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再纠结哪个专业更有“钱”途?

Aronowitz 视角学社 2019-06-03

导读:当今的大学繁冗的课程让学生们迷失了方向,很多大学的专业设计不是为了教育出学科精英,而是为维持学科方向研究网罗源源不断的劳力。经过所谓大学专业课程的洗礼,少年们最初的理想已面目全非——让我们去除专业界线吧,为理想而求学吧。



好像已经成了一种规律,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份新的研究(最新的一篇出自乔治城的研究员)宣称文科生是找不到工作的,只有获得工程学学位才能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之后,《纽约时报》会把结论刊登出来,并配以夺人眼球的标题,诸如“想找工作?去读大学吧,但是不要念建筑系”这些泛泛而谈的结论,还有在英国以及中国普遍存在的远离冷门专业的做法,让我觉得忍无可忍。这样做不仅直接嘲讽了学习以学习为本观念,让孩子过早背上选择职业方向的压力,还使得文化中对于什么样的职业能赚钱的偏见更加根深蒂固。


乔治城的研究人员让我们知道了,英语专业毕业后的工资很低。但是除了了解到教师、记者这些职业收入不高这样一个事实之外,可不可以重新分析下这些职业收入之所以这样低的原因呢?可不可以鼓励毕业生在结合自身专业选择工作时思维更发散一些呢?大学生当然知道选择了学习如哲学或德语这样的专业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尤其是在学费和助学贷款利率都在上涨的情况下。但是除了这些数字,还有几个重要的忠告应该听一下。


郁郁寡欢,像机器人般生活,这样的未来会很凄惨。书上常说,单有高收入并不能让你快乐。如果一份工作与你的才智不相称,那么这句话会百分之两百的正确。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大学,抛弃人文和艺术,便是相信了电影里那些糟糕的父母,他们在孩子成为另一个劳伦希尔(说唱歌手,13岁组乐队,两年后出版专辑,21岁或葛莱美两项大奖)之前,整日叫嚣着“唱歌不能当饭吃”。替年轻人做主让他们走上将来不会喜欢的职业之路是书里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这样的年轻人到了中年常常会转行——或是经历职业危机。


专业涵盖越广,学生的发展则越全面。文科、人文学科或者社会学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也许不是那么清楚明确,那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太多道路可以选择。有非常多的社会学或政治学的学生后来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或者企业家。我的专业是美国研究,这意味着我可以师从很多顶级教授,只要他们讲授的课程跟我的专业有交叉。比学到事实、记住历史有用的多的是,我学会了批判性的写作与思考,这项宝贵的技能正是雇主们十分看重的。


某些学科确实专业性更强,我没有想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数学和科学的学习过程更针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所以可以比较容易的预计毕业后的收入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一些技术性工作很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在几年内便更新换代。未来的很多职业现在甚至还没有出现。过于狭窄的、小众的专业如19世纪俄罗斯文学确实会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遇到问题。但是抽象的专业常常教会学生如何吸收信息,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就读的学校远比专业重要。我很清楚,如果不是有卫斯理安大学的美国研究专业学位而是普通社区学院的学位,我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发展。跟随名校而来的是人脉和声望。这也是一种不平等,但是如果呈现的数据不够真实,这种老生常谈不听也罢。计算未来收入能力的一个更好的方法是看每个学校的相对入职薪水,而不单是给出的各个专业的起薪。


如果我们有意避开某些专业,这些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从业者——的价值将会一直被低估。告诉孩子作家和社工赚不到钱,会让有害的陈旧观念一直存在,人们会一直相信与科学、数学相关的工作就应该有更丰厚的收入。必须承认的是这里还有性别之差——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就业仍旧以男性为主。通过缩减某些学科或是鼓励更多的女性从事某些学科,我们得以维持着现状,然而更糟的是,这样也打消了年轻一代全情投入,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念头。


最后,让我们面对现实:很多二十几岁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跟本不需要任何文凭。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47%在食品零售行业工作。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行业里,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问题并不是诗学专业的工资少,而是这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数量总的来说太少。迟早我们得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是每个读过大学的人都是凭学历找到的工作。这多少令人沮丧。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如果我们开始重视服务行业——包括体力劳动以及其他不需要文凭的工作,如果这些行业也能有过得去的工资,并得到社会文化的尊重,也许高等教育便不再只是就业之前的准备,而是,我想,纯粹的学习。



作者Nona Willis Aronowitz,原文于2014-1-26发表在good.is网站,原文标题“Hustlin':Why We Need to Stop Obsessing Over What College Majors Make Us Rich”。中文翻译星空之谜,译文首发在译言网站。本文版权归属原作者/原译者/原发布媒体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