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爬藤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有韧性的孩子

Kenneth Ginsburg 视角学社 2019-07-25


【编者按】

 

本文作者 Dr. Kenneth Ginsburg,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专长于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健康, 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 的韧性专家,曾获多个奖项并出版多部专著。

 

近期通过美国儿科学会出版了《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 Giving Kids RootsandWings》和《Raising Kids to Thrive: Balancing Love With Expectations and ProtectionWith Trust》。

 

他的临诊实践、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内在韧性来打造他们的强项。他致力于将研究和临诊中所获知的东西尽可能转化为日常实践中的方法,以便让父母, 专业人士、和社区来培养孩子的韧性。

 

本文节选自作者应邀参加PCE Club年会的一次精彩讲演。针对爬藤家长,作者强调“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像爬藤,进好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一、不要用孩子考取的大学来定义成功

 

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看着眼前的孩子,心里想他有多么成功?

 

这样做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两件事:快乐或者成绩。

 

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眼下的快乐而对孩子没要求,那么这样的快乐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如果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那么,在快乐和成绩之外,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应该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长为 35 岁的样子,如果家长开始考虑35 岁成年人的成功需具体备哪些素质,子女教育会轻松很多,而家长也会更明白如何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培育有后劲,能在 35 岁、40岁、50 岁时成功的人。把目标放长远,我们对于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有了新的视角。

 

能在 35 岁、40岁、50 岁时成功和快乐的人是什么样的?那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而取决于你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一般而言,成功的成年人往往具有下述的特质:

 

·     韧性(Resilience)

 

·     能听取建设性的批评,有终生好学精神

 

·     有社交能力 (SocialIntelligence) 和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懂得如何去领导和合作

 

·     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

 

·     毅力(Grit)

 

·     努力

 

·     善良,有同情心和爱心,心系他人

 

·     有价值感和目标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短跑,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冲向终点,不筹划未来。一旦摔倒,我们就输了,在这样的竞赛里,我们经不起一丁点失败。

 

但倘若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的更长远。周围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励,才能走的更远。如果你碰壁跌倒,你爬起来继续跑,寻找一条更好的路。

 

也是因此,我们真的不能用孩子在高中毕业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并给孩子过高的期许——比如说让孩子进常青藤之类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如果我们认为每一场考试,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时刻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我们就会变成孩子生活中的老虎,孩子和家长就会天天生活在这种紧张焦虑之中。

 

二、我们应该对孩子提出怎样的期许?

 

我们应该对孩子提出什么样的期许?是成绩,表现,名校,还是奖项?

 

高要求是对的 ...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成长,往往会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这里一定要强调清楚,高要求并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全 A,也不是获奖和体育荣誉,而是拥有体谅,尊敬,诚实,善良,负责等等这些家长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优良品性。

 

高要求的定义是家长能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家长期望孩子能展现出他们的美好天性及优良品质。重点不在于他们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于期望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各方面,有很高的整体质量。

 

与这个问题相对应地,我们要提到完美主义。

 

然而,完美主义不好 ...

 

因为完美主义者会:

 

自卑

 

怕拿 B,怕不完美

 

怕家长失望

 

缺乏创造力

 

怕批评与建议

 

完美主义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种孩子怕“B+”的成绩,怕失败,怕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这种孩子往往趋向于躲避不确定,从而不会去考虑创新。

 

长此以往,孩子会怕尝试新鲜事物,怕创新,怕一切未知。而真正有成就的人会觉得,能有机会从事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两相对比,这会是绝大的不幸。

 

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长怕孩子现在失败,那么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失败得更惨,因为孩子小时候没学会怎样正确面对失败。

 

那么,家长应该有怎样的期许?

 

我们列一个目标的列表:

 

家长的短期目标:培养孩子好学精神。

 

家长的中期目标:是找到与孩子兴趣契合的方向,促进对学习的热爱。不是什么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热爱的方向、为之而努力的激情。

 

家长的长远目标:培养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会离你更近。如果你对孩子说,我要你变得独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独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赢得。如果你这样说,孩子的自我形象会很大,感到自己掌控着自己的行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孩子会以独立的自我来与家长相处一辈子。

 

有时候孩子表现的无情,装作不爱家长,是因为爱我们而生的伤害。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熬过困难的时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会远离你。给孩子独立,孩子会展翅、到处飞翔、降落回父母的窝,孩子会在一生中多次回来。爱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们做出的成就,这是给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作为家长也有极限,孩子有时会把家长气疯。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提醒自己、让自己做到的是爱孩子这个人,给自己时间好好回想一下他们到底是谁,他们的美好天性和品质是什么,那些孩子曾经让你感动的事、那些美好亲昵的时光..…

 

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为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长过程变成了名校申请履历表的制作过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孩子在三十五岁会成为的人,你的孙辈会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保障,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创造力,那我相信我们是在谈论好的话题,切中核心的话题。

 

亚洲大学生的自杀率正在飞速增长,其中亚裔女孩在大学的自杀率居高。完美主义在亚裔程度似乎很高,而它会让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的孩子会遭受如此的痛苦。我非常兴奋和荣幸能被邀请来做这个演讲,因为你们会去把我的教育思想传播开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样就可以挽救生命。

 

三、了解你的孩子

 

如何了解孩子是谁,那就得改变你是如何看待与孩子相处的高产出时间。如果家长误以为与孩子的高产出时间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绩与奖项,那么家长永远也不会了解孩子到底是谁。

 

家长与孩子的高产出时间是晚餐、是与孩子拥抱和亲密、是与孩子平时的谈论和聊天,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这才是最有效的亲子时间,这样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会让他们兴奋一阵子,但是很快他们就会丧失激情动力。家长需要让孩子发现自我,明确思想,鼓励他们为这个社会和世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照顾好自己。当你照顾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则地示范一个坚韧的人、一个幸福、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有生活意义的强大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如果我们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就会使四五十岁的成年人生活显得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最后: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养育孩子的目标是让孩子成长为快乐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意味着学业成绩尽管重要,它也只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孩子需要具有情商和社交能力,才可能在家庭和工作中蓬勃发展。他们需要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潜能,以及内在的韧性。

 

孩子被推得太厉害,就无法发现自己的天赋,并趋于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无法接纳自己,享受不到高成就带来的快乐,事实上这窒息了他们自己的创造性。


相关阅读:

藤校没有毁人,是狂推子女爬藤的父母在毁人

爬藤八卦图—华裔学生敲开顶尖大学之门的主要途径分析

爬得进的藤校,爬不过的价值观



作者:Kenneth Ginsburg,原载:留美学子,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