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肯锡、择业和思考人生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0-08-17
来自专辑
实习求职


按:


耶鲁应届毕业生南希·瓦勒基(Nancy Walecki )通过求职咨询公司的经历,阐述自己对相关行业、理性选择、自我认知的理解和感悟。本文无论对希望了解咨询行业、还是思考择业和人生道路的读者朋友均有帮助。




在咨询顾问等我计算年度销售额之际,我一度感到神不守舍。她向我复述案例问题:“我们客户是否应该进入日本调味品市场?”,此时此刻,我紧张得六神无主,更别提什么日本调味品。我彷佛又回到小学一年级,除我之外其他同学都能读会写。我既愚蠢又无知,只有我一个人不认识这种对别人一清二楚的神秘符号。

 

我正在学校附近的酒店,当其他同学与那些22岁咨询顾问谈笑风生时,我假装津津有味地享用点心。在等待面试时,由于担心准备不足,我紧张得感觉周围空气都彷佛在身旁凝固起来。为了这次面试,我特地从H&M买了一件上衣,但还是坐在那里被简单的算术搞得呆若木鸡。

 

最后,面试顾问看够了手足无措的窘样。她直接告诉我该如何计算,不过我犹自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最终还是没有答对这个问题。我感谢她的时间,并表示不想她再把时间浪费在我身上。在电梯里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并失声痛哭。

 

我对咨询的热衷像其他事情一样虎头蛇尾:它始于夏末,我以此为借口买了一些好看的衣服;并在九月底以痛哭流涕告终。但对于很多耶鲁学生,这种热情持续经年,其中有人甚至终身不渝。

 

咨询和金融是最受耶鲁毕业生欢迎的两个行业。2018届毕业生中,13.4%的毕业生进入咨询行业,而15.4%的毕业生就职金融行业。两者合计接近耶鲁毕业生总数三分之一,这个比重相当可观,而且还在继续增加。过去八年间,入职金融和咨询业的毕业生占比从25%上升至30%。当然,咨询和金融分属不同领域,但在耶鲁学生毕业后就职的众多行业中,至少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两者似乎毫无差别。别的行业的走红程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相对而言,作为第三大流行行业,教育只吸引了7.9%的学生。除此之外的多数领域,例如医疗保健、工程、新闻传媒等,仅聘用不到4%耶鲁应届毕业生。

 

耶鲁大学常见雇主名录看上去犹如《今日美国》(USA Today)编制的全美最佳企业排行榜。除了耶鲁本身和几大科技巨头及医疗机构,名单主要由大型银行和咨询公司组成:波士顿咨询集团、麦肯锡、贝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我认为银行出现在名单中合情合理。虽然创意层面难以恭维,银行业被时间证明是一条有利可图的职业路径。不过银行比咨询更为专业,我认识的很多银行家对市场、购并和银行涉及的其他业务领域均深有兴趣。

 

但是咨询的普遍走红让我一头雾水。为什么这些公司成为我们最向往的雇主?它们聘用这么多耶鲁学生是否合适?最啼笑皆非的是,为什么我自己也如此希望入职咨询公司

 

每当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就虚心求教周围的朋友们。

 

有关咨询行业,我知道耶鲁校友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当然仅限于私下交流。我朋友伊森(Ethan)是一位刚获得咨询公司全职offer的大四学生,他开玩笑说:“我通常对《耶鲁校报》敬而远之”。最近刚刚毕业的利亚姆(Liam)已经是一位咨询顾问,他同意我引用其评论但不能公开其身份。另外两位较为年长的顾问即使匿名也不希望其高见公诸于众。尽管部分校友担心雇主不快,但多数人就是不想与咨询行业公开发生交集。

 

我想对此吐槽的是:你们又不是为中情局(CIA)工作!


