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

视角学社 2022-03-21

她——张纯如!用生命照亮了人类那一段黑暗的历史,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她的高度学术素养和正义精神,成为广大中国学子的楷模。她的工作,成为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2005年被打断的重要因素,日本至今未能如愿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战后日本政府没有正式向受害国及其人民道歉,日本官员参拜的靖国神社中仍供奉着侵略战争中的甲级战犯。现在日本政府正在寻求修改“和平宪法”,我们,作为中国国民,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还能做点什么?



张纯如(1968.3.28——2004.11.9),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英文名字叫:爱丽丝·张。1968328日,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的父母都是中国人。纯如,出自《论语》,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198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1995年,为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1997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1997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20034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拉贝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各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当时,拉贝有一封写给希特勒的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在《南京暴行》一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在日军对南京大肆屠杀、强暴妇女时,连担任南京纳粹党主席的拉贝也无法忍受,他带着二十多位外国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挥舞纳粹的万字臂章作为护身符,拯救了25万南京居民。回到德国后,拉贝向希特勒上书递交了一份报告,期望德国能够施压促使日本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结果却遭到盖世太保逮捕审讯,严令他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二战结束后,拉贝又因为纳粹的身份受到盟军的审判,失去了工作,生活困顿不堪,虽然南京人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他集资寄去大量食品,但拉贝很快就在1950年去世了。

张纯如发现的不只是《拉贝日记》,还有一份重要史料:《沃特林日记》。20世纪30年代,明妮·沃特林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由于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沃特林女士一直为南京市民所铭记。不过,这些日记却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纯如走了,但她发现的《拉贝日记》、《沃特林日记》与《南京暴行》一道,都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1997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用近三年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了《南京大屠杀》(或译为《南京暴行》,或译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书。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数达数十万册。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历史上,而没有哪一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哈佛历史系系主任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美国著名评论家也评论说:“由于张的这本书,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

张纯如,她为南京30万冤魂惊世呼喊。她写的历史纪实著作《南京暴行》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唤醒了包括国人在内的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著名畅销书栏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做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1998年,美国华裔妇女协会为张纯如授予“年度优秀妇女奖”。纯如由此也成为美国主流社会承认的公众人物,她曾是美国《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获得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证书,她还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撰写了大量评论和文章。作为一位年轻的少数族裔作家,张纯如强烈的正义感和出色的才能,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树立了华裔的良好形象,亦成为世界范围内华人青年真正的楷模。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张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朱成山馆长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关于张纯如的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张纯如有三句警世铭言:

“忘记了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忘记了过去就注定会重蹈覆辙。”

“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在《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信和电话。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每天都接触到大量日军暴行,精神上受了很大的创伤。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张纯如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2004119日,张纯如在加州开枪自杀身亡,年仅36岁。一朵怒放的鲜花,香消玉殒!

“一缕香魂何早逝,万点悲雨总来迟”。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难忘的记忆。凭借这一记忆,提醒更多的美国人、加拿大人和西方社会,让他们了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亚洲那块古老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曾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使无数海外华人即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张纯如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著名问答网站知乎上,当被问及: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相比于历史上任意一场屠杀的遇难者,比如爱尔兰人屠杀、印第安人屠杀、犹太人屠杀甚至广岛长崎原子弹,是否应当认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与我有更深的关系?

知乎网友荒木回答如下:

客观上,没关系。

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可以把你与这类历史事件绑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关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你的自由。

但是,南京大屠杀和她又有什么关系?


很漂亮吧。

她是个美国人,华裔。家庭美满,婚姻幸福。

89年从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来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

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不是她选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话。

哦,忘了插一句,在她的那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

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金陵这所古都犯下怎样的暴行。

多亏了她。

1997年是南京大屠杀60年的纪念日。

1997年,她出版了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语出威廉 柯比,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书的序言也是他撰写的。)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我不知道她当年出于什么原因选择研究这样一个课题。

我也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研究下去。当她翻阅一篇篇,文献,报告,日记,记录稿。她心中又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震撼。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书中原段:

“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的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

这一幕在书中不是孤例。

19371213,30个日本兵来到位于南京东南部新路口5号中国人家里。他们杀死了前来开门的房东,接着杀死了跪下来求他们不要杀死其他人的姓夏的房客。当房东太太质问他们为什么杀死她的丈夫时,他们也把她打死了。夏太太抱着她1岁的婴儿藏在客厅里的一张桌子下面,日本人把她拖出来。他们剥光她的衣服并强奸了她,然后把刺刀刺入她的胸膛。这些士兵们还把一个香水瓶插进她的阴道,并用刺刀杀死了那个婴儿。当他们走到另一个房间时,他们发现了夏太太的父母和两个十几岁的女儿。那老奶奶为了保护两个孙女免遭强奸,被日本兵用左轮手枪打死了;那老爷爷紧紧抱住妻子的尸体,也立刻遭到枪杀.

