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华毕业,为什么也会感到自卑?
作者:kitty是好姑娘
来源:灼见(penetratingview)
这不是我的故事,这是我们的故事。
(一)
问清华人“你自卑吗?”这个问题,可能至少有一半的人回答“我自卑”。
当一个清华人在你面前说着“我很自卑”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矫情,甚至虚伪。这种感觉,大概类似于我们听着一个学霸说着“要挂科了要挂科了”,但是人家最后95+。
一定有很多人不理解,清华人有什么好自卑的,他们已经超越千军万马,成功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后也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别说外界的人不理解了,其实作为“清华人”的一个小分子,我也时常感到不理解,你们都已经那么优秀了,还有什么好自卑的?
真正需要感到自卑的,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这些人吗?无过人的特长,无亮眼的国际交流背景,无顶级期刊论文,无让人过眼不忘的颜值,无显赫一方的家世…甚至连唯一能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学习成绩,此时也成为了我们自卑感的来源。
无论曾经有过多么耀眼的光环,在众多优秀的同学“衬托”之下,发现自己其实不过“泯然众人矣”。你是省前十又怎样,每一届的状元都有好几十个(我记得有一次跟同学一起吃饭,我们一桌6个人,其中4个都是省状元);你是奥赛金牌又怎样,身边都是拿各种奖拿到手软的同学;你说你英语好,高中托福就110+,可是隔壁宿舍的姑娘掌握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英语也不比你差;OK,你说你舞跳得好,歌唱得好,琴拉得好…emmmm,清华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吧?
最可怕的是,上述几点特长有很大概率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些优秀的人,已经不是在某一方面碾压,而是全方位地碾压你了。这种情形下,想不自卑都难。
很多人刚进入清华,会有很大的落差感。毕竟曾经也是“天之骄子”,毕竟从小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毕竟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愿,但是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从世界的中心退却至世界的边缘。
起初,我以为只有像我这种“学弱”才会有这么深的挫败感,进而在某一个阶段内陷入深深的自卑。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原来那些在我眼中已经非常优秀的人,也时常会觉得自卑。
(二)
我的一个好朋友,当年是全校唯一一个考进清华的人。在校时,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因为特别喜欢语文、相较同学也颇有灵性,一直被语文老师当成“掌上明珠”。即便进入大学,她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列,在社团担任重要职务,人缘也好,随便发个朋友圈都能引来好几十人点赞。她一直都是我心中的榜样,独立,做事认真靠谱,为人善良,热爱生活。可是,很多次在跟她聊天的时候,却能感受到她心底的自卑。在那些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姑娘面前,她觉得自己的优秀黯然失色,“尤其是那种家庭条件比你好,阅历比你丰富,对历史文化很有了解,有自己观点的独立女性,相形之下更显得自己弱。”
我的一个学姐,当年是以省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可以说是被寄予厚望。但是本科阶段四年,她的自卑感却不比别人少半分。身边的人成绩又好又拿奖又名校交换又学生会骨干,到了大三大四,当年和自己一同进入校门的同学,关于他们的微信个人推送刷遍朋友圈,引来众人膜拜。而对比之下,仿佛只有自己还一直停滞不前。学术上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缺乏来自老师的正反馈,觉得自己在学术上一无是处。
如果说她们的自卑我勉强能够理解的话,那有些人的自卑我就没那么容易理解了。
我在一个都是清华人的小群里,如果那个群存在鄙视链的话,我毫无疑问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我们5个人的小群中,有2位师兄都是美国顶尖藤校的博士生,可是他们每次聊起关于自己的话题时,无不在感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实在我的心底,他们已经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人了,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大神般的存在。他们这些站在金字塔顶尖俯瞰众生的人,到底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一位师兄在聊天中说道,“随着升学,身边同学的家境越来越好,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于自己就从自信开始自卑了。看着身边同学,有名牌大学校长的孩子,有顶级央企董事长的孩子,有超级富豪的孩子,有知名学者的孩子。有围棋快要入职业段的同学,有省市级交响乐团出来的同学,有熟练掌握N门语言的同学…而且他们的学术都比我好。”按照我的逻辑,即便如此也没什么好自卑的呀,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比较呢?比昨天的自己优秀不就好了吗?而且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比同龄人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要优秀了,就算横向比也没有任何自卑的理由。可惜我的这碗鸡汤纵然好喝,他们也灌不下去。