但人们默不做声令我深思。我们必须了解咨询这个行业,即使从业人数众多也没人愿意公开讨论。

 

低风险、高回报

 

我一直认为咨询是一个很拉风的职业。顾问到处旅行深入各大机构,使其更具效率。在商业上,咨询与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如出一辙。尽管大量项目是与大企业合作,但我认识的咨询顾问也为地方学区、各地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分析案例。

 

于我而言,咨询听上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工作:接触不同领域,全面掌握ExcelPowerPoint;最终我的简历上不会再有言过其实之处!有人付工资让我向吃盐多过我吃米的CEO出谋划策!而所有这一切还为我在将来保留充分的回旋余地。

 

大部分入门级工作都很辛苦,咨询也不例外。每周,咨询顾问平均工作八十个小时,他们通常有八成工作日在旅途中度过。多数时间他们都在用Excel分析数据,并转换为PowerPoint向客户演示。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而且只有资深顾问才能直接为客户出谋划策。日复一日地旅行最后变得索然无味,就像我哥哥的好友所说:“在某种程度上,巴黎的万豪和纽约的凯悦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我依然想要这份工作。我在耶鲁日以继夜地刻苦学习。如果有机会保留选择余地,今后还能用到所学技能,我愿意在未来数年每周工作八十个小时。

 

我喜欢这份工作还因为其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22届学生恩里克(Enrique)说:咨询使我在随时可以脱身的前提下涉足各行各业。我就怕被套牢。”恩里克不愿披露全名以免被人在网上搜到身份。这份工作在接下来几年内提供一个稳定的方式让你摸着石头过河。

 

当前经济形势如此变幻莫测,咨询工作可观的薪酬水平对我极具吸引力。咨询行业在经济方面为低收入学生提供其父母从未享有的阶层流动性。2020届学生德文·奥班尼(Devin O‘Banion)两次在咨询行业实习,他认为这些工作确实能够改变生活,因为薪水非常丰厚,有时甚至达到六位数。像我这样一个囊中羞涩的历史专业学生,很难无法想象刚出校门就能挣到这么多钱。 

 

瞻前顾后


如果说咨询行业有利于行事瞻前顾后者,那么13.4%耶鲁学生涌入其中说明了什么?一种解释可能由于我们决策能力不足

 

当我考虑大学选校时,留意到耶鲁营销口号是兼容并蓄而不是非此即彼。在耶鲁,我可以同时成为一名歌手和学生。我既可以聆听荣获诺贝尔奖教授的教诲,也能够坐在普利策奖得主的课堂之中。18岁时,我想不明白是否应该选择某种生活方式而放弃另一种。在学校里,我的日程紧凑异常,仅仅因为害怕取舍。我给自己安排六项课外活动,因此不必切断任何通往未来的后路。

 

由于耶鲁鼓励学生上下求索,我无需画地为牢不留余地。当然,我很感恩耶鲁给予自己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只有到了考虑大学毕业后如何走出第一步时,我接受的通识教育才会成为问题。我希望摆脱选择恐惧症继续成为一名通才,咨询看来正好愿意迁就我。


我并非唯一瞻前顾后之人。正如恩里克一大早通过脸书向我坦承的那样,自从来到耶鲁,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更加捉摸不定。他认为咨询是最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继续搞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基本上,他说,无需认真做决定,我仍然可以挣很多钱。

 

对此我深有共鸣。如果可能,我想体验一千种不同的生活。我感觉自己犹如《钟形罩》(注:《钟形罩》系西尔维娅•普拉斯所著自传体小说:描述大学全优生埃斯特,获得了在纽约一家时尚杂志的实习机会。她却对纽约的生活充满了疑惑,无数的可能性让她无法确定未来,也无法回到从前她认为安全的生活状态。埃斯特最后决定当一名作家,但是却在道德、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挣扎。在这部感人至深的自传性小说中,作者回顾了她年轻时所经历的失望、愤怒、压抑、最终的崩溃以及后来的治疗过程,充满了让人震撼的智慧和令人心碎的坦诚。尽管作者于1963年自杀身亡,1982年,普拉斯成为第一位在死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中的埃斯特,刚开始彷佛面对满树的无花果,面前有着无数选择。下决心采摘前,我不希望有任何一颗无花果凋谢枯萎。有时候,耶鲁提供的选择让我应接不暇,我只想摘下一颗可以让自己过上小确幸生活的无花果。


我很想有人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而这却是咨询公司应该解决的问题。正如伊森所说,“你从高中来到大学,毕业前参加校园招聘。从事咨询业成为又一个推迟决定生活道路的理由。随波逐流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职一家知名咨询公司的利亚姆在工作一整天后告诉我,“进入咨询行业似乎已经被宣扬成唯一的职业发展路径。”