  接着士兵们剥光这两个女孩的衣服并轮奸了她们:16岁的女孩被两三个人轮奸,14岁的女孩被3个人轮奸。之后日本人不但刺死了那个大女孩,而且把一根竹竿插进她的阴道。那小的一个只是被刺死,这才没遭到她姐姐和她母亲遭到的暴行,”一个外国人后来写到这个场面。士兵还刺伤了另一个8岁的女孩,当时她和她的4岁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那个4岁的女孩在毯子下面待的时间太长,差一点被闷死。由子缺氧,她在以后的一生中一直遭受严重的脑损伤的折磨。”

……

“几乎没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婴儿,活活把他们扔进开水锅里,”永富说,“他们结帮奸淫12岁到80岁的妇女,一旦她们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性要求,就把她们杀死。我砍过人头,饿死过人,也烧死过人,还活埋过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这真可怕,我简直成了动物并干了那些无人性的事。实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当时的暴行。我真是个魔鬼。

这是永富角户,曾经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话。

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这本书中并不是一味的指责或者发泄。而是更深层次的分析了日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人类的暴行,分析了日本当时军队中的情况。

在她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更加有力的佐证了日军所犯下的罪行。

在《南京暴行》的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这些她都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

2004年。她于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

时年36岁。

她叫张纯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家庭幸福,婚姻美满。

死去的时候很年轻,只有36岁。

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张纯如曾说,写作使得她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最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但是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她完全可以选择不走这样一条路,南京30万冤魂,如何仅让一个柔弱的女子去担负,去为之奔走呼号?

她可以在有生之年好好做别的研究,实现你们所羡慕的“美国梦”。

南京大屠杀本于她,没有半分关系。

但是张纯如选择去研究这一段历史,并且以这样方式呈现给世人。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史学研究应有这样的担当,不光是史学,我觉得为人当有这样一份担当。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这般意思了。

哦,对了,张纯如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也因此被打断。

2005年。在日本递交了入常申请后,一场由韩国发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共有四千万人参与的,反对日本入常的签名请愿活动发起了。

联合国于630号收到了这份请愿书。请愿者要求日本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罪行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否则就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而日本政府至今是没有道歉的。其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一系列的活动也昭示其心中并无悔意。

知乎上也有过对日本是否进行道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讨论。

抛开中国刻意煽动的民族主义不谈,我在这里明确客观的说明,战后日本政府并没有正式道歉,参拜的靖国神社中仍供奉着侵华战争中的甲级战犯。

可怜的日本人民也活在一种“集体失忆”中,并不是因为苦难太过痛苦而选择遗忘。而是人为的把它删去。

顺便一提,日本国内对侵华期间那段历史的学术研究是非常不到位的,这和战后日本政府的恐怖威压也有关系。而出于对学者人身安全和国际形势考虑的原因,国家也不鼓励国内学者去日研究。

日军留下的证据足够了。

今日我们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受难者的尸骨,孩童的衣物和小鞋子,被强迫去做慰安妇的中国妇女的影像,以屠杀为乐的日军的黑白照片,更不用说那些浩瀚如云的史料,卷宗了。

再看现在。

要知道,在45年对日制裁,和平宪法中,有两项非常要命的规定。

规定日本政府永远不得拥有军队。

剥夺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利。

现在安倍直接跳过“靖国神社”,嚷嚷着要修宪了。

我不是很懂政治军事,但是日本首相更换的速度如此的频繁,肯定是不正常的。

我也很喜欢日本文化,日本的动漫,日本的樱花,日本的寿司,三四月份的北海道……

但是对这样一个国家,我始终抱有一股深深的恐惧。



本文由小编根据孙英春所著《张纯如,她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摘录。文章后半段摘自知乎网站。本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原发布媒体所有。有兴趣的读者可通过订阅本公众号查看更多内容。点击本文右上角“视角”链接进入首页再点击“关注”即可订阅。订阅后回复“申请”可收看:

- 写好大学申请个人陈述的诀窍;

- 应对“奇葩”申请文章的“奇葩”攻略;

- 如何正确选择暑期项目;

- 如何在招生面试中展现最好的自我;

- 大学申请推荐信实用攻略;

- 天上掉馅饼?揭秘精英大学为何延长申请时间。

回复“教育”可收看:

- 对教育目的最深刻和理性的阐述;

-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 何谓好大学;

- 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 追求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回复“择校”可收看:

-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 美国大学校园访问全攻略;

- 学校那么多,到底怎么选;

- MIT发放录取通知时间中的玄机。

回复“人物”可收看:

- 他不经意拯救了全人类,但99.99%的人不知道他是谁;

- 奥巴马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生涯;

- 我在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生涯以及金融学发展沿革;

- 沃伦•巴菲特非同寻常的教育经历;

- 前美国财长、前高盛CEO保尔森谈大学生职业规划。

我们是教育信息分享公益平台,欢迎各位关注订阅、提供内容或参与翻译工作。读者如有任何问题与建议,均可通过回复本号留言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