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理疫苗造假固然可恶、心理”疫苗“缺失更令人抱憾终身!

叶笑凡 视角学社 2020-08-18

背景


截止2018年,


中国抑郁症人口9000万,十年增长率300%


中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正受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困扰。

 

抑郁症10年内复发率高达80%,很多患者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反复的心理折磨。

 

而大家最近谈之色变的狂犬病2015年的死亡人数744人

 

百日咳2015年死亡人数2人

 

新生儿破伤风2015年死亡人数17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每年自杀人数20—30万

 

诚然我们对我们孩子的身体健康十分关注,但是我们对孩子危害更大的心理健康却忽略了太久太久了,心理疾病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甚至是死亡。


 

一、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心理领域其实同样适用

 

“预防胜于治疗”,这在生理疾病领域里已经变成了普世观念,疫苗注射系统管理,健身房和各种体育运动风靡全国。但是在心理领域,参与治疗人数尚不足10%,预防的概念在国人心目中更是几乎没有。

 

 美国心理学家David ScottYeager教授实验证明,一些非常简单容易的心理干预就能让高中学生比普通学生的抑郁症病发率低39%。

 

二、给孩子三支积极心理学的疫苗

 

这几天,关于中国狂犬病疫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但是我想告诉各位家长的是,不但是孩子的生理需要疫苗,其实孩子的心理上也需要“疫苗”,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告诉大家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心理防卫机制,为我们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上一针“疫苗”。

 

1、 训练乐观的解释风格

 

乐观和悲观的性格,是天生的,我们难以选择。但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角度,即心理学中所谓的“解释风格”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改变的。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解释风格,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来发现,悲观的解释风格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把暂时的坏事 解释为永久性的

 

②把单一的坏事解释为普遍性的

 

比如我曾经的一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曾经给妈妈打过这样的一个电话:

 

“妈妈,今天我物理考试考砸了。我不如这里的美国学生聪明,我觉得我可能适应不了美国的学习。

 

把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好,解读为不聪明,这就是把“暂时的”解读为“永久的”;把一门功课的不好,解读为学习都会不好,这就是把“单一的”解读为“普遍的”。所以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悲观的解释风格。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解释风格的时候 ,家长不要仅仅关心孩子的情绪而去用空洞的语言去安慰孩子,更重要的是需要去改变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而改变解释风格的唯一办法,是用客观的事实,而不是空洞的鼓励。

 

比如提醒孩子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物理确实不好,但是你的数学却是全班前五啊。所以,你只是物理没考好,但是你并不是不聪明。”

 

再比如提醒孩子“你的物理这次虽然只有七十分,但是你上次才六十多,说明你的努力还是能带来进步的。”

 

把永久的还原成暂时的,把普遍的还原成单一的,让孩子客观的看待问题,这就是转变解释风格的方法。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训练,养成乐观解释风格的习惯,那么,无论上天给我们的性格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们都能在挫折面前学会坦然。


 

2、寻找孩子的优势,并且用实际行动培养优势

 

人对自信的建立来自于事实。所以,脱离事实的鼓励,类似于“你很聪明”,“你能赶得上的”这些话并不能帮助建立孩子的自信。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最好的办法,是带领他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因为高中成绩不好,而深受困扰。因为成绩不好,他被父母责怪,被老师嫌弃。“除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羽毛球,基本上他就没什么优点。”在以成绩为王道的高中,这是他最常得到的评价。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在羽毛球上的喜爱和擅长,让他即使在成绩倒数的日子里还能有一丝的安慰“至少我有一个比别人厉害的地方!”这样的信念虽然没有让他高中的成绩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却让他一直保有着一份对自己的认可和信心。


 

当他的环境从只看成绩的高中转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学,他夺得了大学生省赛冠军,他成为了学校羽毛球协会的主席......慢慢的,他发现了自己的身上发现了一些变化,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就连自己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他取得大学生省赛冠军的夜晚,他拨通爸爸的电话。电话中,他兴奋地大喊,他爸爸同样表现得很激动,这是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成为了父亲的骄傲。“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人生环境难免变幻莫测,人的境遇难免起起伏伏,山外总有山,人上总有人。最伤人的其实不是糟糕的境遇或是外部的环境,最让人抑郁的是自己都不接纳自己。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优势,让他自己悦纳自己,那么即使环境恶劣,或者遭遇挫折,但是他都不会丧失自己对自己的信心,这股信心会逐渐演化成一种力量,支持他重新再站起来。

 

3、无条件的爱

 

父母都愿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也是人类关系中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之一。然而很多父母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爱的表达当成了筹码,给孩子造成一种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错觉。这种错觉固化成孩子的潜意识,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不安全的性格,而不安全的性格是抑郁的前兆。

 

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当时在座的家长讲了一句玩笑话,说我们现在孩子的童年里总有一个“无法超越的隔壁家老王的儿子。”爸爸妈妈的本意其实是为了鼓励或者刺激孩子,但是到了孩子那儿的解读常常就会成为“妈妈只爱成绩好的孩子”

 

“我小时候真的觉得,我要是考不好,爸爸妈妈就会放弃我!”这句话是我听到的一句真真切切的原话。


 

成绩,成为了一个表达爱的标准。孩子考得好,给予鼓励;孩子考砸了,对他斥责。这种关系模式容易造成孩子感到父母是因为成绩才关注自己,让他产生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错觉。

 

父母可以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所希望表达的爱区分开来,孩子的成绩是期望,是要求,但是这一切和父母爱不爱你无关。这个观点必须清晰重复的多次表达给尚未成年的孩子听。

 

如果一个人在潜意识里坚信,无论自己成功还是失败,无论自己得意或是落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地方为他亮着灯,开着门,那么即使遇到黑夜,又有谁会真正的迷失呢?


结语

 

疫苗的作用,不是断绝病毒的入侵,而是即使病毒入侵,也不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以上心理疫苗的作用也是如此,心理疫苗的作用,不是防止孩子陷入负面情绪,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是孩子即使遭受挫折与黑暗,即使人陷入悲观的情绪中,也能拥有支撑其重新振作、站起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能建立起一道防护墙,愿中国孩子的心理充满阳光与希望。

 

仅以此篇祝福天下所有孩子



作者:叶笑凡 ,寻教育创始人,世界大学辩论赛评委、资深心理咨询师。原载:公众号笑凡说。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有意联系叶笑凡老师进一步咨询心理问题的读者,请关注本号后回复:叶老师 获取联系方式。



有兴趣的读者敬请关注本号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