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商务热点信息(第85期)

福建商务 2023-11-16


编者按

《商务热点信息》是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根据商务工作需要编辑的一份参考资料,主要转载与商务工作相关的信息、动态。该资料从2018年8月开始编印,目前已编辑85期。从本期起,将该资料在公众号发布,供广大商务工作者和关心商务工作的人士阅读、参考。



美国一季度经济下滑4.8%


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4.8%,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大降幅。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大面积“停摆”,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滑4.8%,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降幅。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国各州普遍颁布“居家令”并关停非必要营运场所。受此影响,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为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下滑,同时也是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时期下滑8.4%以来的最大降幅。


具体来看,当季占美国经济总量70%的个人消费支出剧降7.6%,拖累当季经济增长5.26个百分点,是1980年以来最差表现,而该指标在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8%。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8.6%,拖累当季经济增长1.17个百分点。由于疫情打击全球经济增长和海外需求,当季美国出口不振,拖累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


(来源:新华社)

一季度服务贸易规模下降逆差缩小


5月2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了2020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但贸易逆差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缩小势头,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服务进出口总额11523.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4442.8亿元,下降4.1%;进口7080.2亿元,下降14.5%。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一季度,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均有所下降,但服务出口降幅小于进口10.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缩小27.7%至2637.4亿元,同比减少1012.6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超过40%。一季度,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4669.3亿元,增长7.8%,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5%,比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抗疫情冲击能力。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2624.2亿元,增长11%,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9.1%,提升8个百分点;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29.2%、23.9%和14.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2045.1亿元,增长4.1%,占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8.9%,提升5.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分别增长38.4%和6.2%。


(来源:第一财经)

“危”中觅“机” 稳外资可从四方面入手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及全球蔓延给我国“稳存量、促增量”的外资工作带来较大挑战,当前要善于化“危”为“机”,努力争取在疫情背景下“稳外资”工作的主动。


疫情对我国稳外资形成一定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制约了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面临全球直接投资供给大幅萎缩的严峻环境;二是外需市场萎缩对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对华投资形成压力。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疫情的全球蔓延又导致全球流动性受阻,外需市场明显萎缩;三是疫情引发的我国内需市场疲软导致市场型外资企业对华投资悲观。穆迪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3.5%,再创历史新低;四是疫情短期对我国利用外资的负面影响已显现,2月份下降25.6%;五是对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领域外资冲击明显。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显示,疫情将导致2020年消费服务企业平均利润下调24%,其中航空运输下调116%、酒店餐饮及娱乐下调41%;汽车和能源行业分别下降47%和208%。


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也在逐渐恢复,而国外疫情还处于上升期和快速发展期,因此我国很可能成为外资的避险地。


与此同时,疫情发生也给部分领域利用外资带来新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疫情中暴露出的我国处于短板的服务领域,如医疗健康、研发(包括医疗研发)、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等,我国应会加大力度推进发展,给外资更多机会;二是疫情阻碍了人员流动,依托互联网等数字服务领域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如线上文化娱乐、线上购物、线上教育培训等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与疫情物资生产相关的制造领域,如口罩、呼吸机、医药以及相关的电力、智能制造等。


中长期看,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如稳定的宏观经济增长、巨大的中高端消费市场等并未因疫情而出现量的减少或质的降低。相反,我国重新审视政府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围绕“放管服”,简化及优化政府审批程序,加强“一对一”的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同时,疫情催生了新业态和新模式,我国不断放开市场准入,完善营商环境,为稳外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外资工作,可四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利用外资下降的预期和准备。各级政府应系统分析外资下降将对全国及地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问题,如对就业、投资、税收、进出口、产业发展等的负面影响,做好措施储备并适时出台托底政策。


二是全面调研外资企业困难并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评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外资企业由于疫情产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中小外资企业尤其是冲击力度大如消费服务类领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救助式支持,以防出现大规模倒闭。对大中型外资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类难题。各级政府还应建立更加透明、稳定及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三是修炼内功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依托《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全面梳理我国现有与开放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推动系统废改立工作,为下一阶段引资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四是做好进一步开放措施储备。各级政府要努力创造后疫情时代的开放新红利,包括持续储备一批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继续搭建更多各具特色的开放发展平台,为我国中长期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释放更大改革开放红利做好准备。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打通产销堵点破解滞销难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已被提上日程。根据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应对工作的通知》,各地要集中各种力量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


