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报告 | 超四成美高小留学生经历过“心理折磨”

美国高中指北 视角学社 2019-06-04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国外接受教育,留学低龄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截至2013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赴美高中留学人数第一的国家。即便如此,美高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未能引起学生与家长的足够重视。


一项研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做访谈以及发布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文化适应、学业顾虑和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对美高中国留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 在文化适应中,小留学生对东道国的文化融入程度确实和其心理幸福感有正向关系,但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一定能帮助小留学生解决来美后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融入美国文化和社交圈;


  • 中美教育的差异和美国高中带来的压力不是小留学生主要的学业顾虑,他们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才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


  • 小留学生所顾虑到的中美文化差异是他们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最主要原因,但多数小留学生否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直接影响。



调查样本


受访人共70人,包括23名男生(33%)47名女生(67%),大部分为在美国就读走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年龄段在14岁至18岁之间分布平均。来到美国时间从1年至5年不等,其中来美国时间1-2年人数最多占总人数79


心理状况


近五成填写问卷的的小留学生来美国之后产生了以前不曾有过的心理问题,



超过四成的问卷填写人“有过或正在经历心理折磨”。


经常感到有压力和焦虑的人数百分比高达55.72%,感知到自己经常抑郁的人数百分比也达到了触目惊心的48.57%。



焦虑和抑郁的人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很高的重合度。在心理学中,焦虑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对未来的不可控可能导致焦虑,而对未来丧失信心可能是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对小留学生而言,中美社会施加的压力、自身的成绩和未来的大学去向都可能是现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这容易使他们感到焦虑;有时候,这种无力感或者其他个人因素会使小留学生走向抑郁。


小留学生群体中的这种高焦虑和抑郁现象很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缺乏正确的引导而产生的:原生父母和其在中国建立的交际圈都无法及时有效地给小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而文化的隔阂成了他们向美国社会宣泄情绪的阻碍(见下文)。鉴于很少有现存的研究调查过存在心理问题的小留学生比例,对小留学生是否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也没有过深入地探索,我们强烈认为留学圈和教育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文化适应


文化的不适应是小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小留学生大都感受到他们得到过社会支持,数据显示,这些支持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融入美国文化和社交圈。


在填写问卷的70个小留学生中,无一人反对他们出国后得到过来自学校、住家或者朋友的支持,这表明美国高中和住家确实给予了小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


然而,出国前,接近半数接受调查者认为他们可以很快融入美国文化,并且开始社交,但出国后,这个数字降低了一半,说明接近五成的小留学生来美之后感受到了社交方面的心理落差,有心理挫败感。



虽然第二组数据看上去和第一组数据冲突,但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时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小留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完全是他们需要的,或者是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文化适应问题的。Jou和Fukada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们分析称,虽然东道国的学生、教授或是心理咨询师主动提供帮助时,中国学生会给予这些行为非常高的评价,但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主动提供的帮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 (Jou & Fukada, 1995)。所以,如何给予美高留学生真正有效的帮助是一个需要未来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有趣的是,我们的结果反驳了Bertram、David和其他若干学者的一份关于在美国大学里国际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中的理论:他们的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来美之后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会比他们预期的要少( (Bertram, David M., et al, 2014),但实际上,美国高中对国际生的支持比这些留学生出国之前想象的要多,说明美国高中和美国大学对留学生的态度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仅如此,在调查中,60.00%接受调查的留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中国朋友,由此推测,他们无法快速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母国文化和支持在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归属感的同时,也使他们更难跳出这个舒适圈。


学业顾虑


虽然小留学生不认同学校施加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是他们普遍认可自身施加的压力是自己产生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调查中,34%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本土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焦虑,而反对此观点的人数甚至比同意的还要多5%,剩下的学生持中立态度。



这说明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虽然存在,但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困扰小留学生的因素,适应程度因人而异。


不仅如此,还有近五成的学生,相比起中国,更认可美国的课堂制度和美国老师的教学模式,而认可中国教育中以老师授课为主而鲜少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人只有不到两成。


这表明了小留学生对美国教育的欣赏使他们可以更快速地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从而保证了他们的学业适应程度。当然,这也值得我们深思:中国教育需要怎样的改善,才能留住学生和发掘人才?


