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科考团 | 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力量-第二期回顾
四月,疫情尚未过去。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在下一次灾难来临之时,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好的姿态应对。于是,我们在这后疫情时代正开始之际,开启第二期议题科考团,趁着防疫的切肤之痛还没过去做一个承前启后的总结和策划。
这期科考团,团员们来自全国各地近20个地区,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有社区工作者,有城市规划院的从业者,也有因疫情而开始对「韧性社区」话题有所了解的人。虽然大家背景、地域各不相同,但因同样身处在疫情的大环境下而息息相关。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大家在两周的科考行程中,了解与学习到了什么吧~
文末推出特别惊喜,可收获本期视频精华课一节~
01 科考内容回顾
在第一单元的议题课堂中,团长王山从「韧性」的生态学词源释义开始,带领大家逐步理解在社会科学中「韧性(Resilience)」的基本概念:韧性以及韧性社区是什么、韧性的概念为什么非常重要、以及从哪些标准入手去衡量一个对象的韧性高低。
接下来的第二单元,科考团从防灾减灾中的韧性建设和社区中的韧性防疫两个维度,着重剖析了韧性在灾害事件中的重要性。团长详细介绍了来自荷兰、英国等国家具有韧性的防灾对策,以及中国本土典型而富有成效的社区案例,如:社区防疫互助网络「CAN计划」、麓色菜园、四叶草堂等。
当课程来到后半段,我们围绕后防疫时代的长期韧性话题,结合团员在前半期课程中所总结的韧性要素,分享了社区在灾害后的恢复、社区中的防灾、社区营造实践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最后一次课堂,我们围绕纪录片《转型城镇》(In Transition 2.0)中提到的理念和各类实践案例,对如何打造全方位的韧性社区并建设长期韧性这一议题,和团员们共同展开剖析与讨论,也让大家更深刻地明白——硬件总是存在界限,灾难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最后带我们度过难关的,将是相互扶持、⼀起应对的柔韧。
02 周末会客厅
科考团中期,我们特邀请了三位不同领域、但同样都关注着韧性社区话题的嘉宾,一起做客周末会客厅。与我们分享他们眼中的韧性话题。
疫情期间,撰稿《由武汉新冠疫情思考面向未来的韧性城市规划》及《信息救灾:赛博城市中的信息韧性》的任珏老师,同我们分享了国外一线案例在韧性城市建设在防疫领域的应用——如日本将韧性社区理解为柔化的,对不同的灾害会有柔性准备。在应对社区救助压力时,不同国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会制定自己的方案;以及“关系网络”在韧性社区中被更多地强调——由于女性对社区参与度、精神归属感更强,灾区会形成以妇女儿童为主的自助组织。
*任珏老师分享的联合国救灾委在亚洲的个案
来自武汉恩派的唐明金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作为普通居民身处疫区武汉的经历,以及作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是如何应对本次疫情的。作为一名普通社区居民,唐老师感受到社区志愿者为封闭社区所提供的支援,也亲身经历互联网作为载体使得社区服务在线化带来的便利;作为恩派的一员,在支持社区工作时,以“联合行动”的方式对社区工作者及其他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帮助——发起“致敬城市守护者系列”——以助力“抗疫”行动。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何嘉老师,在疫情期间联合多方力量,组建社区防疫互助网络「CAN计划」(Community Anti-coronavirus Network)。作为一个“探索立足社区课题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学习、共益共享”的互助网络,CAN立足疫情期,寻找社区互助着力点,也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更良性可持续的社会生态。从社区建设的角度来看“韧性”,何嘉老师提到:希望我们的大社会小社区能够重构它本身具有的互助网络,人们能够被赋权、赋能参与,让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永续。
03 社区韧性育成计划
对于社区中不同的身份与角色,疫情对其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科考团员们根据想要研究的方向,选择了社区中的老人及非冠病人、社区工作者、社区内外小商贩、儿童及双职工家庭父母和小区门禁者五类人群。
科考团工作组提供行动指南工具包,引导团员们运用设计思维进行行动设计。从洞察、访谈、调研、思考到创变,两周的时间,团员们从个人调研到小组协作,各自推出了《社区韧性育成计划》。
1. 老人及非冠病人
对于疫情期间的特殊人群——老人及非冠病人,团员们发现,他们爱就医、照料、社区服务方面受较大影响。其背后原因在于医疗系统资源有限、老龄老人难以自我照料、城市交通受限等。而要为其提升韧性,小组成员提出需要提升其独自生存、自我照顾的能力,激活、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并发掘、完备社区资源提供服务。同时小组成员为我们分享了来自“健康城市实验室”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案例。
