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引领 开放先行】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五周年回望

福建商务 2023-11-16



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已走过五年不平凡的历程。


五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福建自贸试验区结出了累累硕果。


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市场主体运营良好,累计新增企业9.4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6.1倍和9.3倍。税收年均增长45.4%,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进出口年均增长12.8%,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重点平台做大做强,出台16个重点平台的建设方案,采取“一个重点平台、一个招商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支招商队伍、一套招商政策”的方式,有力促进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做大流量,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形成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部署的坚实基地。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且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92%。累计推出15批410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38.3%。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2019年,经省自贸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评选出30项最佳创新举措和10个最佳创新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示范效应日益明显

国务院及五部委发文集中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四批72项试点经验中,福建报送28项,占39%,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文在全国学习借鉴的“最佳实践案例”中,福建报送6个,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最多。2项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供全国党员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习。同时,有156项创新成果由省政府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推出12项科技创新成果在省内推广。



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外商投资更开放,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清单之外领域从审批改为备案,直至目前取消备案,实行内外资平等。


企业设立经营更简便,推进商事制度全流程改革,率先推出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名称“自助查重、自主选用”、企业经营“证照分离”等举措,企业开办环节从7个压缩至2个,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最快可当日办结。


项目落地更快速,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五个一”、投资审批改革“四个一”,审批环节、材料大幅压缩,效率大幅提升,为全国改革提供了样本。税务、供电、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推进集成化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


跨境贸易更便捷,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43个部门,服务企业6万多家,日单证处理破100万票。首创推出关检“一站式”查验、“先放行、后改单”等通关便利化举措,率先推进口岸降本增效,全省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33.02小时、3.12小时,分别比2017年压缩70%、84.8%。厦门口岸集装箱出口合规成本降至207美元/标箱,进口229美元/标箱,处于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最低水平。


智力支持更充分,出台自贸试验区人才工作十四条措施,组建专家顾问队伍,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学院。第三方市场调查显示,企业对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营成效的满意度达89.4。



金融开放稳步推进

金融机构大量聚集,持续完善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体系,区内持牌金融机构163家,类金融机构近9600家。


跨境融资规模扩大,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向境外借款、发债等方式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业务4942亿元。鼓励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累计流入资金116.8亿元。试点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累计集中外债额度14.1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入4.6亿美元。


外汇改革步伐加快,推进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将先行在特殊经济区域台资企业开展的试点推广到全省台资企业,并在自贸试验区推出力度更大的改革举措。


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推出银税互动、关数E、关税保证保险、同业联合担保等举措,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其中,通过银税互动,累计为3万多户守信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00多亿元。



两岸合作持续深化

对台产业更开放,电信、旅游、建筑、金融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先后引进台资独资演艺经纪公司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至2020年3月,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520家,合同台资67.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40.9%、43.4%。


对台贸易更便捷,开辟“平潭—高雄”“马尾—马祖—台北”等多条新航线,启用两岸检验检疫电子证书互换与核查系统,采信台湾检验结果,实行“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等便利化措施,福建已经成为台湾商品输往大陆最便捷通道。


金融合作更深入,有23家台资金融机构落户,数量居全国前列。23家台湾地区银行机构在厦门开立41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1281.2亿元。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和两岸股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台资板”,共挂牌展示台企600多家。向台商台胞发放“金融信用证书”“麒麟卡”,提供贷款、担保、授信等金融服务。


人员往来更自由,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台胞参加社保、购房、购票等享受同等待遇。完成134大项(268小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对,全省直接采认台湾居民20个工种职业资格、52项台湾职业职称。设立13个台湾青年“三创”基地,累计吸引台企610多家、台胞2500多人入驻。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经贸往来热络,建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和“走出去”服务联盟,推进马来西亚燕窝产业园等一批大型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积极开展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企业的国际技术交流。


连接通道顺畅,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开辟多条“一带一路”航线。中欧班列开通至欧洲和中亚及俄罗斯的三条国际货运干线,主要通达12个国家和34个城市,通过海铁联运实现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货物与欧洲、中亚的对接,累计发运706列。“丝路海运”正式开行,开通海丝航线60条,覆盖27个国家57个港口,累计开行2100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0万标箱。


人文交流频繁,厦门获批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等活动。



事中事后监管更加有力

风险防控更全面,制定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明确55个风险点和88条防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精准度,确保“放得开、管得住”。


监管方式更科学,推动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建立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在全国首创推出银行业监测体系,系统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数据监测链条。


执法体系更完备,三个片区成立综合监管和执法局,开展集中统一的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率先试点实施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有效提升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权益保护更到位,三个片区成立自贸试验区法庭、检察室,集中审理自贸试验区涉台、涉外商事案件,成立国际商事仲裁法院、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知识产权网上侵权预警与存证云服务”,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省商务厅(自贸办)和三个片区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推出实施“不见面”审批、互联网招商、加开中欧(厦门)班列班次等举措,为稳外贸稳外资贡献了“自贸力量”。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7.9%;企业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7.7倍;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发运班次增长153%。


下一步,福建自贸试验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特别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进一步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深化两岸合作的示范区、面向海丝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精彩推荐 



敢闯敢试天地宽——写在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之际

【改革引领 开放先行】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五周年成绩斐然

福建省召开医疗物资出口协调工作视频会


编辑 | 许云婷
审校 | 陈德提
供稿 | 自贸政策研究处
来源 | 福建日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