发挥电商优势

从目前看,要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推进农村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一方面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电商扶贫频道建设,完善中国电商扶贫联盟工作机制,组织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活动,推进农商互联,举办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会,召开产销对接大会,创新网上展销会,为贫困地区企业提供免费展位,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


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电商大数据部省共建共享工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做好农产品生产的预测预警,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聚集功能,通过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提前预售推动实现反向定制,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接对接销售终端,实现产销的智能化匹配;协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电商企业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支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客服、美工、物流、代运营等服务;建立农产品分阶段分级标准化体系等。


此外,还应推进社交电商、小程序、短视频、直播等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鼓励电商企业为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流量支持。


建设长效机制

长期来看,要想彻底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还需建立一套农产品滞销应对长效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从提高农产品网货化程度、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突破农村电商人才瓶颈三方面入手。


农产品网货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为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在规模化方面,因我国农民生产组织化不足,农产品生产规模较低,兼具特色、规模、价值和品牌的农产品较少。尽管随着电商扶贫、消费扶贫、产销对接等工作的推进,农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但农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现象经常出现,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满足不了短暂脉冲式的消费需求。


在品牌化方面,农村地区一部分网店仍处于初创期的模仿、复制阶段,经营者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经验。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的现象比较普遍。绝大多数产品依然以原料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缺少品牌价值和品牌溢价。


在标准化方面,传统的小规模农户所具备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意识与电商平台产品标准化之间存在矛盾。不少地方特色农产品出自家庭作坊式生产或个体加工,品控能力弱,品质得不到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还面临着物流设施薄弱、运营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配送时间长、物流专业人才稀缺、物流企业资金不足等短板。


农村地区物流快递在及时性、可靠性、服务水平、快递成本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这些差距体现在:一些电商物流配送中心仓库利用率不高,仓储网点零散;物流整合力度不够,部分物流配送中心没有整合快递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达不到共同配送的目的和效果;农村电商物流市场有垄断经营现象,存在费用标准不统一、托运物品交货延迟、产品配送破损变质等问题。


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缺少营销、运营、设计、客服等岗位和各个层次的电商人才,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还需从顶层设计方面着手建立系统性的培训模式。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1元补贴能带来3.5元以上新增消费


近期,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回补。为评估消费券对拉动消费的实际效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以杭州为样本开展了研究。


该研究利用定量模型,对比了领券人群与未领券人群的消费行为,剔除了年龄、性别与消费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充分评估了各界所担心的“消费提前”情况。结果显示:消费券刺激消费效果明显,1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且并不是“消费提前”所致,消费券过后消费恢复常态无明显下滑。其中,新增消费主要流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服务等小微商户,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消费水平较低群体。


消费券在杭州产生积极作用,这也许与杭州的经济基础与消费环境有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杭州消费券模式的机制值得推广——数字消费券避免了现金发放转化为储蓄的可能,并且可以充分根据当地产业情况与民众消费习惯做针对性设计。


如果希望消费券能在全国范围产生良好效果,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在消费券设计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做到“一城一策”。


基于杭州数字消费券的实证研究,研究团队建议,采取“双层”消费券实施方案,保障民生与刺激消费并行——对低收入群体和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民众发放现金券,以纾困与保障民生;同时全国范围实施大规模消费券发放,以快速、显著、稳健拉动消费。


对于消费券具体设置,研究团队建议,面额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多元化需求,既满足用户“必需型”消费场景,也能满足用户“享受型”消费场景;通过数字化发放流程与风控机制,确保消费券不被“套现”,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行业;数字消费券的发放与消费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触达能力,尤其要注重对低消费人群的“精准滴灌”;此外,建立“经济复苏重建”特别预算制度和专门账户,加强事前监督和事后审计。


发放消费券,这次有什么不一样?当前,为何要支持把大规模消费券发放作为政策工具?对此,研究团队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基于稳就业与保民生的需要。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压力下,夯实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是统筹推进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国外发放消费券消费刺激效果不明显,并不意味着在中国不可行。杭州消费券发放的实践显示,政府1元钱的消费补贴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如此之大的实施效果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消费券的采纳以及消费券发放方式等有关。


第三,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发放消费券、提升消费券使用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第四季度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前三名依次为支付宝、财付通、壹钱包。国内移动支付用户已超过10亿,政府平台的消费补贴措施可以精确到个人以及行业,并瞬时完成,操作成本低,也解决了传统消费券发放渠道的资金、人力成本高或不透明等问题。