2. 社区工作者
关注社区工作者的团员们,调研了小区物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两类人群。他们发现,小区物业面临信息收集原始化、效率低的痛点,提出街道与物业进行对接,建立数据库,与居民签订保密协议等方案,帮助物业与居委会进行同频互动;第三方社会组织则面临资金不稳定、服务模式单一、无法融入社区工作的问题,团员们提出,为其展开专家线上讲解培训、简历本地社区服务机构同伴支持社群及协助社区培育志愿者自组织等解决方案,以帮助社会组织恢复自身的活力。
3. 社区内外小商贩
关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社区内外小商贩群体,团员们对烟酒小卖部、客家肠粉店、臭豆腐小吃、花艺店、早餐店等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小商贩们普遍共存的问题是“客源量减少、房租压力大、不会寻求帮助”等,对于外地店主而言则缺少身份认同感,残疾店主面临经营不便的难关。小组成员通过“建立链接-内部提升-外部帮助”,共创解决方案,提出建立小贩联盟、组建公益互助基金及向政府、社区、房东寻求帮助等方式,提升小商贩在面对突发灾害的韧性力量。
4. 儿童及双职工家庭父母
疫情期间,儿童与双职工家庭父母面对着与往日不一样的挑战。团员们发现,云课堂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共同体,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连接在一起。在家中的“停课不停学”,使得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父母力不从心,学习与生活之间产生较大的冲突。其背后深层原因在于家庭无法承担学校也有的职能、学习聚焦点存在偏差、学生自制力的挑战以及问题的突发性和志愿活动的临时性等。团员们经过探讨,提出“模拟-换位-建立”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以提升家庭在特殊时期应对困难的韧性。
5. 社区门禁者
以业委会、门卫为主要群体,团员们观察到门禁管理常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居民与门禁工作人员发生的冲突较往日相比有所增多。团员们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由于工作量的加大、门禁管理措施缺乏弹性等。而如何在公共卫生危机下帮助居委会及物业改善居民频繁冲突的局面?团员们提出成立社区心理互助小组、完善门禁反馈体系、简历社区内快递绿色站点等解决方案。
03 科考团收获
经过两周的交流与学习,团长和团员们都有何感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团长有话说——
很高兴这次有机会与「无奇不游」开展了「韧性社区」主题的议题科考团,也非常幸运有这么多优秀又热忱的朋友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共学并行动。高兴在于,有机会在后疫情时代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大家分享「韧性」这样一个越发重要的视角和概念。幸运在于,在短暂两周的过程中,我再次感觉到,一群人一起学,并且是一边动手一边学,和我们独自看书,或者仅仅是看书的体验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感谢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讨论,也感谢大家精彩的调研和方案分享,这些让我也有了极大收获,并且让我们都有机会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也更好地建设现实。非常期待大家能将其中一些想法落地,能将自己的收获融入生活,也热切盼望今后还有机会与大家开展第二期、第三期的「韧性社区」议题科考团!我们再会!
团员们有话说——
督促自己关于该话题的持续性思考,很喜欢团长的课。
(这期科考团)最后一起产出,说出自己能做的事,是发现了新的自己。
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一些社区韧性的案例,尤其是看了纪录片《In Transition 2.0: A Story of Resilience & Hope in Extraordinary Times (2012),by Transition Network》很多想法。也给自己接下来写论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城市设计中老城区的社区韧性。
(通过这期科考团)找到了社区健康韧性这个视角,看到转型城镇的模式和案例。
“为什么关注社区?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团长王山在科考第一课中这样说到。
两周的科考团,通过共学、洞察、创变、拓展以及由浅入深的学习,带领大家重新审视所生活居住的社区,思考如何在任性的世界提升应对灾难的韧性力量。
这一期「韧性社区」科考团暂告一个段落,后疫情时代才刚刚开始。当全世界共同举起大旗应对灾难,我们对「韧性」力量的思考与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特别惊喜**
团长特别录制「韧性社区」视频版精华课程,扫描二维码或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得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