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陈旭 视角学社 2019-07-25

小孩大了,父母的谆谆教导渐渐地就变成了唠叨。前几天,当我女儿说她的论文被《自然》期刊接受时,想必她完成博士学位已不是问题。高兴之余,有些心得想与大家分享。


庆祝毕业的大学生(照片来自网络)


故事还是从我女儿大学毕业时说起。她的本科上的是哈佛大学,大学毕业要继续上医学院深造是她很早就规画的目标。在考虑只读医学博士学位(MD)还是医学与研究博士双学位(MD/PHD)有些拿不定主意。在美国,读普通医学院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后通过统考进入医学院,学二年基础理论,再加二年临床实践,最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实习医生阶段。而读研究博士是进入学术研究的训练,需要约三到五年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医学与研究博士毕业就意味着本科毕业后,还得再花七、八年时间在大学里学习研究,光是学生的岁月就够漫长。

 

在美国,医生薪酬通常高于博士,所以读医学院兼修研究博士学位单就经济上算计没有太多的附加值。好处是美国政府为了培养既能行医、又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由国家出钱全免这些学生昂贵的医学院费用,还给生活补贴。这些人毕业后的就业路子宽一点,可以当医生,也可以在大学当教师或做研究。

 

许多华人家长相信,让小孩当医生、律师或会计师,选修职业学位,不仅收入高,在社会上也较为体面;或者学金融,到华尔街大把挣钞票,生活可以过得富裕奢华;不然就学工程,当工程师靠技术吃饭比较踏实。我女儿一位华裔同学的父亲就是这样认为,他一直要说服儿子做医生就好,别去搞什幺学术研究。他父亲在国内是医生,到北美不能行医,只能在大学做研究。可是,并非做研究都会出成果,所以他父亲总是说自己是在“养白鼠”,“整天与老鼠为伴”。

  

我也曾唠叨,做研究与读书考试还有些不同,要有兴趣与恒心,否则便是枯燥乏味。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靠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读,也有金榜题名的机会。可想要出研究成果虽说勤奋必不可少,但努力了并不保证一定会出好成果。多花几年在不赚钱、不能把握时间的学位上,是否值得,我也心存疑惑。

  

女儿大学毕业时,参加医学院入学统考的成绩虽说可以,但并不是高分,她说她想延后一年申请医学院。我以为她可以再考一次,多考几分增加被名校录取的竞争力。但我女儿的想法和我相去甚远,她说再去复习考试浪费时间,她选择去哈佛一位教授的实验室临时工作一年,体验一下自己是否对做研究有兴趣,再决定读什幺学位。另外,她也想把大学的毕业论文进一步完善,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有些事,或许是观念,或许是代沟,两代人达成共识和理解并不容易。我想,不去争朝夕去完成学业,而是去实验室打杂游荡一年,这不又耽误一年功夫吗?当然,我只是偶尔会唠叨几句,并没有决策的权力。等到第二年,女儿决定要申请医学与研究双学位时,这时论文还在编辑部里,不知什幺时候能发表出来,这一年似乎只是绕个大弯,原地踏步。等到一封封顶级医学院拒绝信纷至沓来,她才有点紧张。

 

她工作实验室的哈佛教授也为女儿写过推荐信,这位教授原先工作过的康乃尔大学有个同事,在负责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招生,他们关系不错。教授说他可以“走后门”打听一下,马上就拨电话给康乃尔大学的同事。对方说他不在办公室,要看过档案才知道,叫我女儿自己第二天打电话给他。第二天,康乃尔的教授告诉我女儿,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可以,但见不到“突出的闪光点”,几封教授推荐信显得不够有力。像他现在哈佛工作的这位同事写推荐信时,说她才到实验室两个月,推荐人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推荐信评价再高,也没什幺真正的价值。康乃尔医学院拒绝是终审,没有翻案的可能。

 

静下心来想想也很正常,哈佛是各路精英聚集的地方,大多数高中时的高考状元、竞赛冠军、获奖天才,到哈佛都回归平凡。我女儿在哈佛表现平平,给教授留下的印象不深也很正常。心灰意冷之下,幸好还有保底的州立大学医学院录取。等到医学院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一次学生科研成果展,正逢此时我女儿论文发表,获得了学校一等奖。

 

女儿上医学院还蛮顺利,做博士获得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16万元课题经费,两年多基本完成博士课题,学校对她的成果比较满意,给了他年度博士学者奖(ph.D. ScholarAward)以兹鼓励。原想做完博士论文寄给普通专业期刊发表便能完成博士学位,可他的教授希望她投到《自然》杂志。美国的《科学》(Science)、英国的《自然》(Nature)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两大学术期刊,在上面发表文章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抱着被退稿的心态去碰碰运气,但收到的回复是需要补充很多的数据。女儿又日夜守候在实验室半年多,补足了数据,进入专家教授同行评审。

 

三个多月又过去,《自然》编辑部毫无音讯。没有结果,文章又不能一稿多投,课题无法了结,而且遥遥无期。多做了一年,反而毕业不了。她的教授和学校也出面询问,依然没有明确答复。又过一个多月,终于有了结果,《自然》期刊接受了女儿的论文。今年学校毕业典礼仪式都已举行完毕,但那只是仪式无关紧要,明年学校毕业典礼补戴一顶博士帽,她近期就能完成博士学位应该已不成问题。

 

我的感想是:在教育子女,与孩子互动时,你可以唠叨,但要把选择决定权留给孩子自己。父母总想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可要知道,有时多走点弯路,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这才是更好的成长。人生无法规画未来的成就大小,能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就算是幸运的了。


作者:陈旭,原文发表在美国《世界日报》周刊。本文版权归属作者或/和原发布媒体。



希望了解孩子是否适合低龄留学美国,为今后升学做好扎实准备:

今年暑假到美国体验原汁原味的寄宿高中生活

聆听来自顶尖私立高中最权威的声音


登录米高网查看全网最全美国名校录取大数据,点击:

http://universityadmin.megoal.org/offer/home

或者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