而我用来说服他们的逻辑,或许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当有人质问我为什么自卑时,他们也可以用这套逻辑来反问我:“你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你有什么好自卑的?就算不是这个学校里最优秀的人,你们也比其他很多人都更优秀了。”
道理我们都懂,可问题恰恰就在于我们处在清华大学这个集体当中,所以我们目之所及的范围,就是身边的同学,而不是圈子之外的其他人。
(三)
其实自卑感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小学时,觉得那个背课文非常流利的小朋友很厉害;到了中学,觉得那些所有科目都学得好,考试从没出过年级前五的同学很厉害;再到大学,身边人的厉害程度一直刷新你的认知。我们之所以会从自信的状态一步步变得自卑,是因为我们的心态更差了吗?是我们越来越不懂满足了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平台越来越高,对自己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进入清华这个“高手如云”的学校,我们或许很难领略到同龄人可以优秀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以前的小圈子,我们可能一直都是那个圈子最优秀的人,也就没有机会真正看清自己。
你看不见高山,不是因为你站的地方已经足够高,而是因为你还在山脚,不知道面前有一座山。而只有当你越爬越高之时,你才能意识到面前那座山的高耸之处,在登山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感慨前方永远有人会比自己走得快,走得更轻松,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不断否定不断质疑自己的过程中,你也到达了更高的位置,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在清华的几年当中,我一直处于一种惊叹当中,惊叹于身边人的优秀程度。自卑是肯定的,但自卑的同时,更多是感激。感激能让我有机会在青春年少之时,见识到在各个领域都如此杰出的大神们;感激自己可以不囿于“坐井观天”式的局限当中,能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实力;嗯…当然也感激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个好心态。
“自卑”这个词,听着总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但事实上可能也没大家想象得那么糟糕,毕竟有几个人从未自卑过呢?我身边那些说着“自卑”的人,也很少有人真正展现出自怨自艾的状态。有谁不是一边感叹着自己的卑微渺小,一边非常努力认真地生活呢?
我前文中提到的几位主人公,他们也都从未停下过奔跑的脚步,无论什么时候去审视他们,也一直都是我仰望的存在。
所以,无论在外界眼里看起来多么优秀的人,都还是会有普通人的烦恼。这些烦恼可能是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但是有谁规定,我们一定要理解每一个人呢?但是不能因为不理解,就否认这些烦恼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当一个清华人说着他自卑的时候,他可能真的不是在装弱,在无病呻吟,他是真的自卑。
这种自卑会随着他走出清华这座园子,而消失不见吗?也未必见得。其实,没有哪几种身份,能让我们永远免于自卑。
记得曾经看过李一诺学姐的一篇人物专访,在她刚进入麦肯锡工作时,每天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时她最关心的就是,下周和项目经理做反馈的时候是不是就会被炒了。跟她一起入职的,都是MBA毕业生们,游刃有余的精英范。少数裔,还毫无商科背景,她突然从一个“聪明能干的学霸”成了“啥都不行”的边缘人。”每次当我们从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或领域时,难以避免地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而身边如果都是能让自己仰望的人,其实不也算是一件好事吗?他们提升了我们成长的阈值。
最后,用我另外一位师兄的话当做结语,希望我们都能在那些自卑的岁月里,最终发现一个熠熠生辉的自己。
“发现这个世界有好多东西可以学,最后就算发现有一座学术大神的高山过不去,至少也不后悔这一旅程。反正我也看到过高山,也怀疑过自己,估计到最后都有可能放弃,但也无所谓啊,见到天地,才是关键。”
相关阅读:
作者:kitty是好姑娘,原载:灼见(penetratingview)。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