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爱带着孩子穿越黑障区:对青少年学生自杀现象的深度反思

文同 视角学社 2020-08-17
来自专辑
教育观察

宇宙飞船在回收过程中,进入大气层后会进入一个黑障区,这个期间是飞船最危险的时候,一个细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飞船瞬间化为灰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天使降落人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他们要穿过一片黑障区。社会、家庭的责任是用爱,带孩子穿过黑障区,让孩子成功降落。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信息的传播已经非常迅速。当每一次涉及中学生自杀的消息像病毒一样在家长去和朋友圈扩散蔓延的时候,每一个家长都会揪心心痛不已,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偌大的国家不停的上演,各种细节不忍直视,然而我们却需要一个深度思考。

 

一、孩子成长的黑障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目前,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已经是这个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相关部门案例统计显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其中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比照年龄和年级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看来,青春期是个心理和生理巨变的“惊涛骇浪期”,这时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闭,尤其当这种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时易引发极端行为,“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比如同伴的欺凌,老师的几句尖刻的话等都有可能引发危机,但最致命的冲突还是亲子关系,如果说父母不能理解他,甚至误解、打击他,这或许会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学生自杀问题上,片面强调学校和家庭责任是不客观的,混淆了导致自杀因素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笔者认为,由特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社会综合压力,通过学校和家庭传导,反应在个体的学生身上的不适应症,才是导致自杀的综合原因。

 

据此,我把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界定为学生成长的黑障区。这个黑障区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危险系数最高的阶段。而要顺利引导学生走过这个黑障区,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方面面的一起努力。

 

二、黑障区成因分析:社会压力逐级传导

可以确定当前社会教育黑障区的存在是整个社会现状作用到教育制度和家庭现状的结果,最终体现在不同孩子的个性心理及其它因素的异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社会大背景产生的压力,传导到家庭,家庭在社会压力逼迫下,产生各种焦虑和不适应症,直接将这种不良反应传导给青少年学生,同时,社会大背景的压力会同步影响学校教育,在强大的问责体系下,学校教育内容界定模糊,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安全责任模糊。这些作用力共同构成一股力量,导致部分心理脆弱的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


1、浮躁的社会心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利益分化越发深刻和剧烈,没有哪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的时代这样喧嚣和浮躁。前不久网上热传的文章,清华大学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还要读清华大学干嘛,还有的文章更是用醒世恒言体写了新阶级通论,文章直指中产阶级危机论。其中最爆眼球的词语就是:学区房、社会分层、留学。可以说,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悉数裹挟进来,不惜代价追逐潮流,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举全家之力给孩子创造读书条件,目的是一张晋升阶层门票。这些看似合理却逻辑混乱的雄文瞬间传遍微信圈,甚嚣尘上,把本来已经非常浮躁的社会意识掀起了一波大大的波澜。精英阶层恐惧,他们自认为是“一流的家长”,却只能拥有二流、三流的子女;中产阶级恐惧,恐惧自己一步踏空,坠入底层;底层则是更加复杂,有不惜代价上车,希望三流的父母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孩子,以挤上中产阶级的末班车,有的则放任自流,彻底放弃家庭培养孩子的责任,更有甚者,家庭也放弃了。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一幅末世的潮汐大观,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在争先恐后的往前冲,唯恐抓不到什么就被别人赶超了,这种心理驱使下,每个人智商会被拉低,依靠本能做出决策,心智很难成熟,各种负面的情形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2、巨大的的家庭压力

在群体性社会心理驱使下,浮躁的社会价值观对传统家庭的冲击是致命的。表现为三点:一是家庭成员心智拉低,焦虑情绪明显。武志红提出的巨婴现象不同程度的在很多家庭中存在。按照武志红的观点,中国人当中,90%以上(无论男女)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二是财产净值快速上升,选择多元化,部分有能力的家庭开始放弃传统教育,选择费用更加昂贵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或者直接送孩子出国留学。三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直接逼迫父母将家庭的未来寄托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不服输的家庭心理充斥社会舆论,每一个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抱负,对子女教育期望值急速拉升,投入也不惜代价,具体表现为:不能让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起跑线竞争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3、学校教育的责任模糊

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围绕中考,高考是学校地位和口碑的不二目标。虽然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理论也曾流行一时,但是终究给高考让路,成为一道毫无意义的装饰品。对于青少年学生校园自杀,每一个校长都讳莫如深,一是怕承担责任,二是怕形成蝴蝶效应。一个重点中学校长和我说:老师会和我反应某某学生有自杀倾向,我就告诉来和我汇报的老师,你给我盯好了,不要给孩子做出出格举动的机会。整个社会都不愿,不能承担的巨大责任,学校如何承担?