伊森向我介绍了获得咨询职位的过程。他在大三收到一封参加信息发布会的邀请邮件,他之所以决定参加是因为“噢,闲着没事就去看看吧”。申请并不复杂,无非在耶鲁校园招聘网站上提交一份简历、求职信和成绩单。他表示:“我不认为其他行业的申请门槛也这么低。你甚至无需展现某些特定技能即可成为有竞争力的申请人。”


长远而言,咨询公司人员流动性很高。一位我曾经交流过的前顾问表示,与他一起入职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35人中,两年后只有3个人还留在公司。大多数同事利用BCG的金字招牌另谋高就,去处通常为初创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政府机关。其他人则选择继续深造。

 

除了提升校园知名度,名校学生的人格特质也是咨询公司接踵而至的关键因素 95届校友邓肯·古德尔(Duncan Goodall)作为一名咨询顾问进入职场,七年后辞职创业,现在是一名全职打理咖啡馆的企业家。他表示:“耶鲁求学给我的印象是,你必须很好地遵循特定的规则和路径才有机会获取入场券。因此,那些成功就读耶鲁的学生,毕业后自然求助过去经验。但是在现实世界,这些套路无法保证你继续功成名就。”

 

他坚信这种循规蹈矩的心态无助我们拓展对未来的愿景:“只要达到平均水平,耶鲁学生就有机会寻求最出类拔萃的工作机会和进入最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咨询与此不谋而合,因此他们就去干这个。”


邓肯曾经抱有同样的心态。他报名参加划艇项目是因为听说这是耶鲁最艰苦的运动。他选修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因为这些同属耶鲁最难的课程。咨询符合他对成功的定义。“回头来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动机就是选择最具挑战性的路径,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成功的关键。”他说,“迄今为止,这也是我取得成功的原因,但我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邓肯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难道自己满足于成为一个毫无想法的工作机器?我从未扪心自问为何希望从事咨询工作。作为一个野心勃勃、前途未卜、并且缺乏过硬技能的人,我只感觉咨询似乎是唯一水到渠成且有利可图的选择。

 

揭开禁忌之谜

 

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咨询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不错选择。那么,为什么他们对涉足该行业讳莫如深?为什么“咨询”在校园成为一个禁忌话题?

 

其原因可能在于耶鲁比多数学校更为标新立异。很多最具标志性的耶鲁学生组织颇具艺术特质,例如耶鲁戏剧协会(Dramat)、耶鲁无伴奏歌唱团(Whiffenpoofs,全球最知名的高校无伴奏歌唱团)、和耶鲁校报(Yale Daily News)。那些从事创意或公益行业的毕业生被视为“知情识趣”。他们令人心悦诚服,因为牺牲经济稳定为代价追随内心召唤。于是,创造性成为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言下之意的价值评判倾向于那些选择新闻或表演而非商业机构的学生。在此心态下,以咨询行业为代表的职业生涯显得贪得无厌、冷漠无情和不择手段,而不仅是另一种毕业去向的选择。

 

这种阴影也可能来自部分耶鲁学生对积极投身资本主义下意识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咨询行业确实加剧资本主义的不均和异化。咨询顾问超脱于产品、甚至公司本身。正如利亚姆所指出的那样,“你不在乎公司究竟做的事情是否有益社会,你只需考虑如何提升效率。公司使命与你毫不相关,这很难让你在一天紧张的工作后依然保持激情澎湃。”

 

在应聘咨询顾问期间,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身边小伙伴们认为我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这种看法往往来自周围最有钱的朋友——资本主义最大收益者。他们期望我应该放弃自己(甚至父母)的经济稳定,打倒某些定义含糊的所谓“压迫者”。诚然,咨询顾问所处的财务结构中,往往将股东回报置于普罗大众利益之上。我不认为雇主作恶与咨询顾问毫无瓜葛。但是就像德文所说,“谁都可以指责一个埋头绘制PPT的22岁年轻人,不过抗衡令人投身该职业的驱动因素殊为不易。”但我们首先要坦诚布公这些因素。其中部分人必需负担家用;另外一些人则为了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

 

德文一针见血地打破我的理想主义认知:“事实真相是,即使我不承认麦肯锡的内在价值超过莎士比亚,但我生活的大环境对此坚信不疑。因此,我应该追随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局限于个人想法。”也许批评从事咨询行业的朋友是由于他们努力工作为麦肯锡添砖加瓦。我们社会的运行基础是实用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虽然这一点令人很难接受。我们来到耶鲁为了学习真善美和弘扬正义;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因为金钱)放弃理想…而咨询顾问恰好体现了上述现状…难道不是吗?

