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讯 | 分子量子比特的自旋相干时间突破到毫秒量级
原文已发表在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
Received 31 December 2020;
online 6 February 2021
EXPRESS LETTER
Experi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Spin Coherence of a Molecular Qubit Exceeding a Millisecond
Yingqiu Dai (代映秋), Yue Fu (伏月), Zhifu Shi (石致富), Xi Qin (秦熙), Shiwei Mu (穆世伟), Yang Wu (伍旸), Ji-Hu Su (苏吉虎), Yi-Fei Deng (邓义飞), Lei Qin (秦雷), Yuan-Qi Zhai (翟沅琦), Yan-Zhen Zheng (郑彦臻), Xing Rong (荣星), and Jiangfeng Du (杜江峰)
Chin. Phys. Lett. 2021, 38 (3): 030303
文章亮点
首次将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延长到1毫秒,单比特品质因子达到1.4×105,具备容错量子计算潜力,同时保留了环境中的核自旋,使其可以作为潜在的资源应用到量子计算中。
分子量子比特的自旋相干时间突破到毫秒量级
研究背景
分子量子比特由磁性分子中的电子自旋构成,是实现量子计算的重要候选者之一。它相对于其他量子体系,具有以下优势:分子量子比特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化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以规则阵列的形式沉积在表面上便于进行寻址操作;分子量子比特的大小通常为纳米量级,适合实现局域操控并应用于量子精密测量中。然而,由于电子自旋与局域环境中其他自旋的相互作用,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受到限制。这也是将分子量子比特应用于实际量子计算中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来抑制分子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效应,例如将分子量子比特稀释在抗磁性的基质中、合成特殊的分子化合物来增强分子构型的刚性以及同位素纯化来构造没有核自旋的环境等。这些方法一方面限制了电子自旋周围的核自旋可进一步被利用为量子计算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推进到毫秒量级。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的研究团队首次将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延长到1毫秒。该工作采用动力学去耦的方法,通过施加微波脉冲不断的翻转电子自旋,从而有效的平均掉电子自旋与环境之间的耦合,达到抑制退相干的目的。随着微波脉冲个数的不断增加,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不断被延长。当脉冲个数为2048时,相干时间达到1.4(2) ms,是以往相同分子所报道相干时间的20倍。单量子比特品质因子,即相干时间与单比特操控时间的比值,达到1.4×105,远超容错量子计算所提出的品质因子高于1×104的要求。另外,动力学去耦方法并不需要改变电子自旋周围的环境,保留了环境中的核自旋,使其可以作为潜在的资源应用到量子计算中。
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该研究将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突破到毫秒量级,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扫清了障碍。不仅向分子量子比特应用于量子计算领域踏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还使其可以应用于磁性生物医学成像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
图1. 动力学去耦方法延长分子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的实验结果。上:分子结构图;中:在不同的微波脉冲个数情况下,随着演化时间增长,分子量子比特的相干衰减,通过对包络的拟合可以得到相干时间;下:随着微波脉冲个数的增加,分子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的延长。
原文链接
HTML
研究快讯集锦
纳米金属玻璃颗粒的动力学转变现象
线性非厄米系统中受对称性保护的散射
PandaX-II对太阳轴子和中微子反常磁矩的搜寻
水二聚体中氢键作用的反协同效应
应变调控单层WSe2中的贝里曲率偶极矩、轨道磁化与非线性霍尔效应
量子传感可突破经典探测盲区
BaCuS2: 一种具有中等关联强度的超导体
单层有机-无机杂化卤化铅钙钛矿中的激子涡旋
反应率加权的多层核反应网络
X0(2900)和X1(2900):强子分子态或者紧束缚四夸克态?
基于标准四电极法研究笼型富氢化物LaH10的高温超导电性
原子厚度磁性双层中的巨大自旋转移矩
双层CrI3铁磁耦合效应的增强
爱因斯坦热随机行走模型的重生:一个可以计算液体与非晶固体热导率的统一公式
双轨道量子反常霍尔模型
点此浏览所有Express Letters
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简介
为了保证重要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显示度,CPL于2012年6月开设了Express Letters栏目。此栏目目前已发表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的优秀论文117篇,平均发表周期约一周。截至2019年底,平均每篇被引用约20次,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建立起良好口碑与声望,来稿数量不断增加。
CPL高被引论文数量统计
JCR统计数据表明,CPL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中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迄今为止,
有1篇引用超过1000次,
有2篇引用超过500次,
有8篇引用超过200次,
有26篇引用超过100次,
有108篇引用超过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