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的提升,既是名校申请的必须也是拉阔人生的必须
较早前,一则《马里兰大学教授课堂攻击中国留学生》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当事人各执一词。
学生:教授,你种族歧视,对中国籍学生有偏见!
教授:你们别断章取义,好好学习,重视“学术诚信”!
学生指控Weber教授言语攻击中国学生,是因为课堂上他说,“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一路靠着作弊到了美国,来到了马里兰州,你们都在家里作弊,这儿不是你们的家,你们到时候就不得不回中国去,再也不能来到美国,你们的签证也将会被撤销。”
而教授的律师表示,Weber并非歧视,是在强调作弊对国际学生的严重后果。
这个官司怎么判,有专人负责。但是这个现象,也是事出有因。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里,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标准天渊地别。
左明泉的大部分学习经历是在加拿大完成的,本科拿的是滑铁卢大学数学系和劳里埃大学工商管理系的双学位;后来在加拿大从事金融工作,之后在美国思略特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现在在上海从事风险投资和创新行业。
今天,明泉将根据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圈里到底要怎样才能活的游刃有余。希望给有留学规划的家庭,在拉阔人生的层面上做以展示,毕竟大学申请只是阶段性任务,人生的劲儿不能只用在18岁之前。
1、对制度的尊重
在国外,在一个工作环境里面,除非极端情况,永远先谈规矩和工作,安排好了再谈其他,这里分享一个极端的例子。
朋友K,韩裔加拿大人,2011年他刚毕业的时候,腿有点毛病,后来发展到基本上没法走路了,说白了有点像瘸子似的。从K家里走到办公室不到十分钟,他天天打车上班。
这个病情也是肉眼可见的严重,于是K跟HR申请休长病假去手术。HR说那你拿医生的证明来,可是加拿大预约医生需要三个月,他那个时候,已经等不得在加拿大看病了,而是去美国看的病,更别说加拿大医生的准假证明了。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了去取这个准假证明,从多伦多打车去美国单程要花几百美金,烧钱遭罪;尽管这是美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分公司,HR还是以这个准假凭证不是加拿大医生开具的为由,再一次拒绝了他的请假申请。
结果这个病假事件以无解告终,K把身为精算师的考试假和所有年假一共六周都贡献出来,自己飞到韩国做了手术,费用全部自理。公司的福利一点都没刮上。
虽然HR处理方式非常不地道,这也不是老外为人处事的一个常规情况,但是这个思考逻辑可见一斑: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争取权益。所以,搞清楚圈儿在哪儿,框架在哪儿,特别重要。
2、此潜规则非彼潜规则
如果按着国内比较熟知的体系来说,明泉的大学可以理解为是个二本大学(编者注:滑铁卢大学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大学,明泉也是自谦了),对于眼眶特别高的咨询公司来说,这样的学校不是它们的target(目标)学校,换言之,没有headcount(招聘配额)给这样的学校。
但即使是target学校,进入咨询公司的路径也都差不多,明泉确实走的更长一点。
与圈里人构建关系
动用你所有资源跟已经在咨询圈里工作的人建立关系,这是迈向咨询界的第一步。
对于名校生或者兄弟会成员来说,通过校友圈子或者会员圈子,都能比较容易地去构建这个关系。
兄弟会、姐妹会在美国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传说布什家族的崛起也是仰仗耶鲁的兄弟会发迹的。但是这些组织每年都因为玩的太疯出点幺蛾子,再加上他们的玩法对外边都是秘而不宣,所以每每提及兄弟会、姐妹会都还是很神秘。这个也不难理解,之所以对外保密,就是因为成员要共同参与同样的活动,通过有了同样的经历,建立信任,关系肯定也就铁了。