 

对于其他耶鲁人而言,反感咨询并非由于资本主义或缺乏创意,更多是出于机会成本。利亚姆的话发人深省:“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果像耶鲁那样的高校,让30%的学生走上对社会具有直接贡献的工作岗位?…如果这些人在可持续发展产业就职,而不是金融和咨询行业,如果他们投身自己真心认可的事业,这个世界将会如何改变?

 

这番话,与德文一样,再次粉碎了我的理想主义认知。但同时给予我希望。令我好奇的是,如果我们毕业后任由自己彷徨一段时间将会如何?邓肯认为从耶鲁学生到咨询顾问再成为咖啡店主的曲折经历使自己收益匪浅。他的故事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无法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大学寻求意义的作用何在?也许我们应该如同尼采或邓肯那般行事,为了改变而过一种危险而刺激的生活。

 

当然,某些耶鲁学生真心希望成为咨询顾问。例如,2021届学生克莱拉·潘塔多(Clara Penteado)非常享受被旁人视为畏途的案例面试。她表示:我真心热爱研究案例,因为它们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我善于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所在。这犹如一个个难解之谜,令我沉迷其中。

 

对于那些像克莱拉那样的学生(我敢打赌比学生总数的13.4%少得多),我想要说的是,做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坐享耶鲁大学丰厚资源,却指责从事咨询行业的那些朋友是社会不公的罪魁祸首,显然非常不公平。

 

如何找到真爱?

 

某种程度上,相比刚开始向他人请教时,现在我对咨询行业愈发困惑。我感觉自己太年轻,无法确定什么是最好的生活。然而,通过这些交流还是得到几点初步结论,以及来自邓肯的一些忠告。

 

首先,对于那些了解行业背景,认为这个行业既有意思又有帮助的学生,咨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择业选择。

 

其次,我们或许不该将咨询从业人员视为资本主义的操控者。他们或许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那些像我一样,由于对未来方向毫无头绪才一窝蜂涌向咨询行业的学生:请三思而后行!仅仅由于老天还没有对你的生活、目标和激情给予明确启示,不足以成为你永远超脱于任何行业的理由。从事数年咨询工作无法治愈你的选择恐惧症。这意味着每周工作80小时。

 

不过,如果不从事咨询行业,你如何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邓肯对此提出一些建议。无论你去哪里都要带上一个小本子,把它放进背包随时记录那些让你产生“心流”的时刻。邓肯认为“当你无法感觉时间和地点,一心投入自己所做的事情,你甚至不曾留意好几个小时已经悄然逝去”之时,你就会恍然大悟。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请拿出小本子记录下来。他断言:“这些事情将引领你通往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你时不时地浏览小本子,由表及里仔细分析,长此以往即可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

 

于是我扪心自问,我的小本子会记些什么?我发现内容肯定不会与咨询有关。

 

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老天还没有对我的生活、目标和激情给予明确启示。我也不打算躲进世外桃源专心写作。我还是需要一份工作挣钱谋生。不过,如果没有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如何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

 

今后,我不会从事咨询工作,但有人以此为生。归根结底,如何择业是个人决定。我认为入行咨询业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生活过于复杂,很难如此直白地进行评判。重要的是我们得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选择那条貌似最容易通行的道路。我们的生活存在无数机遇,超过大多数人、超过我们的长辈。树上满满的无花果一直令我们应接不暇。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最终必将摘得一颗适合自己的果实。

 

参考资料:

https://yaledailynews.com/blog/2019/11/01/mckinsey-and-the-fig-tree/

https://read.douban.com/ebook/5099407/?dcs=subject-buylink&dcm=douban&dct=1085580


相关阅读:

那个在耶鲁自杀的年轻人

如何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应对未来日益动荡的就业环境?

中国留学生在耶鲁本科求学的真实记录



作者:南希·瓦勒基(Nancy Walecki ),编译:海哥,原载:耶鲁校报。本文经译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译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