 

4、独生子女孩子独特的心理背景

这一代人,最大的痛点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关注点是三代倒金字塔,四个老人,父母二人,一个小孩子,爱的压力排山倒海过度溢出。一方面过度的宠爱造成小孩子自我中心,孤独症,抑郁症有一定人群,一方面爱的唯一导致对小孩的预期普遍乐观,抗挫力比较低,不能接受失败。青少年心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且,很多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喧嚣的社会,压力暴涨的家庭,学校功能的片面化,特殊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共同形成一种压力,推动整个社会出现了以孩子教育为中心的潮汐现象,和当前房地产热、创业热潮一起构成时代大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退却。我们仿佛看见无数家庭和孩子在潮水中奋勇搏击,有仿佛看到很多孩子在潮水中苦苦挣扎。忽然想起鲁迅先生一句话:救救孩子!

 

三、反思和出路:请用爱带着孩子突破黑障区

1、反思一: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热潮?

当前的社会背景,由于十年泡沫经济的膨胀,中国社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泡沫富裕阶层,随之配套的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阶层概念。这种甚嚣尘上的中产阶级理论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会是虚幻的存在,和股市、房地产市场一样,表现为疯狂的一致的社会群体性行为。留学也是一个群体性行为,是逃避黑障区的一种选择。但是这毕竟是极少部分家庭的选择,更多的家庭,还是要面对黑障区。所以,当很多人在否定机构培训,课外辅导,教师家教等行为时,我觉得这恰恰是合理的,其合理性就是家长抱团抗拒焦虑。人加入群体性行为最大的好处是躲避被孤立的风险,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除了极少数家庭教育能力十分强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周末是奔波在各种补习班路上的。上海地铁曾经发现一个9岁男孩自己坐地铁四处补习,在地铁上海苦背外语,写作业。

 

2、反思二:我们都是合格的家长吗?

我们都是合格的家长吗?我们如何界定家庭的功能定位。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智成熟的最重要的精神来源。父母双亲心智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下一代心智发展的引导能力偏低。表现为对感情的忠诚度、信赖度,对家庭计划的目标差异,对儿童人格引导的偏差,自控力和控制欲望强大。父母心智缺位导致孩子教育上的心智培养缺失,这个困境是青少年自杀危机的一个家庭因素。很多学生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已经从父母不健康的婚姻中感到了莫名的压力和挫折感,而父母却纠缠于各种矛盾对孩子的心理感受浑然不知。有关强势妈妈,爸爸缺失,中国家庭单亲式育儿文章充斥网络,不无道理。

 

3、反思三: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做到了吗?

们教育者,学校,教育功能如何定位?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内很多大城市学校有试点,效果褒贬不一,但是在美国校园,心理医生参与学生心理疏导已经比较普及。中国人观念上比较保守,一般有问题,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敢面对,只能自己克服,对于没有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想通过自己解决心理危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现了老师看到了问题小孩,却不能给与及时的心理救助,只能是严防死守防止小孩子在学校自杀或其它过激行为。所以,我们看到,开学前中小学生校外自杀是一个特点。

 

认清出路:请用爱带着孩子突破黑障区,给青少年爱,推行爱的教育,是这个时代急需需要推进的课题,刻不容缓。面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黑障区,我们不必要无所适从,而是要大胆探索前行。国家之爱,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的最宽厚,博大的爱。当无数中小学生牺牲了运动,睡眠,周末,假期,奔波在通向高考的独木桥,要接受各种复杂的游戏规则的洗礼,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有位伟人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是看这个国家对待妇女儿童的态度。家庭之爱,是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情感丰富的学生的力量之源。和谐的家庭关系,心智健全的父母双亲,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而实事求是的家庭教育计划,也是给孩子最负责的礼物。提倡更加符合人性的,务实的爱的教育,倡导青少年尊重生命,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整个社会不再像鸵鸟一样,面对一起起悲剧,不再恐慌,回避,不再低调处理,而是让全社会去直视,去探讨,去反思,从各个层面去检讨我们做错了什么,该做什么。我们的国家社会应该怎样推动更加宽松,透明,公平的教育制度改革,让孩子站立起来,真正成为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家庭应该如何推动心智成熟的家庭价值观建设,做到以合格的家长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我们学校如何在一大批懂教育的教育家带领下,百花齐放,各有特长,为社会培养健全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孩子,如何用真正符合人性的价值观去熏陶滋养心灵,做到有信仰,会爱,尊重生命的个体。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思索,去努力。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阳光,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我们还需要靠潮汐般的留学,疯狂的课外辅导班、培训班和大肆炒作的的状元热去证明我们在教育孩子吗?


作者文同,系视角特约作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作者专题:

遥望大洋对岸的寄宿家庭:文化差异与人格塑造

跨越大洋放风筝:家庭要成为留学孩子的坚强后盾

做最好的自己:如何理解留学生融入美国

送孩子出国留学前需要考虑清楚意义、风险和引导

跨越大洋的焦虑: 努力铸造一个心理强大的留学生家庭



如何穿越留学黑障区?

线下讲座预告:来自顶尖私立高中最权威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