社交圈固然重要,但是中国学生也不能贸然进入。比如,你不善于拼酒,非要进入一个有拼酒习惯的兄弟会,这不是没事找事么,还是要寻找自己擅长方面的相关组织,或者先通过自己擅长的方面结交到相关的人,交往好了,他/她自然会告诉你怎么能顺当入会。明泉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融入的并不是特别好,但另外一个华裔孩子Z就融入的很好。为什么呢?因为Z足球踢的特别好,一下子就获得了白人孩子的尊重。有一次,Z把上衣窝在了裤子里面,就会有人很友善的提醒他这个衣服不是这个穿法。重点在于,其他的移民的孩子,如果衣服穿错了,都会被嘲笑,Z反而因为踢足球好,受到外国男生尊重,这些男生特意提醒他,这样穿衣服不“酷”。
对自己不善于的领域感兴趣,也有切入方式,就是别怕从底层做起。比如,先从球童小弟开始做,慢慢就会有人愿意带你玩,当然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受欺负”。
再回头说明泉进入咨询圈搭的是哪条线,是高他两届的学长M。那同为非目标校M又是怎么进入思略特的呢?好吧,M的亲戚在思略特担任中高层经理。但这里想申明一下,关系是关系,能力是能力,M的亲戚之所以愿意并有底气去推荐M,是因为M真的足够优秀,也就是“举贤不避亲”,要不然这种推荐也是非常消耗个人人品的。这个跟只手遮天的强推,安插个肥缺儿、养尊处优不干事是非常不同的,推荐人通常也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随便为别人背书的,毕竟还是要在圈子里混的,风评很重要。
更常规的方式是在实习的时候积极跟职场前辈们交往。前辈们因为工作经历,多半会认识其他咨询公司的人,然后可以让前辈再介绍你认识其他咨询公司的人。这个关系网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请圈里人递简历
“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点头之交肯定对拿offer不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步,你要会说话。浅层来说是文法上的会说话,而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
那么当你勾搭职场前辈帮你递简历的时候,会说话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你不能说,“前辈,请帮我递个麦肯锡的简历吧。”而是要打个电话或者约着一起喝个咖啡,问问咨询公司的业务内容啊、需要掌握什么具体技能呀、申请门槛呀、大家最喜欢讲的笑话啊等等,其实也就是你已经做好的功课,再废一遍话而已。这样,对方也知道你懂行、你想进这一行,如果人家觉得你很有趣、是同类,他/她愿意自然会帮你递简历、为你站个台。而直接请求递简历,会给人家压力。
一个进入BCG的印度朋友说,“我在正式入职前,办公室里面每一个人我都已经认识了,每个人都一起喝过咖啡。”
3、凡事讲分寸
在中国,少说80%的人过年的时候都见识过七大姑八大姨的经典提问,
✔你工资多少?
✔你有年终奖么?
✔你有对象了么?
✔你什么时候结婚、要孩子?
✔你孩子考什么学?
……
大家愿意不愿意的,反正也都见怪不怪吧。但在国外,以上通通叫隐私,不是一个比较亲近的关系,都会比较避讳去谈,至少不能直接问。
问问题讲策略
有一次,明泉作为学长,回到母校,一个中国的学弟上来就问“你们公司今年给我们学校headcount么?”从学弟的角度来说,他是想有没有给句痛快话,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你没有名额我就不花时间经营这个事了。但从在职人员的角度来说,明泉回母校不是代表公司去招人,而更是为学弟学妹做一个公益性的讲座。他这样问把明泉摆到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不能正面告诉他思略特不从该校招人。
那退一步讲,这个小道消息也不是不能放,但问的人得有点策略,起码要有个small talk。咨询行业的人在一起最怕尬聊,像飞机晚点这种时候,特别看手法,很多事情就这个节骨眼搞定的。想聊的投机,肯定不是靠一味的取悦和逢迎,需要的第一是共情能力,谁也不要跟不解风情的人讲话,第二要有知识储备。这些从哪里来,人文修养是不二法门。要不然人家一个主题出来冷场了,这天就聊死了,还谈什么内幕。
跟谁都要有点距离感
中国人通常对距离感的把握比较差,尤其是在面对父母、老师这样的所谓亲密角色。
