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会让一个人消失,忘记才会
疫情开始后,陆续就有小伙伴来慰问我们:无奇不游怎么样了?我们想说:这个冬天比以往长一些,但这个冬天孕育了更多内心有光的人,光多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昨夜,许多人共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网追思会。隔着屏幕,无数泪眼望着同一张照片,在文字里相拥而泣。有人说:“我们可以不睡,但你一定要醒过来。”
今天,所有人都在悲愤。但下周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将忘记此刻的悲愤。
有了社交媒体后,再小的事件,再大的义愤填膺,每个人都能写上一两句话,转发一两篇文章。网络时代,冷漠是没有的事,大家都很热血。但是热血追逐热点,追着追着,追成了惯性,追成了麻木。在内心真的感受到什么之前,朋友圈不知不觉已经发好了两条。
你还记得杨文医生吗?那不过是1个多月前的事情,当时的你有多气愤,但现在的你还能立刻说出凶手的名字吗?还记得当时的那腔悲愤吗?你说,那腔悲愤在昨晚给了李文亮医生。
呐喊久了,呐喊不过是提高音量地说话。悲愤久了,悲愤如同反复使用的花圈,祭奠过她,再祭奠他。呐喊与悲愤成了新时代网民的自我修养,成了标准动作,成了戏。
毛尖说:“这个世界早就不会好了,但这依然是我们要继续等待春天的世界。”
我们相信,昨夜是真的痛彻心扉。但我们也知道,这份痛就快要过去了。我们的呐喊与悲愤很快就要投向下一个黑夜。
在悲愤还未完全消散的这一刻,我们祈求这一刻能久一些。我们想要记住此刻的悲愤,记住是什么让我们枕着泪水入睡,记住是谁让我们倔强地等待奇迹,记住2020年2月6日,记住李文亮这个名字。
很多人都说,如果你能找到让你兴奋激动的事情,那就是你为之奋斗的事业。没错。
但如果你为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受到悲愤,请一定要记住它!
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难题:我为什么活着?当某一刻,你为“不关己的人”从心底感到悲愤,那一刻,或许离答案不远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死亡不会让一个人消失,忘记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