虽然填写问卷的小留学生不普遍认为美国和中国教育的差异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问题,但他们也承认,自己施加的压力是造成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六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在这六成的学生里,因为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目标而产生心理情绪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


这种为自身或他人设置脱离现实的高标准行为被称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在Hamamura和Laird关于东亚留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他们指出这种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程度和留学生的抑郁倾向成正比。Hamamura和Laird还认为,东亚留学生偏向给自己设置很高的学术要求,却不去分析自己是否具有学业能力和语言能力 (Hamamura & Laird, 2012)。这在我们的调查结果里也有迹可循:虽然只有不到三成的小留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足够好,但超过五成的人给自己设立了过高的学习目标,自己希望(不是单纯父母希望)考上美国名校的百分比也接近百分之七十。这种很明显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倾向,是不利于小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很自然地会造成小留学生的负面情绪。如何让小留学生给自己设置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不被完美主义过分控制,增强他们的心理幸福感,是一个值得更多讨论的话题。


寻求帮助


数据表明,小留学生不完全清楚学校是否有配置专门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项目,大部分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人也表示从来没有寻求过帮助,其中,不主动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小留学生顾虑到中美文化有巨大差异。


在问及各个学校是否有针对留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时,12个回答者表示他们不清楚,而这也是“不清楚”这个选项被选择人数最高的一次,表明各个学校和小留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比较缺乏,也间接说明了一些学校对留学生心理状况缺乏关心。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仅三成的回答者十分愿意和美国同学分享心理状态,六成更喜欢和中国朋友谈心。同样的,愿意主动找美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数比例只有三成,而不愿意和强烈不愿意的将近四成。



在问卷结果里,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去寻找心理咨询的赞同数高达48.27%,远高于因为害羞(17.24%)和不信任(27.59%)的百分比。



这些数据很深刻地反映出美高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本地人的帮助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和文章之前分析过的“小留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完全是他们需要的,或者是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很大的关联度。


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小留学生自身对美国人的帮助有些排斥,而美国人提供的支持确实也不能有效解决小留学生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下手解决这种双僵的局面?


展望


大部分小留学生和家长多多少少都关注过心理问题这个话题,可是真正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讨却依旧缺乏。很多时候,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各种意见和各种“成功”案例,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却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小留学生需要在行为上变得更美国化才能被大众接受,另外一部分人却觉得这是丧失自我的表现。那么,当我们所有人都对如何在美国生活有不一样的想法的时候,有没有至少一个能够通用的公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如果有,很明显我们做的研究和讨论还不够多,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如果没有,是否有办法把小留学生这个群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开讨论,再研究针对各个小群体的方法?


如果美高留学生对美国本地的帮助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美国社会给的支持又不能提供这些学生他们认为的真正有效的帮助,错在哪方,或者,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又应该从哪里下手?


如果很多小留学生明明清楚自己现在的学业水平,却硬要给自己设置超过自己水平的目标,这是好学勤奋还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个度又该如何把握?



参考文献

1. Bertram, David M., et al. "Social Support And Acculturation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42.2 (2014): 107-124.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 Web. 6 Jan. 2017 

2. Bong Joo, Hwang, Robert Bennet, and James Beauchem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Utilization Of Counseling Servic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8.3 (2014): 347. MasterFILE Premier. Web. 6 Jan. 2017. 

3. Farrugia, Christine A. "Charting New Pathways to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uly 2014. Web. 23 Jan. 2017.

4. Huang, Chiungju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4.2 (2015): 434. Publisher Provided Full Text Searching File. Web. 6 Jan. 2017.

5. Li, Jia Qi, et al. "Acculturation, Internet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3.2 (2013): 155-166. ERIC. Web. 30 Dec. 2016.

6. Li, J., Wang, Y., & Xiao, F. (2014).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4(4), 301-313.ERIC. Web. 30 Dec. 2016.

7. Sumer, S., Poyrazli, S., & Grahame, K. (2008).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6(4), 429-437. ERIC. Web. 30 Dec. 2016.

8. Sümer, Seda, Senel Poyrzli, and Kamini Grahame.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6.4 (2008): 429-437. Business Source Premier. Web. 6 Jan. 2017.

9. Toshitaka, Hamamura, and Philip G. Laird. "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 On Levels Of Depression Experienced By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42.4 (2014): 205-217.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 Web. 6 Jan. 2017.

10. Wei, Meifen, P. Paul Heppner, Michael J. Mallen, Tsun-Yao Ku, Kelly Yu-Hsin Liao, and Tsui- Feng Wu. "Acculturative Stress, Perfectionism,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4.4 (2007): 385-94. Web. 28 Dec. 2016.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美国高中指北,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发表媒体。本文仅反映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