第四,发行数字消费券能更好实现刺激消费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消费券的发放,避免了现金发放转化为储蓄的可能;通过灵活设计支持的具体行业与周期,消费券可以定向、多周期地发挥更大作用,并可间接起到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税收的作用。


(来源:经济日报)

广州打造跨境电商发展新模式


自获批中国(广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广州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规模从2014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85.9亿元,增长25倍;今年1季度65.1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疫情下逆势增长。


据了解,5年来,广州以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推动信息集成、共享共治,实现便捷通关、有效监管、源头可溯、身份可查;同时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服务优化、产业融合、区域协作和线上线下融合,打造了跨境电商发展的“广州模式”。


“两平台”建设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线上,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电商模块拥有进出口通关、大数据分析等10个子功能,备案跨境电商企业超2300家,申报清单超1.8亿份,今年1月还新上线电商出口退货功能。


线下,结合海港、空港、陆港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园区载体,白云机场综保区建设跨境电商枢纽港,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连续5年居全国空港首位;广州保税区网购保税进出口业务增长迅速;南沙保税港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出“粤港跨境货栈”、粤澳跨境电商直通车项目支持港澳货物南沙清关;新银河、状元谷等产业园在壮大直购进口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直购出口业务。


“六体系”支撑产业健康发展

广州以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强信息集成,实现共享共治、便捷通关、身份可查。创新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与有资质支付机构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跨境融资,鼓励个体工商户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便利跨境交易。构建全球商品溯源体系,依托“智检口岸”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二维码溯源等技术,打造“源头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闭环监管。推动市场监管、民政、编办等部门信息共享,实时获取企业代码信息。完善跨境电商自主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系统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便捷监测企业数据上报,利用“红盾云桥”智能协作平台加大网络消费维权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跨境电商交易环境。


大幅压缩货物通关时效

广州海关推进业务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申报、监管、执法“三统一”,采取“简化申报、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方式将零售进口通关环节由7个精简为4个;依托市公安局“微警认证”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跨境电商消费者身份信息验核自动化、平台化,将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通关信息查询功能从微信拓展到粤省事、支付宝。黄埔海关推进网购保税业务出区智能化,实现监管场所虚拟卡口与园区出区卡口信息互通,压缩货物通关时效30%;通过APP预约、AI识别和3D扫描理货等技术,提升货物出入库效率。


优化服务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优化服务上,广州推广“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新模式,推动跨境电商企业登记便利化。开展第三方交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内个体经营者的注册登记工作,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网上亮标亮照。安排专项资金对广州市跨境电商重点企业、项目、网购保税进口仓租、物流费用等进行扶持、奖励,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支持企业设立公共海外仓,成功推荐高捷物流香港海外仓入选2019年广东省公共海外仓。举办8期跨境电商云课堂,组织跨境电商平台、支付、物流供应链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转型触电,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为稳外贸促增长做好智力支撑。


今年以来,广州在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时,以复工复产为主线,出台金融支持扶持措施,联合银行举办“援企战疫贷”线上直播推介,帮助企业在线咨询和申请贷款,推出低费率且安全便捷的跨境收款产品,为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资金入账手续。指导电商平台积极响应广州市“暖企十五条”,在金融支持、运营费减免等方面出台扶持措施,助力企业共克时艰。推出“非接触式”办税十条措施。增加城市配送和冷链物流车辆配额,指导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广州空港经济区、广州开发区等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等业务。建立绿色通关机制,推行“零延时”通关服务,对复工复产所需的水果、粮食、肉类等实施检疫快速审批,探索以远程视频、电子数据传输等形式开展作业,降低实地核查频次。引导企业利用中外航空公司闲置客机资源,包机执飞“口罩”航班,解决空运运力短缺难题。发展中欧班列跨境电商铁路出口,中远海运成功组织82个标准集装箱出口俄罗斯。       


(来源:国际商报)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精彩推荐 



福建省商务厅领导赴柘荣县调研农村电商暨推进挂钩帮扶工作

福建省商务厅召开2020年重点流通企业春季经济运行座谈会

福建省商务厅联合阿里巴巴举办“同心战役 外贸升级”线上培训辅导直播活动


编辑 | 朱洁予

审校 | 陈德提

供稿 |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