架接的支点都被村民们用作天然晾衣杆,走到哪里都悬挂着晒晾的灰袜子、洗得泛白的衬衫、色彩鲜明的短袖裤衩...
空气中偏偏混杂着一丝洗衣粉的香味。仔细一辨别,还真有点像外婆家的味道。
屋外的水表,被岁月流连下斑驳的痕迹。
村里的花很少,但是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种有几盆不怎么精心打理的绿植,盆身已经沾满了碎沙和泥土。
唯一的艳色,是一丛被遗忘的月季,粉色的回忆在这个盛夏无声漫上了谁家窗台。
城市里的小洋楼里种满了风花雪月,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看到不施粉黛的绿植。
鲜红的辣椒、滚圆的椰菜、细长的胡萝卜……熟悉的邻里间跳过讨价还价的环节,只有默契地过称、找钱。
生活的柔情,总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
消失的奇槎门牌
续存的人间烟火
奇槎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怎么发展和变迁,你总能在某个角落发现它潜藏的历史痕迹。
奇槎村名目前文献可查最早见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刘廷元主修的《南海县志》,沿用至今。因地域语音不同,部分外迁族人和海外宗亲把奇槎写为“其茶”。诗意的“昵称”——其茶,契合岭南水乡的气质。
奇龙大桥便变成了一条分界线,明暗之间,生活随波逐流。
与巷子里不同的是,临街大部分都是做生意的小店。
不管是裁缝铺子还是社区菜市场,都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000年重修的乐畦周公祠,庄严的铜锁和威风的石狮显得很是气派,只有旁边斑驳的水泥墙面在提醒路人这里隐藏着旧时光。
时光在这里匆匆溜走,碾碎砖土,却不能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在纵横交错的时光里,奇槎把所有的沧桑收藏,却倔强的昂起头,向过往的人们展露最美的内在。
摄影|邹彩凤
原创编辑|新奇槎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声明: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及时联系ilawman@163.com,我们将予以删除。
新奇槎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奇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