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职场建议:听者,思者和师友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19-06-04


作者:刘以栋


我学英文,有点像邯郸学步。多年下来,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忘掉了。因为在两种语言环境中挣扎,所以有时会对中英文间的翻译产生兴趣。


中英文之间的翻译,是一门高深学问,而对我这样的人,仅看到其中的趣味。


以前学英文时,有人把“不三不四,给你点颜色看看”翻译成“Not three, not four, give you some color to look look”。知道语言不能完成直译。


有个故事说,一个领导跟一老外见面,老外说你很潇洒,领导谦虚的说,哪里,哪里!翻译告诉老外,Where?Where?老外一听,急了:Everywhere?!


当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奔驰,耐克等都是很好的翻译。有人说,中国以前对西方很崇拜,所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名都是很好的名字。


以前在温哥华时,看到中国城有条街道叫“片打东街”,感觉有点像黑社会的行动计划。


虽然中英文间许多词汇有一一对应关系,但我认为听者、思者和师友在中英文中有一定差异,而这几个词在职场中却非常有用


英文中,Listener 是一个常用词,但在中文里这个词却没有直接对应。我们有听众,但“听者”却显得生硬。网上把Listener 翻译成“倾听者”,但我认为并不贴切。


倾听者着重在听,而且包含了“Good Listener”的意思。我认为Listener应该翻译成“听者”。


我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好的听者很重要。我们做决定以前,应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古人讲,兼听则明,也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好的听者。



如果大家看武侠书的话,周伯通曾经教育郭靖要启发讲话的人,这样讲的人才会有兴致继续讲下去。我年轻时不知道,现在才明白做个好的听者很重要。年轻时爱讲,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美国人在职场的建议是:Clear Specification; Listen and Follow up.


跟听者相对应的是“思者”。英文Thinker在网上被翻译成“思想家”。我认为这种翻译也不是很贴切。Thinker应该是指爱琢磨的人,所以我在这里把它翻译成“思者”。



以前在学校读书时,课本知识一般是比较直接的逻辑过程。在生活中,许多事则需要想一想才可以明白。许多按部就班的人,虽然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他们可能并不明白他们所做工作在公司的总体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公司其它部门的配套工作的重要性。这样的人,很可能变成熟练工,但难以产生新的想法来改进当前的工作。


做一件事,刚开始时要努力把事情做好。做好以后,要想着怎么改进,这样对自己和公司都有好处。只有思者,才可以变成专家。一个好的领导者,要时刻考虑销售,服务和改进。


做个好的听者和思者以后,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人给我们指导,所以要找“师友”。师友在英文里叫“Mentor”,是一个非常普遍使用的词,但在中文里似乎没有这个词。网上把“Mentor”翻译成导师,但我认为并不准确。




师友是亦师亦友的意思。师友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上级,他们一般比较经历丰富,并且愿意花时间培养年轻人。同时,他们也是朋友,跟年轻人平等交流,虚心接受反馈,没有导师的那种威严。


成功人士后面,必有师友。我们讲,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友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可以给我们分享处理问题的看法和有分寸地接受挑战。


中英文虽然差别很大,但是“观点”在两种语言中却是完全对应的。观点和“Viewpoint”都明确表明,每个人的观点,都取决于他自己所处的位置,即“观”的那个“点”。我们有时认识上有偏差,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处在相同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为人处事中的换位思维,应该跟观点不同相对应。


中英文的差异,有时也包含了文化的差异。听者、思者和师友,我们中文里没有,跟语言有关,也跟文化有关。现在中英文互用比较多,所以把听者、思者和师友介绍给大家。当然,这仅是我的观点(Viewpoint)。


相关阅读:

为什么华人在美国职场输给印度人?

你的职场上限究竟在哪里?

千辛万苦上名校,华裔为什么还是无法突破职场玻璃天花板?



本文作者:刘以栋,系美国资深金融分析师,笔耕不辍的他,业余爱好阅读,写作;他撰写的金融类点评,教育类资讯和感悟,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刊发,让多人收益。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