明泉早先去给学生上商科的教练课,就遇到这种尴尬。当学生们一起做Case study的时候,有个中国孩子就不断地投诉其他组员没有责任心,不配合工作等等。那这个可能就不太合适,因为授课老师的职责不是给你调节纠纷和生活学习的琐事,而是上课。
再比如,整体讲外国人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学期结束了,教授和学生的一段关系就终止了,即使学期中大家还有过一些深入的交流,但只要没上升到Personal Relationship(私人关系),那大家就基本可以不再交往了。学期间的交往可以看成是一种职责所在,学期结束了一段契约关系也就结束了。所以呢,成熟度低或者更看中师生这种门徒关系的学生,可以选择文理学院。
4、社交礼仪
整体来说,国外比国内公私分明的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轨道,有章可循。
远近亲疏各不同
在中国大家加个微信是个特别平常的一个事,但在传统国外的工作环境里,加还是不加是个问题,特别是咨询这样的乙方公司来说。大家的操作方式通常是,在职是同事的时候不加,离职之后再加。
这个逻辑在于,在职我们讲公事,公事用邮件等公司的工具沟通;离职之后大家是朋友,朋友用私人身份来讲私事。虽然现在这个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但是长点心准没错。
再比如吃饭,你说谁家开了个Party,以这种方式去谁家,都比较容易,也不代表你跟主人有什么过硬的交情,甚至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人。Party上老板喝到断片儿这种事,之后全部忘记就是最好的礼貌;聚会上相互动作很亲密的人,第二天完全不认识也是常态;当然了,你要是有社交目的的,还是要长点心,想办法建立联系。
但是单独请谁去谁家跟家人见面,尤其是吃晚饭,那这就不是一般关系了,所以,请女孩子见朋友、见家长都会是给人压力很大的事情。几个人一起去外边吃饭,也说明你们是一个圈子的人,相对也都比较隆重。总之,在国外,不要随便请人家吃饭,尤其是晚饭。
喝酒有点学问
在咨询行业,大家下班之后,一起喝点酒是个特别正常的事,男的一般都会喝点啤酒。如果你搞不清楚喝什么,Heineken应该不会出错,但是一个男性点了鸡尾酒,就不太合适。其实美国人的大男人主义应该是超越中国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美国人也会拼个酒,我喝一杯你应该喝一杯,我喝一个shot(一小杯烈酒)你喝一个shot。那葡萄酒比较复杂,但你也不用太担心,留给老板点好了。如果是去餐厅吃饭,非要点个葡萄酒,也没关系,看哪个好看点哪个,有时候还是套餐随便点就可以。
但喝酒其实也不是must(必须)的,还是看你自信到什么程度吧。比如,有一次,明泉跟前同事们一起出去,有个高壮的黑人,看起来像个NBA的篮球明星,在MIT读的MBA,后来到咨询公司工作,他就一边两手在胸前做着挤榨果汁的动作,一边要了一杯橙汁。投行、咨询圈里很多二代,某个同事的姓氏谷歌里一查,就能跟某些大人物沾亲带故,这位兄弟是非洲哪个国家的小王子也不一定。所以,喝不喝酒,看你自己的底气了。
此外,这也是咨询和投行的一个区别,前者更重视思维能力和智商,不是那么计较社交场合的一些规矩,但在投行里面他们是非常讲究规矩的,也更重视你的销售能力行不行。
譬如,投行里,大家都玩过一个游戏:一个月月底大家会一起吃个饭,人均200美金一顿的这种;然后大家都把自己的信用卡交出来给服务生;结账的时候,服务生抽,抽到谁,谁就要把所有人的单给付掉。这个钱说说也不是小钱,但是大家都要参与,即使第一个月上班还没工资的新人,也是一样要参与的。
不管实习还是正式工作,给新人的一些意见:
进入办公室第一件事,先把自己email的签名等设置好,搞好了,再去问直线经理要做什么,让人觉得你懂行;
搞清楚跟谁汇报,和汇报的层次;
开会做会议记录,问大家介不介意用电脑记录,人家说话,电脑做记录噼里啪啦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如果用手机记录,先知会人家,不然以为你在玩手机;
直线经理给的任务积极完成,做不完及时说明原因,给出清晰的安排;
你的事情完成了,直线经理没有给你及时的邮件反馈,可以打个电话,但是不要夺命连环Call,老板也很忙……
在拉阔的人生里,广泛阅读、广泛经历,积累阅历和日后社交的谈资,并且是招人喜欢的那种谈资;扩展上下求索的社交经历,在任何场合处变不惊。
相关阅读:
作者:米老鼠,原载:缪思国际教育,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